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雪瓊 劉光元
摘要:科學課程的教育是新時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點內容。我國早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就開設了科學課程,根本目的是幫助小學生更加透徹的認識這個世界,更加深刻的感受生活。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啟蒙小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fā)小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向小學生教授科學知識,并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綜合素養(yǎng)。所以,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科學的教育課堂,能夠讓孩子們快速投入到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思考探究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需要在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紤]到小學年齡段孩子們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對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生活化教學進行思考探究。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科學需要不斷的探索發(fā)現和反復的實驗求證。在進行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圍繞這個基本理念開展講解教授,并在此過程中將同學們吸引到科學知識的探究和發(fā)現中。小學科學老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同時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憑著自己的生活閱歷以及生活常識來思考探究存在于教學情境中的各種科學現象,讓科學課程的教學課堂變得更具生活化。[1]在進行《聲音的傳播》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老師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為同學們播放背景音樂,而后讓每名同學用手碰觸一下發(fā)出聲音的喇叭處,讓他們親身感受到音樂從擴音器傳出來的過程中喇叭產生的震動。接下來,科學老師引導同學們,在自己發(fā)出聲音的同時,用手去感受自己聲帶部位的變化,并詢問他們的感受。對比剛才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擴音器,又能發(fā)現什么問題呢?而后,科學老師再將事先準備好的小鼓拿出來,在鼓面上放幾粒豆子,用鼓槌輕輕敲擊鼓面,同學們會驚奇的發(fā)現,豆子會隨著鼓槌的敲擊在鼓面上彈起跳躍。孩子們的注意力被上下跳躍的豆子深深吸引,從而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高潮。不管是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音樂,我們的說話發(fā)聲還是敲擊鼓面都是孩子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的,在將這類生活化的場景引入到小學科學的教學課堂中時,孩子們就會感覺特別親切,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幾種現象,能夠激發(fā)小學生們去思考: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然后,科學老師在向同學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都聽到過哪些聲音呢?”小學生積極踴躍的會回答:“汽車鳴笛的聲音、公雞打鳴的聲音、手機鈴聲、雨滴敲打窗戶的聲音... ...”這種來自于我們日常生活的聲音。最后,小學科學老師引導孩子們總結出:聲音是通過物體的震動實現傳播的。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科學知識的思考探究離不開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還不能沒有生活化的學習探究材料,例如前文寫到的《聲音的產生》,可以讓孩子們準備出一支筆、一張紙和一把尺子。讓小學生們利用這三樣東西制造出聲音來。小學生們不再覺著這是乏味的科學實驗探究,而是充滿趣味性的游戲競賽,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對于試探探究的使用材料非常熟悉。又比如,在進行《空氣在哪里》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老師將實驗探究材料換成小學生們在熟悉不過的小塑料盆、塑料袋子、礦泉水瓶、無菌注射器、折疊扇、玻璃杯以及氣球和土塊等實物。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小學生通過采取不同的辦法體會空氣的存在,書本和扇子的扇動能夠感知到空氣拂面,將塑料袋在空氣隨意舞動,鼓起的袋子中充滿了空氣,充分感知到空氣存在于我們的周圍。在礦泉水瓶口套上氣球,通過反復按壓瓶身讓氣球變大,從而證明瓶子里也有空氣。通過上述科學實驗,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體會到空氣的無處不在以及占據各種空間的現象,學生回家以后還能使用自己熟悉的其他容器進行實驗探究,印證空氣的存在。[2]
三、課外教學實踐活動生活化
如果課堂上的教學授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渠道,那課外實踐活動則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外實踐,可以充分釋放小學生們的天性,讓他們不斷的去發(fā)現、分析、總結,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課外的實踐活動當中,并將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疑問帶課堂上或去找科學老師尋求幫助。在課內和課外的相互輔助下。小學生們學習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因此,在組織小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將小學生們帶到課堂以外的科技展覽館、博物館或者公園中甚至深入到大自然中。例如,在進行《玩滑梯的啟示》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老師就可以將小學生們帶到學校的操場上,玩滑板和滑梯,讓孩子們分別感受同一種在不同的地面上運動時,速度也是不同的,不同體重的學生在同一地面的運動速度也不相同。由此得出,物體的運動和摩擦力的大小不僅和接觸面的粗糙度相關還與物體自身的重量相關。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越高,摩擦力就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就越大。又比如,在及進行《食品包裝上的信息》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老師可以將小學生們帶到學校附近的超市或者商場,要求每名學生在指定的時間范圍內購買一件十元以內的食品,而后組織小學生們在臨近的公園草坪上席地而坐,同學們共同觀察食品包裝上標注的信息,比如:保質期、配料表、儲存環(huán)境、以及營養(yǎng)成分等等,小學生們通過觀察包裝上的各類信息,學會如何挑選恰當的食品,增強小學生綜合整體信息的這項能力,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3]
另外,小學科學教育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知識教育。在新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更加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科學思考習慣和科學課程的綜合素養(yǎng),而采取生活化的科學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小學生們掌握更多的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階段設立科學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小學生們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了解科學課程,而通過生活化的科學實驗探究能夠幫助小學生不斷鞏固已學的科學知識,提高小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讓學生的學習擺脫枯燥,讓科學知識不再神秘。
參考文獻:
[1]柯兆新.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20(76):13-14.
[2]譙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感悟[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4):149-150.
[3]朱梅芬.淺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3):98.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qū)泥溪鎮(zhèn)文星小學 644606
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中都鎮(zhèn)中心學校64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