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兵
摘 要:中學語文的學習能夠讓中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漢語言文化,構(gòu)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思政教育不斷滲透到教書育人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思政教育;中學語文課堂;融入策略
縱觀義務教育下學生的現(xiàn)狀,有效做好思政教育是十分有意義的,但是僅僅依靠思政課堂教育是差之甚遠的。一是教學課堂時間緊張,教授內(nèi)容只是外露于表象;二是時政課理論性較強,顯得枯燥乏味。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包含多方面的內(nèi)容,老師可以在備課時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深入研究,將思政元素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效果會事半功倍。
一、把思政教育融入中學語文課堂中的必要性
中學階段學生處于身體發(fā)育與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學校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應注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二者有效融合既可以豐富思政教育的組織形式,也可以豐富語文課堂內(nèi)容。在教學中滲透思政觀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中學語文課堂,能為學生的思政學習以及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把思政教育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策略
(一)認真研讀語文教材,尋找最佳切入點
教師只有真正將語文教材吃透才能把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二者完美鏈接。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三峽》一文時,可穿插一些思政教育,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教師還可以在講授寸草春暉、舐犢情深、天倫之樂、兄友弟恭等成語時,穿插一些思政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文化的同時,帶他們領(lǐng)會、感知父愛如山、母愛似海的親情,收獲愛的溫暖;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刎頸之交的歷史故事,演繹讓梨推棗的情景劇等方式感悟友情。
(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逐漸進入青春逆變期,在課堂上他們的專注力不高,喜愛玩耍,所以,教師應把時政教育與語文課堂相融合。
1.課前國學經(jīng)典誦讀,時政教育聚攏學生的注意力
國學經(jīng)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承載著幾千年神州大地上華夏兒女的智慧和民族靈魂。因此,義務教育階段中學生課前誦讀國學經(jīng)典對他們開闊視野、拓寬知識、加強語文素養(yǎng)和情感價值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今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使中學語文課顯得不干澀乏味,課前創(chuàng)建國學經(jīng)典誦讀情感場景、課前的時政教育是聚攏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時,可以先讓學生一起誦讀《詩經(jīng)·淇奧》,在讀中感知淇水彎曲的堤岸和翠綠的竹林相依相連的情景。老師在誦讀后加上恰當新鮮的時政教育,全班學生的注意力立即轉(zhuǎn)向課堂,很自然導入了描寫祖國山川秀美的文本《答謝中書書》中。這樣把時政教育融入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既聚攏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感知能力。
2.采用多媒體播放新鮮的時政素材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
在新課改大背景下,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對課堂效果的提升十分明顯。因此,教師能否很好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3.層層質(zhì)疑,讓文本與思政相融,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文題是文章的文眼、靈魂、主旨和主要內(nèi)容的縮影。抓住文眼進行層層剝筍式的質(zhì)疑,讓文本與思政相融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如講授古典小說《智取生辰綱》一課時,教師先牽住“智”這一牛鼻子,提出生辰綱是誰取的——晁蓋、吳用等人;從誰的手中取走的——楊志;用怎樣的方式取走的——“智”取,智用精心設下的白勝在黃泥岡松樹林買酒計策等待楊志來鉆。學生帶著疑問層層解答,文本內(nèi)容迎刃而解。
(三)保持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
師生關(guān)系是否和諧、融洽是中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書育人的前提,只有老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融洽,學生才能真正喜歡老師,才能真正喜歡上這門課程。相反,如果師生關(guān)系緊張的話,將會影響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把控。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提問,通過問答和交流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一視同仁,不能區(qū)別對待,保證公平、公正,以防影響學生健康發(fā)展。
總的來說,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只有把時政教育與中學語文課堂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情懷,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yǎng)品德高尚的陽光少年。
參考文獻:
李榮康.對語文教育中學生思政教育缺失的反思[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6):6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