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提升離不開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的能力,現代教學技術應用的目的在于對已有教學流程的簡化,在保證語文學科的教學容量的同時,最直觀、最直接地進行內容呈現,引領學生強化理解,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在眾多教學技術或方法當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采用諸如思維導圖、小組合作和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教學方式和手段,來進行語文課堂的重構,以此提升語文教學工作的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導圖;電子白板;小組合作
從教學開展角度對語文教學進行觀察,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任務相對而言不算繁重,但是仍然有著對于教師教學設計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注重思維層、邏輯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的設計。其中思維層主要是指思維方式的更新,教師運用教學手法來提高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簡化學生的思維過程,可以采用思維導圖形式來實現;邏輯層主要是從制度機制角度出發(fā),通過調整課堂節(jié)奏和教學模式來改變原有課堂教學體系框架,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應用層則是技術手段的應用層面,通過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其中廣泛應用于小學教學環(huán)境當中的電子白板承擔起了應用層的教學任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這三個層次出發(fā)進行課堂教學的全面升級,提高教學效率。
一、思維層——思維導圖的應用
思維導圖是目前擁有較為廣泛應用場景的一種思維工具,在一些概念解析、邏輯建構當中常見其身影。思維導圖的主要作用在于其能夠將復雜的概念構成通過邏輯推演的方式,以十分清晰的條理結構呈現出來。通過思維導圖方式,人們能夠更加條清縷析地對概念邏輯進路進行認知,實現對于某一個陌生概念或問題的全局化理解。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當中,同樣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形式進行框架建構,以此來帶動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思維框架的形成。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對當前語文教學當中基于思維培養(yǎng)的思維導圖應用形式進行了幾個方面的教學實踐總結。首先,在對語文課文的文章大意進行理解時,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形式。小學階段大部分的課文文章較短,且有著十分清晰的邏輯規(guī)律。以敘事性文章為例,通常開篇介紹背景或起因,然后對事件發(fā)生的進展情況進行描述,最終說明結果或引發(fā)思考,是十分典型的時間順序。教師在進行思維導圖教學中,便可以將這一時間順序的邏輯規(guī)律提取出來,由學生進行觀察和理解,通過思維導圖理解文章的大概含義,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對于其他文章的思維導圖制作方法,強化學生提取主干和核心內容的意識。
其次,思維導圖需要幫助學生形成內容復述的能力。對于語文課文內容進行復述,是學生鍛煉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運用思維導圖所給定的框架,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邏輯進展,對于各個環(huán)節(jié)有著較為清晰的把握。在復述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由發(fā)揮,運用想象力將文章內容填滿,使文章在保證基本邏輯的前提下得以豐富。這個過程對于學生的思維鍛煉具有極大幫助,同時又能夠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邏輯層——小組合作模式的應用
小組合作是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的方式,由學生自主進行問題探究,完成預設任務。同時在課堂教學當中,小組合作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使學生感到成就感。
以往的小組合作受限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很難保證節(jié)奏控制,最終導致課堂時間的浪費。為了能夠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模式的教學價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當對小組合作的管理機制進行調整。首先,教師應當結合當前語文課程的討論內容,對小組內部成員進行明確分工,不同學生承擔的小組討論責任由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制定,引導小組討論能夠根據實際的課程內容需求展開,避免出現閑聊等情況造成浪費;其次,要針對學生開展提前預習,幫助學生對后續(xù)學習內容進行預演,引導學生能夠在認知當中形成一個對于該課程內容的潛在印象,進而保證學生可以在小組討論當中,能夠運用更多的資源參與討論,得出結論;其三,教師要與學生共同進行討論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邏輯線索,由此到彼、由淺入深,最終達成討論的目標。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明確并不意味著制定“死規(guī)則”,而是要以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為前提,擬定一個大致的討論內容和方向,強化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深度。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組討論不可控現象,發(fā)揮小組教學作用,提高課堂效率。
三、應用層——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應用
應用層主要是教學當中技術手段的應用,近年來信息化技術發(fā)展使得以電子白板為代表的技術平臺能夠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傳統(tǒng)教師在電子白板使用方面往往是以PPT展示、替代板書等功能來開展教學,而在課堂效率提升的要求下,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充分運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來提高學生學科參與水平,強化其理解能力。
在語文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使用電子白板進行立體式的交互授課,一些課文內容本身存在懸念設置,電子白板在進行內容展示時,能夠模擬不同選擇下的不同結局,為學生提供開闊視野。學生可以通過電子白板的互動,來探索不同的課文結局,加強對于課文文章的邏輯理解,認同文章作者的寫作用意。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進行趣味展示,使大量的趣味化的互動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麻雀》的教學中,學生生活中與麻雀的距離較遠,教師便可以借助交互動畫的方式,通過電子白板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學生能夠在電子白板當中與虛擬的麻雀形象進行交互,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對麻雀的外在形象進行觀察,同時代入到課文的場景當中,加深對于課文當中“老麻雀”、“小麻雀”形象的理解和認知。
參考文獻:
[1]王娜.技術支持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1(30):183.
[2]王玲玲.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J].小學生(下旬刊),2021(07):21.
[3]劉錦霞.實效性課堂,乘風飛揚——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幾點做法[J].教育界,2021(2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