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燕
摘? 要: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模式研究是教科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要求教師秉承“一切教學工作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需要”的新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智力潛能上的差異,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開展歷史課堂教學反思活動,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本文拋磚引玉,期待大家一起關注。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以生為本
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模式研究是教科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要求教師秉承“一切教學工作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需要”的新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智力潛能上的差異,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開展歷史課堂教學反思活動,促使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反饋,在反饋中調整,不斷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手段,誘發(fā)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想學生求知欲望所思,給學生合作探究所需,解學生解題過程所困,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發(fā)展。
一、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內涵
(一)視域
視域是一個人針對觀察的對象獲取相應的信息,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每個人都居于某個視域之中。
(二)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當今教育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新概念,20世紀末,美國著名學者博耶在《基礎學校里構建學習的共同體》一文中首次倡導“學習共同體”理念,他認為學習共同體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構建的合作團隊,通過彼此交流合作,共享獲取新知識與新技能的成果。本課題中的學習共同體提出主動參與為原則,以“互動合作、分享資源”為核心,以共同的探究目標為導向,從而構建基于同舟共濟的共同學習班集體;同時,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一起分享理論精華和實踐技能等資源,最終共同完成預定的探究任務。
(三)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模式是指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秉承“以生為本”的觀念,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開展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驗證與總結,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識、新技能的活動,不斷優(yōu)化教學實踐活動,使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手段協(xié)調發(fā)展,其本質就是督促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進行回顧、分析、歸納、反思與調整,逐步減少歷史教師做出的一些勞而無功的教學行為,不斷提升教學業(yè)務水平,并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掃除障礙。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一)研究現狀
1.國外:學習共同體的提出只有20多年的歷史,美國著名學者博耶于20世紀末就專門撰文首次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理念,他認為學習共同體就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的合作團隊,通過彼此交流合作,共享獲取新知識與新技能的成果。隨著歲月的流逝,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組織形式,被國外教育行家里手稱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法寶,并逐步成為學校變革與發(fā)展的主要途徑。
20世紀20年代,美國教育家杜威在《人類如何思維》《邏輯理論的軌跡》等學術文集中深層次探析了反思性思維問題,他把“反思”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高階思維形式,它起源于求知者在探究活動中產生的疑惑,是全面鞏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成果的有效途徑,說明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反思性質;同時,他還提出假設、暗示、推演等反思性五步法,屬于提出反思教學理念的先驅者。歐洲等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的涉及教學反思的研究也有較大起色,正如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既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的核心所在,又是原動力?!辈ɡ麃喴仓赋觯骸叭祟惾暨h離反思,則會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碰壁后失敗”。
2.國內:我國關于學習共同體理念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很多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者學習共同體屬于教學理念范疇,適用于各項科研活動和學習探究活動,但不是規(guī)范教師教學行為的準則。因此,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取得教改實驗成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和“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實,教學反思性活動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正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只有大膽進行反思性教學活動,才能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和教育途徑,才能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逐步構建獨特的教學風格。這充分說明了師生互動合作是反思性教學模式的有效載體,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主動構建自我監(jiān)控體系,并在反省與總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業(yè)務素養(yǎng)。
(二)研究價值
1.有利于促進新課程改革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步伐的挺進,構建反思與自我評價體系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進程,加強學習共同體理念下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實踐研究是新課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廣大一線教師,都可以在反思性教研活動中獲得可取的經驗,吸取難忘的教訓,從而使更多的教師成為學術型、探究性的行家里手。
2.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初中歷史教學中嘗試反思性教學模式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為教育發(fā)展的載體是學生,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師生雙向反思與學生身心特點基本吻合,有利于誘發(fā)學生對所探索的歷史知識產生亢奮情緒,更加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之中去,并張開高階思維的翅膀,在歷史知識的星空里自由飛翔。
