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虹
摘要: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交流主動獲取細胞有絲分裂的相關知識,然后教師歸納總結,以此突出教學重點。
關鍵詞:教學設計;細胞增殖;有絲分裂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5-0084
一、教材分析
“細胞增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必修1中第6章第1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包括細胞周期的概念及組成、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完整過程、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數(shù)目的變化等主干知識。它與前面所學的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高爾基體的功能、中心體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有絲分裂這節(jié)課既為學生學習必修2中減數(shù)分裂和相關遺傳定律奠定基礎,又和DNA的復制、遺傳信息的表達等內容緊密相關。與本節(jié)相聯(lián)系的內容還有: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分化、細胞衰老與癌變等。
二、學情分析
在初中時學生就已初步接觸“細胞是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了解細胞分裂就是細胞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細胞,然后細胞進行增長的過程。當時對此的學習很淺,只是了解水平,未深入細胞分裂的具體過程。而作為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且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細胞的結構的內容,對細胞的內部結構如細胞質、細胞核較為熟悉。教師在講授有絲分裂過程中只要說明過程經過,學生就能較快理解有絲分裂過程中的物質變化。所以,通過學生制作模型來模擬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的變化,以期讓學生在“做中學”。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有絲分裂各時期的示意圖,學生能夠描述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相關細胞結構的變化。
2.通過對染色體模型的制作,學生能夠具備合理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3.通過對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的數(shù)目變化的學習,學生能夠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并對事物發(fā)展的變化過程、生命的運動性有客觀的認識。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2.難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染色體和核DNA的數(shù)目變化。
五、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3分鐘)
教師分別展示受精卵、早期胚胎與教師本人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教師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都源自一個受精卵細胞。是怎樣由一個受精卵變成你們所熟悉的教師呢?進而引出本節(jié)課“細胞的增殖”。
2.小組探究,動手模擬(17分鐘)
教師講授細胞周期的概念,且說明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為分裂期準備了雙份的DNA分子,同時也合成了一些有絲分裂需要的蛋白質;分裂期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習,人為地把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個時期。
為了能夠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本節(jié)課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形式。教師先播放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的動畫,學生觀察視頻后結合書本上的知識,自己先獨立思考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情況,再進行小組討論補充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學生用彩色卡紙通過自己制作染色體模型模擬四個時期的染色體變化(第一組、第二組模擬前期;第三組、第四組模擬中期;第五組、第六組模擬后期;第七組、第八組模擬末期)。教師請代表小組上臺來講解,邊展示自己的成果邊加以描述。
3.展示成果,歸納討論(15分鐘)
學生代表小組上臺展示自己制作的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的模型(圖1、圖2、圖3、圖4),教師在每一個小組展示完之后總結歸納各個時期的特點。上臺展示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充分展示自己以及小組的合作成果,提升對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教師階段歸納總結更能突出教學重點,促進學生知識的全面發(fā)展。
①染色質細絲高度螺旋,縮短變粗,變成染色體。
②細胞兩極發(fā)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
③核仁解體,核膜消失。
④染色體散亂分布。
①紡錘絲牽引染色體移動,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同一個平面(赤道板)上。
②染色體形態(tài)穩(wěn)定,數(shù)目清晰,便于觀察。
①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②子染色體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
①染色體恢復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新出現(xiàn),形成兩個新細胞核。
③赤道板位置出現(xiàn)細胞板,逐漸擴展為新的細胞壁。
4.總結歸納,知識升華(5分鐘)
在前面分析各個時期細胞變化的基礎上,再一次觀看動畫視頻,請學生填寫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染色單體數(shù)目、DNA數(shù)目的表格(表1)。啟動學生動腦總結和概括,從而讓學生學有所用,掌握新知。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較多,在時間安排上較為緊湊。教師如何合理安排各個環(huán)節(jié)、如何做到重點突出是首要考慮的問題。為此,采用“問題探究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把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注重學生身份的轉變:由知識的接受者變?yōu)橹R的探索者,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信息與邏輯推理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啟發(fā)學生自己探索、頓悟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本節(jié)課中,主要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新知的學習和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習知識的方法學生也得以掌握。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木瀆金山高級中學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