葉柳
摘 要: 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的教育模式,重視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及個性的發(fā)展,因此美術成為一門至關重要的學科。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從讓小學生成為欣賞美術作品的主體入手,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并鼓勵小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以此提高小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關鍵詞: 小學美術 欣賞能力 提高方法
在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一直有這樣的觀念,美術欣賞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某些藝術作品的特點,而對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時的環(huán)境、作者事跡等內容則沒有過多的闡述,沒有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藝術作品,更談不上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很少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不能及時傾聽學生的心聲,缺少讓學生親自體驗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的機會。
一、讓學生成為欣賞美術作品的主體
新課程改革一直宣揚的理念是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發(fā)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就是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營造一種平等交流、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當教師可以俯身傾聽孩子們關于美術的心聲時,對于大部分的小學生來說,是給予他們勇敢表達自我感受的最好方法,他們會愛上美術課,更積極主動地和教師溝通交流。
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并不是讓學生靜靜地獨自進行美術欣賞,教師方法上的指導必不可少,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讀畫”還停留在很淺的層面之上,不能很好地體會作品中飽含的情感與意境。在學生主動表達對作品的情感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欣賞,可以從他們看到作品的第一眼的感受說起,不管是怎樣的畫作,他們看過之后不會沒有一點感觸,更何況這些畫作還是教師精心挑選的。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和別人的想法一致,教師也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教師在和學生探討色彩、形狀、線條、人物描繪的特點,分析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時,應充分引導學生的思考,讓他們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與他們交流心得感觸,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guī)律,由淺到深、由點到面,長時間循序漸進地進行浸潤和彌散,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美術欣賞習慣。
二、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當小學生對教師提供的美術作品有強烈的思考興趣時,才能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欣賞能力。
(一)精心選取符合小學生認知的美術作品
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色彩、形狀的感知強烈,教師可以選取色彩鮮明、主題歡快的美術作品,以此引發(fā)學生的觀賞興趣。當獲取小學生的注意力后,他們固有的好奇心就容易被激發(fā)出來,有了對作品的觀看意識,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去體會并觀賞作品。
很多時候,孩子對美術作品沒什么興趣,很可能在于教師展示的作品不符合小孩子的審美特點,如果抓住學生的好奇點,再喚醒他們的欣賞意識就會變得相對容易。所以,在準備教材的階段,要求教師換位思考,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揣度他們的喜好,進而加以引導。
(二)以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生除了有強烈的好奇心外,求知欲強也是其鮮明的特點。教師不妨抓住學生這一優(yōu)勢和難得的內在學習動力,在欣賞作品的時候拋出幾個富有思考和挑戰(zhàn)的開放性問題。對學生而言,他們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他們對一個美術作品的感知僅僅停留在畫面、內容的層面,這就要求教師發(fā)揮自身較深厚的功底,挖掘美術作品背后隱含的故事等,為學生制造懸念,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這樣,不僅學生的興趣點被激發(fā)起來,還可以在無形中向學生傳授作品的相關知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要巧妙設置問題,恰當選取教學方式。
(三)利用音樂創(chuàng)造美妙的欣賞環(huán)境
美術課作為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情趣的課程之一,并非只有和美術相關的因素才可以出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其他的教學因素可以為美術教學提供更優(yōu)質的基礎,就值得引進借鑒。富于感染力的音樂對小學生而言,吸引力更大。當曼妙動聽的樂聲和唯美的作品相結合時,為學生提供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這樣富有情感的組合一定會極大地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當學生聽到音樂時,心態(tài)更放松和自由,借助這樣的心態(tài)更是讓他們欣賞作品的好時機。
(四)將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和美術欣賞相結合
深刻的印象,是學生產生觀賞能力的前提,如果一個美術作品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中長時間停留,就很難讓學生對其有什么想法。不管是向小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作品還是利用音樂塑造渲染氛圍,都離不開教室配備的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便捷性,為小學生欣賞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載體,當學生觀看教師精心制作的課件時,就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畫面色彩帶來的視覺沖擊,這是教師多么精彩的描述和講解都無法達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作品產生注意力,有進一步了解的欲望后,這個過程就是小學生初步欣賞意識建立的過程。
三、鼓勵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美術的欣賞能力是一樣的道理。僅僅讓學生停留在觀看名人作品的階段,學生永遠無法觸碰美,而崇拜贊美別人的作品顯然不是美術教學的意義所在。因此,讓學生動起手來,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美術作品,是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展示自我的欣賞能力。教師在課余時間可以組織些與美術創(chuàng)作有關的展覽、比賽等,或者是對教室進行一次精心布置,都可以極大地培養(yǎng)小學生對于美術的熱愛之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欣賞能力。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小學美術欣賞教學要進行深刻的、全面的變革。通過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和作品近距離地接觸進而感知,引發(fā)他們的思考,通過親自動手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才能逐漸促進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崢如.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能力途徑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02:153+155.
[2]陸海燕.淺談小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下),2014,02:62-63.
[3]朱燁斌.新課標下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施教措施[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