3.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
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學歷層次占優(yōu)的中青年教師,都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虛心聽取同行的建議,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行之有效的營養(yǎng),通過自身的不斷反思與總結,從而輕松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逐步構建適合自身教學實踐的措施,促使自身教育業(yè)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實施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初中反思性教學模式的途徑
(一)上課前的備課反思
備課是幫助學生做到未雨綢繆的前提的條件,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掌握當堂課程的基礎知識和重點、難點,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預設比較科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積極構建適合反思教學實踐的情景,激勵學生喜氣洋洋地參與新知識的探究與反思活動,鞏固所學知識,拓寬學習歷史知識的視野,并找自我反思的切入點。
例如:筆者在主備“遠古居民的相關內容”時,就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常規(guī)思路,要求學生必須通過預習來了解所學知識的時代背景,在進入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與研討,初步了解遠古居民食衣住行的常識,然后圍繞課堂教學目標逐一攻破所學知識中的重要議題,并通過多角度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立足為后續(xù)的學習開辟新的征程。
(二)上課中的實踐反思
俗話說:“發(fā)展才是硬道理?!?5分鐘的教學時間瞬息而過,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關鍵看教學質量。初中歷史上課中的反思就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求知態(tài)度與接受知識的程度,靈活采取臨時性改變原計劃措施,從而發(fā)揮教學相長的功效,具體措施如下:
1.注重知己知彼的反思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與注意力,其次,合理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問題情境,并緊密結合自身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具體學情,采取知己知彼的反思性教學策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相關內容時,先簡要闡述了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軍民奮勇殺敵的事跡,然后打開多媒體課件展示美國在日本國土投射兩顆原子彈的驚駭畫面,轟炸地的建筑物幾乎夷為平地,可謂寸草不生,生物皆無,頓時,不少學生紛紛表示無比歡快的情緒,于是,我及時提出了一個比較嚴肅性的問題:“假如原子彈轟炸后對你的家鄉(xiāng)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時,你是否也無動于衷呢?” 頓時,同學們從換位思考的角度進行反思性思考,從而從更高層次理解了戰(zhàn)爭沒有真正贏家的真諦??梢姡谡n堂教學中出現意想不到的現象雖然是比較常見的,但教師不僅要進行相應的預測,而且要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理論水平予以適度的調整,從而讓“變數”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敲門磚。
2.注重培養(yǎng)知識與能力的反思
部編版初中歷史新教材具有普及性、發(fā)展性、基礎性的特征,而其理論知識是由重大的事實和基本歷史等部分構成,縱觀當下部分教師片面追求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的現象,不難發(fā)現了他們幾乎忽略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來說,不少教師認為基礎知識的掌握關鍵靠多花時間與精力去背誦,不必在課堂上花較多時間去探討,從而導致不少學生除了未能理解基礎知識之外,還對歷史知識的具體感受缺乏深度與廣度,不能真正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重任。為了做好課堂上的深刻反思,教師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從總體上把握所學知識的框架結構與知識脈絡,著重針對智力潛能與知識的深廣度進行反思與總結;二是注重轉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逐步實現基本知識結構向認知結構和探究能力轉化的目標。當然,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智力潛能之時,首先要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為他們提供比較寬裕的研討時間與課件,讓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和反思能力;其次,合理把握課堂教學內容的主次,堅持以歷史發(fā)展的邏輯聯(lián)系為立足點,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在全方位的探究活動中發(fā)揮歷史的明理、育人與借鑒的作用。
3.注重聯(lián)想式教學方法的反思
聯(lián)想與想象是學生打開創(chuàng)新思維之門的鑰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嘗試聯(lián)想式教學方法的反思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構建師生合作互動的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在知識的草原上騎著駿馬奔馳。其實,聯(lián)想式教學法與孔子創(chuàng)導的“溫故知新”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實現溫歷史之“故”而知新知識思維目標。例如,教師講授“中國的改革開放”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古代秦朝商鞅變法的故事,以達借古喻今的作用,當然,目前的改革開放國策與古代的商鞅變法具有本質的區(qū)別:新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富裕起來,國家富強起來,民族振興起來,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
4.退課后的教學反思
退課后的教學反思是基于學習共同體理念下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壓軸戲,每一個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除了在腦海里作深刻反思以外,還需要在當堂教案上直接擬寫出幾百字的反思性書面語言;同時,適當與學生進行課間交流,詢問他們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與其他疑惑,促使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整體反思和自我反思的完成,進一步完善反思教學模式,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夯實基礎。
總而言之,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模式研究是一個比較新穎的研究課題,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深入分析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吸收傳統(tǒng)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開辟初中歷史反思式高效課堂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馮章葆,嚴紅妹.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06):119-121.
[2]郭延慶.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