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向華
【摘 要】課堂中選取適合學生們探討和辯論的案例,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能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教學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課堂生成有時候與所選的教學案例的質量有密切的關系。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把來源于生活的知識通過教學、體驗、激活內化于心,再把所得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案例教學 生活鏈接 交流辯論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中,教學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課堂生成有時候與所選的教學案例的質量有密切的關系。小學道德與法治授課教師都會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和學生易于接受的典型案例放入課堂教學中,以此突破教學重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刻感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與生活鏈接,課堂延伸重體驗
對于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在案例選擇的時候,我們一般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學生們熟悉的、容易理解而又生動形象的案例。比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10課《清新空氣是個寶》這課時,筆者選擇了“放鞭炮”的案例與體驗“馬路十分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這個例子學生們熟悉且貼近他們的生活。過年的時候很多人會噼里啪啦放鞭炮、放煙花慶祝,學生們覺得好玩又好看也會加入其中。那到底該不該放鞭炮,過年的時候一定要放煙花和鞭炮嗎?有的學生說放鞭炮可以嚇走年獸保平安,有的學生說鞭炮不是天天放不要緊,還有的學生說這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放了鞭炮才有過節(jié)的氣氛。聽了學生們這么多要放鞭炮的理由后,筆者并不急著否定,而是出示了一張《煙花爆竹禁燃令》問學生:為什么好多地方都貼出了這張禁燃令呢?學生們靜靜地思考,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肯定是因為放鞭炮太污染空氣了?!?/p>
燃放煙花爆竹產生噪音污染、環(huán)境污染、容易造成火災等學生們都能說到一些,直接和學生們講放鞭炮時會產生哪些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他們的感受不是太深刻。筆者帶領學生們來到校門口,隔著欄桿數(shù)一數(shù)十分鐘內有多少輛汽車通過,學生們非常認真地數(shù)著。有幾輛車經過時,路面飛揚起來的灰塵讓幾個學生忍不住用手捂住了鼻子,當然還有汽車尾氣那難聞的氣味……回到教室,學生們聊起了待在馬路邊十分鐘的感受,新鮮的空氣是多么可貴。筆者趁熱打鐵,告訴學生們燃放煙花爆竹時產生的空氣污染物和我們剛才感受到的被污染的空氣一樣對人體的危害可不小。再讓學生們對污染的空氣對人體的危害做了大致了解,接著邀請學生一起為保護清新的空氣想想辦法,學生們思維敏捷,積極地想出了許多好辦法。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們在選擇或開發(fā)教學案例時要考慮學生們易于接受且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如果感覺離他們遠了,就要拉近一些再近一些,就像一個謎團一樣一步步揭開,讓知識一點點去滲透。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低年級學生,讓他們去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這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這過程中不要有過多說教,多給予學生們感受與發(fā)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在感受中領悟,在發(fā)現(xiàn)中加深印象,讓知識內化為他們自己的知識。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難的變簡單,搭上一個階梯,讓學生們更輕松地往前一步,并且途中還很高興。
二、與他人合作,交流辯論促發(fā)展
“滿堂灌”的弊端在小學課堂顯而易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大打折扣,課堂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們或討論或辯論,學生們在與他人交流討論中,解決疑難問題,在與他人的辯論中,理解掌握所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中選取適合學生們探討和辯論的教學案例,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10課《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這課時,筆者把學生分成甲乙兩方,甲方持“塑料垃圾危害大,我們不要使用塑料制品”的觀點,乙方持“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塑料,我們要使用塑料制品”的觀點,由此雙方展開辯論。課前筆者布置學生去查找了相關資料,他們利用網(wǎng)絡或報刊書籍等搜集了許多內容。在辯論時,雙方各持觀點,辯論激烈,學生們由此了解了多方面的知識、拓寬了視野,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并且明白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的道理。
在選擇案例進行辯論前,教師要對內容進行充分評估,案例中要含有對立的觀點,同時要有支持觀點的理由?!段覀兯私獾沫h(huán)境污染》這課,對于是否使用塑料制品是存在爭議的,但是學生對塑料制品的應用了解得還不夠深入,純粹從環(huán)保角度出發(fā)不使用就好了嗎?隨著查閱相關資料的增加,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課外知識,同時對塑料制品有更多的思考。如塑料制品應用的范圍,燃燒時產生的有毒物質,塑料廢棄物對海洋的危害,人類對塑料制品的依賴程度,塑料的替代品,等等。在查閱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們在對塑料制品的深入了解中更加明晰自己的觀點,同時找足了支撐自己觀點所涉及的多方面的課外知識。小學階段不需要強調辯論的技巧,但要讓學生了解辯論會的規(guī)則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在辯論會正式開始之前,教師還應讓雙方辯手熟悉各個環(huán)節(jié):一辯陳詞,亮出觀點;正反雙方二辯三辯,主要根據(jù)對方陳述進行攻辯;然后是自由辯論環(huán)節(jié);最后雙方總結陳詞,選出最佳辯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收集整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得到發(fā)展,不管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并進行表達:在認真傾聽對方辯手陳述后多方面去考慮問題,然后要切中要害表達支撐自己觀點的理由。
課堂教學改革思路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案例的教學思路應充分考慮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把來源于生活的知識通過教學、體驗、激活內化于心,再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學生們的生命里是“輕輕劃過”,還是留下深刻的痕跡,案例教學在教學效果上是具有其獨特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