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登
摘 要:近些年,初中語文教學在改革中發(fā)生了變化,但語文教學要基于語文學科特點確立語文教學策略,其中立德樹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心靈撼動心靈、使課堂“動”起來、摒除錯誤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尊重學生等是極有效的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效果;教學策略
近年來,語文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各有千秋。在此,筆者談談多年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踐行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要立德樹魂
漢字本身就是有情有義的,文字變成有溫度的句子,句子再變成有靈魂的文章,文章便有了情義、溫度和靈魂。在所有科目里,語文也是最直接指向人的學科之一,語文教學就是讓人有高尚的品德、有高貴的靈魂,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樹立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之魂,這是語文教學的根。
二、語文教學中興趣的培養(yǎng)
(一)書寫興趣的培養(yǎng)
中國人歷來講“字如其人”,可見寫一手好字能給人好的印象。從應試的角度講,它跟學生各科考試成績正相關,語文科目尤甚。要寫好字,得悉心研習,日常萬不可潦草,得依著先易后難、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培養(yǎng)書寫興趣,久久為功。
(二)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閱讀是語文學習最主要的途徑。一是要選擇適合讀的書目,過于專業(yè)的書或難理解的書不宜推薦給初中生。二是要注意閱讀面。從文體上講,記敘類、說明類、議論類、詩詞類都要涉獵;從內(nèi)容上講,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文章都要讀。
(三)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
作文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學生一提寫作就頭疼不是簡單的詞窮,主要是不關注生活,沒有寫作素材;不善思考,沒寫作思路;文學語言遷移能力、模仿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差。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是仿寫。比如,學了某個好句子或語段,讓學生寫一段話,必須把這個句子或語段用上,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應用學過的句子。比如,學了《陋室銘》,鑒于作業(yè)量大啟發(fā)學生仿寫《作業(yè)銘》,學生仿寫得有模有樣。如此適時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只要老師堅持不懈,時時刻刻讀寫結(jié)合,因勢利導,學生的寫作水平肯定會提高。
三、語文教學要用心靈撼動心靈
文字的背后是人的思想和靈魂,讀文章就是與人、與歷史、與社會的思想交流。教語文是一個用心靈撼動心靈的過程,語文老師要以情入文,高興時喜形于色,憤怒時橫眉倒豎,哀愁時悲痛傷懷……情切而辭發(fā),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撼動學生的感悟,陶冶學生的性情,最終使學生人格逐步健全完善。
四、語文課堂要“動”起來,即動聽、動情、動腦
語文課備課一定要備細節(jié),尤其要備課堂的語言。如課堂導入、課堂各環(huán)節(jié)承前啟后的語言;重點內(nèi)容講解時哪些地方要像說相聲一樣有包袱,哪些地方應用名言警句掀起波瀾,哪些地方應當聯(lián)系方言俚語,哪些地方要設置幾個問題循循善誘等均要胸有成竹。這樣備課對老師自己的成長、對學生的學習大有裨益。語文老師的心思花在課堂語言上,無疑會增強課堂語言的生動性,或詼諧幽默,或生動精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
五、語文教學須摒棄兩種錯誤的教學方式
一要摒除“題海戰(zhàn)術”。我們現(xiàn)在在教學層面仍然深受“苦教苦學”觀念的影響,不是說吃苦不對,而是苦教苦學的結(jié)果是將語文陷入刷題的泥沼中,弊遠遠大于利。二要糾正用在復習上過多時間的錯誤教學方式。語文思維不是復習強化來的,比如寫作,寫十篇作文的效果未必比將一篇作文修改十遍好。語文備考中美其名曰的“一輪”“二輪”“三輪”復習只是費了很多時間,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六、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主體性作用的大小直接取決于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學生成才更重要的因素是個人意志品質(zhì)而不是學校和老師。這里的意志品質(zhì)包括持之以恒的意志力、進取善思的學習品質(zhì)和心懷夢想等。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品質(zhì)和能力,尤其要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自己的情況自我決定學習側(cè)重點的能力、管理自己時間的能力、縝密的思維能力。
七、語文教學要真正做到尊重
現(xiàn)代教育理念更加重視師生平等和尊重。學生年齡再小,也是一個有人格尊嚴的個體,語文教師要在乎生命平等、人文情懷的育人效果,不能絲毫不尊重學生的言行,要從心里真正尊重學生,包括尊重他們不太成熟的認知,指導他們時要言語得體,最好能潤物無聲,他們看在眼里明在心里,不會不懂。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絕不會有損師道尊嚴,低下身子跟學生打成一片絕不會影響教師的威望,尊重學生相反更易于形成尊師重道的氛圍,更易于教師教育理念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