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理論,以外研社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5中Understanding ideas部分“The Monarch's Journey”文章為例,以教師為主導,按照POA教學三階段,即驅動-促成-評價,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豐富POA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中英語;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李雪 (1996-),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語教育。
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外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傳統英語教學法,如任務型教學法、3P教學法等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忽視學生的地位,長期以來重輸入、輕輸出,重課本、輕應用。而且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僅限于枯燥乏味的單詞注釋和文章的講解,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只重視“讀”“寫”“記”能力,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發(fā)展速度緩慢。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高中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要具備語言知識、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迄今為止,許多一線教師也嘗試探索著一條以促成學生有效學習為目的,在做中學,培養(yǎng)學生擁有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跨文化意識、主動交際意愿的道路。
一、產出導向法的理論框架
2008年,文秋芳第一次提出輸出驅動假說,演變到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說,再到產出導向法,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產出導向法已經成為一套成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為中國的外語教育提供了新思路。產出導向法旨在改變我國外語教育“學用分離”“啞巴英語”“教學效率低”的現狀,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外語人才。
1.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的指導思想,它決定著教學課堂的整體思路和總體目標。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是由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以及全人教育說構成的。
一是“學習中心說”區(qū)別于“教師中心說”和“學生中心說”,課堂的主導者既不是老師也不是學生,而是以學習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如小組活動、辯論、教師展示等都是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二是“學用一體說”主要是針對當前英語課堂上的“學用分離”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立真實場景,輸入和產出高度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進行輸出,注重操練,提高語言產出的準確性與流利性,達到真正的“學用一體”“學以致用”。三是“全人教育說”,學習英語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英語作為一種媒介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其認知水平和思維品質,借助英語來促進人的發(fā)展和成長。
2.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假設。教學假設是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理論依據,需要逐個檢驗。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假設包含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選擇學習假設。
首先,對于輸出驅動假設的理解是以需求促供給。就教學過程而言,輸出比輸入對外語學習的內驅力更大。高中階段的不少學生得了“厭食癥”,消化不良,對于接受“新輸入”的內容欲望不高?!拜敵觥弊鳛榻虒W過程的第一步,教師在新單元學習之前就要向學生呈現未來學習工作中會遇到的真實場景或現實話題。教師要精心挑選材料,挑選思想境界高、弘揚正能量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培養(yǎng)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場景要具有真實性、挑戰(zhàn)性和可交際性,讓學生親自體驗并且了解完成任務并非易事。這時他們的內心具有一定的壓迫感和焦慮感,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輸入促成假設應以輸出驅動假設作為前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起著主導作用,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需求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輸入與輸出吻合度越高,輸出任務才會完成得越好。因為課時有限,可以不處理次要的或遠超學生認知水平的內容,另外可以對重難點進行深加工。文秋芳教授認為,輸出既是語言習得的動力,也是語言習得的目標;輸入是完成當下產出任務的促成手段,為未來的語言輸出打基礎。
因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做到有效學習就要采取有效的課堂活動。課堂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如教師講授、學生展示、小組合作等,不同的形式服務于不同的教學目標,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選擇,這時就涉及選擇學習假設。學生在選擇學習過程中根據所學進行有效的輸出,進一步進行自我思考,將所學的知識內化,并在課后進行自我模擬訓練并評價。
3.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產出導向法的流程分為三個階段:輸出、促成、評價。第一,在輸出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呈現未來工作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真實交際場景,使學生感覺話題具有挑戰(zhàn)性。學生嘗試交際活動時,發(fā)現自己并不能有成效地完成活動。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目標包括交際目標和語言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在學習,“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課堂上的輸出可能是具有建設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不是在教授,而是在引導、聆聽與互動。這對教師來說是全新的教學理念。第二,促成階段,教師要詳細描述產出任務,解釋每個任務的細節(jié)與要求。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輸入資料,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和檢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fā)揮了腳手架的作用。第三,評價分為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即時評價是針對課堂上促成階段形成的“成果”,而延時評價是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在課后進行練習并提交給教師評價、評價的形式不局限于教師評價,也可以師生共同參與評價,生生互評、小組互評等,教師可以將典型作品展示給學生供學生學習借鑒。
