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牧文
[摘 要]科學思維是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問題解決的過程相聯(lián)系。因此,小學科學課應當在探究活動中聚焦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一是情境創(chuàng)設聚焦認知沖突;二是問題設計聚焦挑戰(zhàn)性任務;三是表達交流聚焦科學論證;四是低階認知聚集思維躍遷。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探究;科學思維;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1-0055-02
二十一世紀,我國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強調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最終要落實到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同時,《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思維是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科學思維的顯著提高發(fā)生在小學階段及其前后。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抓住這一關鍵期,從發(fā)展思維能力這一角度切入,重構科學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一、情境創(chuàng)設聚焦認知沖突
學生在沖突與矛盾中發(fā)現問題,又在沖突與矛盾中解決問題。在科學課堂中,學生調整認知結構、解決沖突的過程,就是個體思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要聚焦對認知沖突的理解與構建,持續(xù)給學生“挖坑”,使學生在“掉坑-填坑-掉坑”的過程中大腦飛速運轉,逐步領悟科學方法,習得科學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探測暗盒里的秘密》時,教師出示兩端各露出一截導線的盒子后問學生:“盒子里的導線是連接的,還是斷開的?在不打開盒子的前提下,你如何判斷?”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提出用檢測器來檢測。教師請學生演示,學生將檢測器兩端連接導線,觀察到燈泡沒亮,認為導線是斷開的。教師趁機引導學生思考:“小燈泡沒亮,一定能夠說明導線是斷開的嗎?”有學生想到:“電池沒電了!”“燈泡的鎢絲壞了!”這時,教師再提問:“如何判斷檢測器本身有沒有問題?”學生恍然大悟,自檢檢測器。事實上,教師課前將檢測器中的小燈泡擰松了,就是為了檢測學生有沒有熟練掌握檢測器的操作技能。學生潛意識認為燈泡的狀態(tài)只能反映導線有沒有連接,不能反映檢測器本身有沒有問題,自檢結果說明是檢測器出了問題。這種認知沖突,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后,教師擰緊小燈泡,邀請學生再次檢測暗盒。這次學生明確知道,使用檢測器前必須自檢。用檢測器檢測一次后,學生觀察到燈泡亮了,確定導線是連接的。教師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只檢測一次,結果準確嗎?”學生想到應至少檢測兩次,于是再測一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確認學生有沒有再次自檢檢測器。這里的情境創(chuàng)設,聚焦在“現象-猜測-結論”的沖突上,更加接近科學的本質,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二、問題設計聚焦挑戰(zhàn)性任務
沒有興趣、沒有動力、沒有需求,學生是不會主動學習的。完成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不僅具有非比尋常的吸引力,更是一種褒獎,也是學生進行下一階段學習的動力??茖W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有結構的提問,將學生的全部身心吸引到解決問題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簡單電路》時,教師設計了五個關鍵性問題。第一個問題:“哪種連接方法能讓小燈泡亮起來?說一說你的理由?!边@個問題提出后,學生沒有關于電路的相關知識和連接電路的經驗,全憑直覺或生活經驗回答問題,但對如何讓小燈泡亮起來抱有極大的興趣。特別是教師要求學生說明理由時,學生不能胡亂猜測,必須認真觀察小燈泡和電池。第二個問題:“對燈泡比較亮和不亮的連接方法,你有什么發(fā)現?”學生做完實驗后,發(fā)現大家的猜測有的對,有的不對,猜對的學生很得意,猜錯的學生不甘心,但都好奇其中的原理。教師此時發(fā)問,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比較的思維訓練。第三個問題:“為什么這樣連接,燈泡會亮?”學生又被問題難住了,因為他們不了解燈泡的內部結構。這時教師把燈泡打開,學生興致勃勃地觀察燈泡的內部結構,仔細探索燈泡亮起來的秘密。第四個問題:“你能解釋為什么這些連接方法不能讓燈泡亮起來嗎?”學生習得“通路”的概念,對用新知識解釋現象非常有動力,會立刻將注意力集中在錯誤的連接方法上。第五個問題:“你能用一根導線,讓小燈泡亮起來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僅憑直覺或經驗,但現在是憑借自己通過探究獲得的新知識解決問題,不會胡亂猜測,而是認真思考一根導線如何形成通路。這五個問題層層遞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并且教師有意識地滲透觀察、比較、分類等思維方法,不斷對學生發(fā)問“你知道嗎?”“你能解決嗎?”“你能解釋嗎”,有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表達交流聚焦科學論證
對學習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學習者關于自己將要涉及的知識領域的先有認知。學生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特別是低年段兒童。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將新信息和先有概念進行對比的平臺,形成新的意義??茖W論證以證據為基礎,說明自己的觀點優(yōu)于其他觀點,這是培養(yǎng)學生實證意識、發(fā)展批判性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觀察》時,教師出示一個不能打開的盒子,請學生判斷盒子里有什么。學生晃一晃盒子,根據聽到的聲音,認為里面是石頭,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說出依據。一個學生說:“因為晃盒子的時候聽到‘咚咚的聲音,說明盒子里的東西很重?!逼渌麑W生馬上反駁:“重的東西很多,不一定是石頭?!币粓鲛q論就開始了。
又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研究磁鐵》時,教師問:“關于條形磁鐵,你有哪些了解?”有學生說:“磁鐵可以吸鐵。”教師追問:“你這樣說的依據是什么?”學生說是聽別人說的。教師繼續(xù)追問:“別人說的信息可靠嗎?如何獲得更可靠的依據?”學生想到找塊鐵來試一試。
再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探測暗盒里的電路》時,教師準備了兩種不一樣的暗盒,學生匯報的時候發(fā)現結論不一樣。教師提問:“怎么證明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學生想到應將暗盒拿過來,測一遍給對方看,用實際的數據作為證據說服對方。在學生表達交流時,教師需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為什么這么想,并且觀點要基于證據,實事求是。
四、低階認知聚集思維躍遷
低階認知不成結構,不可變通,學生的思維停留在這一階段,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課堂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是為了圍繞概念,使學生進一步形成認知結構,以便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探測暗盒里的秘密》時,暗盒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學生不能僅認為暗盒就是這節(jié)課使用過的盒子。生活中很多像這樣打不開的盒子,都是暗盒。教師緊接著解釋暗盒:“當我們碰到這樣的盒子,我們有時無須打開它,只要借助外顯的一些現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釋?!卑岛械母拍罱⑵饋硪院螅瑢W生在生活中碰到類似的情況時,就可以進行解暗盒思想的遷移,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又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火山和地震》時,需要使用鐵架臺、土豆泥、番茄醬做成“火山”,利用酒精燈模擬火山噴發(fā)。同單元的《地球的內部》一課,使用橡皮泥模擬地球的結構;同單元的《地球的表面》一課,使用沙、石或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
再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肌肉》時,需用硬紙板、鉚釘、繩子制作手臂活動模型。這都涉及模型的概念,學生能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建模?因為教師沒有辦法帶領學生觀察真正的火山噴發(fā),或者地球內部結構,所以用建立模型的方法來形成抽象的認識。學生在制作模型時動手動腦,將觀察到的現象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對比,對自己的模型進行改進。模型不能完全模擬真實情況,只能通過技術手段,盡可能地接近事實。這樣,學生在生活中碰到需要建模解決的問題時,就能自行使用這一方法。
邁克爾·楊認為:“新世紀的教育不是教學而是學習?!睂W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影響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小學科學課程應當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尋找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契機,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這在國際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必將成為改變學生未來人生的力量。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