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婧
【摘? 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相應地增加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以加深小學生對民族文化內涵以及藝術的了解,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樸素情感?;诖?,本文將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對小學音樂教學的途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素質教育;小學音樂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9-0135-02
A New Explo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Music Culture
(Zhitang Primary School, Shaxi Town, Taic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WANG Xiaojing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increase the teaching of national music culture accordingly to deepen the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 so as to cultivate the simple emotions of the national music cultur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ways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based on the heritage of national music culture.
【Keywords】National music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music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入民族音樂文化內容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對于民族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民族想要實現(xiàn)健康長遠地發(fā)展,即需要對文化根基進行穩(wěn)固。從歷史上來看,我國古代社會具有十分漫長的文化發(fā)展過程,且在后人對文化進行不斷傳承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文化領域中的一項寶貴財富。當前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但與此同時,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越來越小,甚至瀕臨滅絕,這一情況不僅不利于我國文化領域的發(fā)展,甚至對我國整體的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加強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理解和掌握。以此為基礎,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重視音樂教材中提供的各類民族音樂內容,如經典民族音樂作品的欣賞、民歌的學唱等,對各地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一至六年級的系統(tǒng)梳理,將內容根據教學所需詳略得當地開展教學。還有一些教材中沒有提供的優(yōu)秀民族音樂作品,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篩選引入課堂教學中,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重要教學補充。例如,筆者所處的地域中,江南絲竹是當地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拓展江南地方音樂文化,形成國家音樂課程體系下的校本內容,通過優(yōu)選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從而逐漸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教學新途徑
(一)藝術綜合化的教學途徑
從實際情況來看,因為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主要場地在課堂,所以為了促使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效果得到提升,教師首先即應對課堂教學的途徑進行改善。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途徑主要以交談內容為中心,加上既往音樂教學得不到重視,所以小學音樂教學普遍存在教師照本宣科的情況,十分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學生被動地開展學習。音樂課堂就是開展審美學習的場域,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推動學生對音樂中的民族文化進行了解,開展藝術類的學習活動,如欣賞、唱歌、跳舞等,形成藝術綜合化的教學途徑,來深化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進而實現(xiàn)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對蘇少版《新疆之春》關于維吾爾族音樂文化開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首先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如新疆風土人文、新疆樂器、新疆民歌等,深化學生對于維吾爾族音樂及維吾爾族文化的理解。也可以采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對維吾爾族文化進行基本的認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視頻播放新疆美景、播放冬不拉彈奏視頻等。另外,教師應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如選擇流傳廣泛、文化價值高的民歌作為課堂教學素材,首先帶領學生欣賞民歌,之后學唱,并在學生學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歌曲的基本內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進行了解,使學生能夠對維吾爾族的文化生活基本特點等具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應積極探索學生學唱歌曲的各種方式,如先唱譜、再帶歌詞唱、聽范唱后輕聲跟唱;師生接唱學習歌曲等,不斷增進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藝術化,這樣也能夠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提升。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特點,以藝術綜合化的教學途徑開展音樂教學,以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從而保障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順利進行。
(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途徑
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應用,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能夠促使小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更好地掌握。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心理需求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時,必須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保障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導和發(fā)展的作用,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維持。由此,教師可以探索小組合作學習,建立起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新途徑。筆者試將不同音樂學習水平和具有不同藝術愛好的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例如按照音樂素養(yǎng)強、中、弱維度,組建互補型的學習小組,或者根據學生的藝術特長組建聲樂、器樂、舞蹈等不同藝術特長的學習小組。這些小的學習小組匯聚成了整體化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建設后,教師可以將原需要教師教授的模式,變成學生自己引領同伴學習的教學途徑。例如,在六年級《森吉德瑪》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安排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習小組搜集不同維度有關蒙古音樂文化的相關知識帶入課堂進行拓展,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小組音樂素養(yǎng)較強的學生輔導素養(yǎng)弱的學生,彌補教師課堂上無法關注個體發(fā)展的不足。與此同時,小學音樂教學所應用的教材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具有十分顯著的系統(tǒng)性特點,但是也存在不能滿足每個區(qū)域、每所學校、每個班級的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學習需求,所以學習共同體不僅有利于促使教師的教學效率得到提升,還能夠激發(fā)藝術特長生揮發(fā)特長,形成團隊學習動力,帶來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和同伴引領。
(三)教學評價策略
當代我國素質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小學音樂教學目標已經得到了相應的轉變,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音樂技能進行培養(yǎng),還需要積極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不斷提升,以保障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能夠與文化水平同步提升,進而實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發(fā)展。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音樂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還能夠促使學生智力水平、審美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高速提升,以此為基礎,才能促使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進一步的學習,才能夠推動學生的歷史文化水平不斷提升,從而實現(xiàn)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不斷完善。并且,在任何一門課程中,教學評價均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進行全面科學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同時也能夠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明確,將二者進行結合,教師可以對當前整體的教學情況進行更全面的掌握,也可以對教學方案進行更具有針對性的調整和設計。與此同時,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音樂表現(xiàn)力、合作學習情況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且需要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從而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
三、結語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音樂課程是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且當前國家對于民族文化走進小學教育非常重視,所以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對教學途徑進行合理選擇與安排,促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得到提升,進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佳倩.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20(01).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