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學軍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傳統(tǒng)教育方法被逐漸摒棄,更加新穎、有效的新型教學方法不斷得到追捧。其中,如今課堂中引入故事來教學,是可以提升學習效率的,也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同時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或語言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養(yǎng),最終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有一定作用。本文將通過對依托名人故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探究,給出一定的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教學策略
在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里,也編入不少的名人故事。編入的一些故事,它們大多情節(jié)曲折而生動,情節(jié)也跌宕起伏,且人物的個性化明顯,其故事的表現藝術手法也值得學生學習。于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發(fā)揮這些名人故事的作用,來引導學生去體驗豐富的情感,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誘惑力,去激勵學生的學習,最終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學習教材中的名人故事,不斷深化教學,這就成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故事教學法的意義
首先,主要是小學生對故事有極強的興趣,也能引起學生注意,這樣就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幫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小學階段的學生語言能力水平不高,對于故事具有天然的喜愛。而小學語文教材當中也包含著許多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內容。教師可以據此為基礎,運用適當的技巧,添加一些符合史實的資料,給予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在學習興趣得到提高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1]。
其次,故事教學法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是因為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的過程當中,需要將整個故事進行消化、分解和重構,在這個重構的過程當中,外部知識被教師細化為具體的細節(jié)。如此一來,學生在進行聽課的過程當中所接收到的就是已經細化好的學習成果,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而當教師讓學生再對故事進行加工或模仿是,學生就能夠再次進行解構和重構,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對學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得到鍛煉,從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二、利用名人故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運用名人故事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對故事的興趣天生就存在著,加之生動性與很好的感召力也是名人故事的特點,這就更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為課程內容的教學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正式開始上課之前,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講述大夫白求恩的生平事跡,引導學生對白求恩產生了解興趣和學習欲望,并由此切入課堂教學。
(二)教材結合故事,促進學生理解
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實際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越來越得到重視。因為學生學好語文基礎知識可以打好語文基礎,對學生今后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是有幫助的。不過,小學生因年齡小的原因,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能力就跟不上來,在理解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其它的干擾因素,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出現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就應以一個組織者的角色,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即要用長遠的眼光來面對學生的學習[2]。教師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也能讓學生保持一種愉悅的學習心理,這樣也能避免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而影響教學效果。于是,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故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來教學,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探究。
比如,在學習《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向學生講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之后引述司馬光的生平事跡,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等。
(三)挖掘課文情節(jié),激發(fā)想象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較為活躍跳脫,對事物的好奇心較重,容易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但三分鐘熱度,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通過富有變化的教學手段,配合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賦予學生一定的新鮮感和體驗感[3]。
比如,在學習《羿射九日》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后羿射日的傳說故事說起,借由網絡渠道中的多種視頻資源,如動畫、紀錄片等方式,通過多媒體教具進行展示播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四)利用名人故事激勵,培養(yǎng)學習習慣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在和教師以及同學的學習交流中會不斷獲得一些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再把自己學習到的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進行嘗試性的學習,或許會運用自如,且學習得很順手。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盡量給學生提供一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實踐中,讓學生嘗試著對課文進行預習,自我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而慢慢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詩人蘇軾進行調查和了解,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等途徑搜集關于蘇軾的趣事,在課上進行分享和講述等。通過進行故事分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同時,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發(fā)揮,也有利于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從而進行獨立思考和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
結束語
一句話,在小學語文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引入名人故事來教學,是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也能促進學生的成長。于是,在實踐的小學語文課堂里,語文教師可以大膽嘗試性地運用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舍去一些傳統(tǒng)的滯后的教學模式,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最終讓學生用更加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參與到語文課堂學習中,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刁磊磊.名人故事激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下),2015(10).36.
[2]宋柳.運用故事教學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J].小學教學參考,2019,000 (028):69-70.
[3]孫芳.以故事教學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10). 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