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五下第九課《古詩三首》時,教師緊緊圍繞“愛國”這一主題,利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不同詩歌中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感受詩中傳達出的愛國之情,以此提高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群文閱讀;愛國情懷;教學設計
群文閱讀教學是教師根據一個主題選擇一組文本,指導學生圍繞這一議論主題對文章進行閱讀、分析和構建,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本課就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第九課《古詩三首》時,將三首詩作為群文閱讀材料,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不同詩歌的不同表達方式,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
一、課堂片段展示
片段一:群文閱讀,發(fā)現異同
師:王昌齡是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我們再來看他的兩首七絕邊塞詩。課件出示:《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和《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自己先讀一讀古詩,想一想它們和剛才學的《從軍行》有什么共同特點?小組討論后填寫學習單。
生:我發(fā)現王昌齡的邊塞詩都是先寫景再抒情,而且從“明月”“萬里”“大漠”這些詞中都可以感受到邊塞遼闊、壯麗的景色。
生:我發(fā)現三、四兩句都是從邊塞戍邊將士的角度出發(fā)來抒情的,從“不破樓蘭終不還”可以看出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決心,從“不教胡馬度陰山”可以讀出他們對敵人的憤恨,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可以體會到戰(zhàn)斗勝利的捷報傳來時的喜悅之情。
師:王昌齡的詩都是借戍邊將士的口吻直接抒發(fā)愛國之情的,除了直接抒情,還有沒有別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了呢?我們再來看兩首古詩。
課件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涼州詞》
師:用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讀一讀這兩首詩,想一想詩人陸游和王翰又分別利用怎樣的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這兩首詩和王昌齡的邊塞詩之間有何共同點和不同點。
片段二:全班交流,共同分享
師:這兩首詩和王昌齡的詩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點?
生:我發(fā)現《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也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
師:這兩首詩的結構都是先寫景,再抒情。那對比一下這兩首詩描寫的景物,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陸游的詩和王昌齡的詩寫到的景物有共同點,比如“雪山”“黃河”“華山”,它們都給人一種雄渾、豪邁的印象,十分壯觀。
師:這兩首詩都寫到了高高的山,給人一種壯觀、豪邁的感覺,借景抒情,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那這兩首詩寫景有什么不同點呢?
生:從“遙望”這個詞可以看出,《從軍行》寫景的角度是遠望、俯瞰,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從“東入?!笨梢钥闯鲈娙说挠^察角度是沿著河往下游眺望。
師:讀得很仔細,這兩首詩中詩人的觀察角度不同。剛才我們從結構和內容上進行了分析,那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一樣嗎?
生:不一樣。《從軍行》表達的是戍邊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堅定決心,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表達的是老百姓內心的辛酸。
師:我們再利用對比的手法,看看王翰的《涼州詞》和前幾首詩又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組內討論交流。
生:《涼州詞》的前兩句不是寫景,而是描寫了戍邊將士們喝酒時的場景。
師:用盛大的筵席作為場景描寫來為后文的抒情做鋪墊,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二、案例解析
本課圍繞“愛國”這一主題,采取了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和反思:
1.豐富組合的線索,使群文閱讀結構化。群文閱讀和單純的“主題教學”“單元整組”等方式的不同之處就在于選材的線索更加豐富。在學習了第一首王昌齡的《從軍行》明確了方法后,接著又出示了另兩首王昌齡的邊塞詩《出塞》和《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同一位詩人和同為七言絕句是選取這三首詩進行比較的線索,利用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單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橫向的對比,比較三首古詩在詩歌結構,描寫內容和表達手法上的共同點,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感受王昌齡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手法特點。接著又以不同朝代的詩人為線索,將王昌齡的三首邊塞詩和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以及王翰的《涼州詞》進行比較,學生會發(fā)現王昌齡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達戍邊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而同為唐朝詩人,王翰則運用語言描寫側面表現出將士們豪邁灑脫的性格,進而感受出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
2.從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把握寫法和情感,體會群文異同。在本案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將五首七言絕句進行對比,從結構上整體感知七首詩都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這一比對讓學生對七言絕句先描寫再抒情的特點有了直觀的感知。利用抓關鍵詞這一方法,從“淚盡”“又”體會出金政權統(tǒng)治下的百姓內心的失望和痛苦,進而體會出詩人對南宋統(tǒng)治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慨之情,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感受到正因陸游對國家和百姓愛得深沉,才會在詩中表現出如此沉郁悲憤的情緒。
結語:本案例選取圍繞愛國主題的六首古詩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不同于以往教師一首一首講解的方式,采用并列比對的方式,鼓勵學生從詩句描寫的場景,表現手法等方面找到異同點,感受不同詩人表情達意的方式以及詩中傳達出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陳明華李海容.群文閱讀教學,不妨再往前走一步[J].四川教育,2019(Z2).
[2]劉樹春.讀古詩話離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7(Z3).
[3]賀秀娟.淺析小學高年級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教學研究),2021(5).
吳中區(qū)“十四五”立項課題:構建群文閱讀體系,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45QG1047。
作者簡介:周鳴華(1993.07-),男,漢族,江蘇省蘇州市人,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研究生,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