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愛
摘要:所謂思維導圖,即由某中心主題向四周發(fā)散的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它借助圖形及色彩所帶來的形象化效果,契合人體大腦的神經(jīng)元結構,進而起到良好的聯(lián)想以及記憶效果,因而是一種比較實用且有效的思維和學習工具。近年來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工具走入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對于中小學的教學活動而言,思維導圖更是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各學科紛紛探索思維導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思維導圖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將其與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融合還面臨著不少的挑戰(zhàn),研究思維導圖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當下教育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與實踐。小學語文教師也在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式。思維導圖的提出并融入語文教學當中能夠清晰地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點,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思維導圖,在教學當中靈活運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通過理論實踐提高低年級小學生思維能力
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語文知識點學習過程中對語文知識和規(guī)律的認識必須要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夠轉化為真正的語文應用能力。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應該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上加強低年級小學生語文知識的練習和實踐,不斷鞏固和提高,幫助學生形成穩(wěn)定而良好的語文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果斷地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的應用,有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去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閱讀、思索、記憶和鞏固,同時提出疑問,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大膽求索的學習習慣。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存在很多類似的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將類似知識點歸于一類,用類似的觀點來研究,先求同,再求異,遵循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能減輕學生的壓力,并提高他們的記憶速度。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設置統(tǒng)一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并按照思維導圖各節(jié)點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借助于思維導圖的應用,引導低年級小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
二、運用于識字學習,增加學生的儲備量
過去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中的字詞時,通常采用朗讀和手寫的方式進行記憶,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會降低他們字詞推理能力。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思維導圖的引導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增加他們的文字儲備量。漢字中有大量同偏旁的文字,部分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思維混亂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同偏旁的文字適當集中起來,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他們。
例如,必須掌握的語文識字里面涉及“搬”,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詢問學生,提手旁的組成結構是什么?提手旁組成的漢字通常帶有什么含義?這時就會有學生回答,提手旁一般是左右和左中右的組成結構,組成的漢字通常與動作有關。當學生回答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將他們分成不同的隊伍,在分隊的過程中將語文基礎好的學生和語文基礎一般的學生組織到一起,這樣他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其他同學分析問題的思維,提高思維導圖教學的有效性。當教師將學生分好隊伍之后,可以在課堂上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讓他們將自己能想到的提手旁漢字寫到黑板上,并在黑板上羅列這個漢字代表著什么意思,讓課代表將每個分隊的學生回答次數(shù)、正確情況進行記錄。在比賽結束之后,教師應及時對回答次數(shù)最多、正確率最高的學生進行獎勵。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語言課堂的教學內容,還有助于提高思維導圖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增加自身的漢字儲備量。
三、思維導圖應用于閱讀教學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教科書編者、教師、學生、文本四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文本的引導者,學生是文本的體驗者,而思維導圖則是傳遞文本思想的媒介,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這一媒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授課文,抓取課文關鍵詞讓學生進行深刻感悟,從而對文章形成整體感知,構建整個文本的知識框架體系。
例如在語文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文的教學中,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說出青蛙為了賣泥塘做了哪些事。按照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教師只需一一羅列青蛙為了賣泥塘所做的6件事,學生依照自己的記憶方法將6件事情按順序背下來即可,但這種記憶方法容易產生記憶混亂。經(jīng)過熟讀課文可知,青蛙分別向老牛、野鴨、小鳥、蝴蝶、小兔和小猴推銷它的泥塘,雖然泥塘沒有賣出去,青蛙卻在6種小動物的建議下,在泥塘周圍種草、引水、種樹、種花、修路和蓋房子。由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整篇文章的大意,對文中6種小動物提出的建議,即青蛙對泥塘做的6件事,繪制思維導圖的支架結構,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序閱讀,以直觀的圖像將文中的小青蛙為賣泥塘而做的事情展示出來,從而厘清文本閱讀思路,降低閱讀難度,建立起知識結構體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突破了傳統(tǒng)的死板教學模式,更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教師要先提升思維導圖制作能力,形成課堂上的知識點串講連貫性,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同時,引導學生自主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自我梳理,從識字到閱讀,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聚合、系統(tǒng)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理解,幫助其建立自我的知識體系,提升實踐應用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達朝芬.思維導圖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12):70.
[2]袁祎陽.思維導圖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3]葉霞.淺談思維導圖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綜合版),2018(11):51.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澧源鎮(zhèn)第二小學 42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