二、依據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設計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案例選自外研社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五單元課文“The Monarch's Journey”。體裁為說明文,主題是保護環(huán)境。本文以科學家的觀察和研究為依據介紹了帝王蝶的遷徙背景、目的和方式,呼吁人們培養(yǎng)保護動物棲息地的意識。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本單元計劃用時8課時。筆者依托“輸出-促成-評價”三階段進行教學設計。
1. 驅動階段——呈現交際場景。輸出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產生一定的焦慮感和對知識的渴望,產生學習的興趣。該環(huán)節(jié)包括3個步驟:
(1)教師呈現交際場景。本單元的場景:假設你的學校以英語舉辦一場模擬聯合國大會,議題是環(huán)境沖突與人類發(fā)展,你的好友Mike邀請你作為美方代表參加美方代表選擇代表動物帝王蝶并向大家介紹它的遷徙背景、目的和形式。
(2)學生嘗試產出。學生按照上述場景進行產出,由于缺乏帝王蝶的背景知識以及相關的語言能力,學生體會到要想成功介紹帝王蝶并非易事,自然而然產生壓力和動力。
(3)教師講解教學目標與產出任務。教學目標分為交際目標與語言目標。交際目標是指學生要對帝王蝶的現狀與遷徙的原因有所了解,提出一定的措施,能夠書面表達;語言目標是指學生掌握表達所需要的詞匯、短語和語法等。產出任務分為課內和課后:課內學生完成一篇100詞左右關于“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monarch butterfly”的文章,課后學生分小組,制作以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的海報。
2. 促成階段:提供腳手架。該階段是POA中最關鍵也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從內容、詞匯以及結構三方面促成。
子任務一:產出內容方面,了解帝王蝶的現狀與遷徙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具體保護措施。為了完成這一子任務,學生展開選擇性學習,教師給予指導和檢查。教師為學生播放BBC關于帝王蝶遷徙的紀錄片,并將班級全體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開展合作,閱讀“Understanging Ideas”,合作討論文章,概括每段的主題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內容結構。
子任務二:詞匯方面,將語言形式設計到課堂教學中,選取與動物遷徙有關的詞匯以及短語, 為學生接下來的寫作作鋪墊。例如:migration, monarch butterfly, find out, mearsure the poisition, manage to do, destroy, the number of, the+比較級、the+比較級。所有的練習指導都應在教師的指導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化繁進行。
子任務三:結構方面,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交際中的話語結構意識。通過之前的小組合作,學生已經對課文的整體結構有了一定的理解,了解帝王蝶是地球上唯一的遷徙性蝴蝶,但是近年來人為原因破壞了帝王蝶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導致帝王蝶的數量銳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小組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話題進行討論,增強學生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保護環(huán)境。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輔助學生將內容、詞匯與結構結合在一起,完成一篇100詞左右的關于“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monarch butterfly”的作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提示學生寫作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注意大小寫、標點符號以及格式,使學生形成規(guī)范的書寫表達形式。完成作文后,同樣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討論、小組互評,教師要提供自己的建議和指導。因課時有限,教師選取兩篇典型文章進行全班講解,其余文章可以課下在網絡平臺進行講評。課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主題海報,并在3天內完成,教師將海報貼在班級進行展示。
3. 評價階段: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即時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產出隨時作出評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師生合作評價。學生完成作文后,教師要制訂評價的標準與要求,選擇典型樣本投射到投影儀上,小組進行討論并評閱。最后,教師給出詳細的修改建議,如果時間充足,可以圍繞評價過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練習,鞏固相關內容。
延時評價指對課下學生的產出再評價。課上已經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師生合作評價,學生根據反饋情況進行修改后上傳至網絡平臺,此次實行自評與學生互評,教師采取抽查方法,了解評價情況并通過微信群進行交流,上傳兩份優(yōu)秀作品供大家借鑒。
結語
產出導向法作為中國本土化的外語教學理論,對外語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國內英語教學現狀,產出導向法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對教學場景的設定、產出任務的設置、學習材料的選擇等。今后的教學中,筆者通過POA不斷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希望更多的一線教師能夠加入研究隊伍,不斷豐富POA的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車思佳.產出導向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以外研社必修二No Drugs為例[J].國際公關,2020(9):118-119.
[2]唐美華.“產出導向法”與“任務型教學法”比較:英語專業(yè)精讀課單元教學設計案例[J].外語教學,2020(1):65-69.
[3]文秋芳,孫曙光.“產出導向法”驅動場景設計要素例析[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2):4-11,90.
[4]吳越.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課程教學設計——以基礎英語《綜合教程2》第十二單元為例[J].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9(1):112-116.
[5]張一鳳.產出導向法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啟示[J].海外英語,2020 (16):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