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妮娜
摘 要:現如今,我國的教育在不斷改革完善,在現階段我國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下,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也成為重要目標,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學習能力和生活品格的培養(yǎng)。在小學英語的學習課堂中,在大單元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然不在適應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因此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應著眼于課堂教學新方式方法,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進行創(chuàng)新性調整,相關研究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大單元背景;小學英語;人文素養(yǎng)
引言
我國有著流傳千年的文化,文化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代表的是時代發(fā)展的興衰榮敗。而學生作為教學課程發(fā)展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師制定的教學課程應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構建健全的人格。新教育觀點提出:在實施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體現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也應該意識到現代學生是來自多元文化社會背景的個體。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該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習俗,通過重構知識以及創(chuàng)設多元文化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本文將基于多元文化視域下分析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重構,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為一線教師提供有效的借鑒,不足之處還望指點。
一、注重英語教學中英語國家文化滲透和融入
首先,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文化和語呂相輔相成的重要關系,在語呂教學的過程中將以美英為首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特點融人其中,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真切感受和了解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的不同,從而對英語文化產生探索欲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國際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接受更加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其次,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融人的人文教育應該進行一定的篩選,將英美文化以及英語文化中的人文特點、正面信息傳達給學生,不能過度滲透英美文化,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開放性文化觀,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收多元文化最后,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加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這不僅利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更利十學生未來參與國際化競爭。
二、研讀現有教材,挖掘人文內容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知識的載體。小學英語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教材內容的挖掘與分析,整合現有教材中已有的蘊涵人文性的內容,最大化地體現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比如可以對重點分析教材中文化習俗交流板塊,并以此為支撐點,擴大課外閱讀量,捕捉中西方文化異同。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用圖片或影像的方式,更直觀地展示真實情景。像其中會涉及對中西餐介紹,包括餐具認識和如何使用、如何擺放、就餐禮儀、用餐禁忌等,通過觀看圖片和影像,或者實際操作,體會中西方餐飲習俗,無形之中滲透文化教育。再比如重視教材中每個單元的主題所隱含的人文教育價值,重視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借助一些代表性談論標志,以此為拓展,引申到社會實踐,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三、滲透英美文化,注重英語課堂教學
多元文化主要強調的是幫助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養(yǎng),要求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發(fā)展,陶冶學生的情操。另外,多元文化教學思想改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單純地只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而是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綜合素養(yǎng)等等,達到全面實現新課程教學多元文化育人的目的。因此,作為新時代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模式,加強滲透英美文化知識,樹立多元文化教育視角。也就是說,在實施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強調情感的和諧以及學習的價值等,不再單純看中學生的成績分數。在多元文化視域背景下,處理好英美文化知識之間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多元文化交流的能力。作為小學英語教師,為了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滲透英美文化,前提應該先充分了解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促使學生對英美文化形成初步的認知,從而正確區(qū)別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之間的異同點。因此,教師應有效整合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在觀點與實踐上進行有效的轉變,使知識點之間存在共性,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美文化。例如:在教學英語詞匯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詞匯的來源以及演變的過程等,教師可以詳細地解釋詞匯的構造,通過文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學習。譬如,在學習“pen”這一詞匯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該單詞的理解,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授課:首先,pen翻譯過來就是鋼筆的意思,最早由美國人發(fā)明。其次,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鋼筆的意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此單詞進行變形:pen+pal就是筆友的意思,而筆友就是通過書信方式結交的朋友。通過講解pen這一詞匯的含義,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與“筆”相關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從而讓學生對“筆”的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再比如,教到“節(jié)假日”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國內外傳統(tǒng)節(jié)假日,使學生更加廣泛地接觸并了解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知識背景。譬如,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與英美的圣誕節(jié),其節(jié)日氣氛基本相同,都是熱鬧、開心的氛圍。不同是:在春節(jié)人們會包餃子、吃火鍋,代表一家團圓;而圣誕節(jié)則是吃火雞,祈求平安。這是因為國內外的文化觀念不同,因此在節(jié)假日上也就出現不同的方式。教師通過滲透英美文化知識,并挖掘其中的含義,有助于學生形成開放性的文化觀念,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更好適應多元文化發(fā)展的趨勢,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結語
小學英語課本是依照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編寫的,在大單元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既能夠幫助學生針對性地提高英語語言組織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提高,都可以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人文素養(yǎng),從而使學生得到全方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學科課程與教材,2016(5):79-86.
[2]張莉,楊志皇.核心素養(yǎng)觀下英語教學變革的困境和出路[J].教學與管理,2020(3):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