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燦榮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作為初中教學中的重要學科,其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科學有效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與國家,進而迸發(fā)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史料實證作為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積極發(fā)展有著正面的引導作用,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重視并加強史料的應用,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切實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核心素養(yǎng)
從學科教學來說,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史料實證直接體現(xiàn)了歷史這門課的學科特征,因此,為了讓學生學好歷史,熟練運用歷史學科中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有必要將史料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以此開展并延伸歷史教學活動。鑒于史料實證素養(yǎng)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作用,初中歷史教師應高度重視史料的運用,將其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課堂教學元素相融合,調整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以史料運用為媒介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實證功能,讓學生全面、客觀、真實的學習歷史、描繪歷史。
一、依據(jù)教學內容運用史料
歷史教師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注重歷史教學中過程性的知識引導,基于核心素養(yǎng)改革基礎性教育課程,合理篩選現(xiàn)階段教學所需的史料內容。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歷史材料、論證具體的歷史問題,有針對性鍛煉學生的歷史分析、整合能力,使學生形成歷史學習的思辨意識,養(yǎng)成嚴謹?shù)乃季S品質。為了拓展史料篩選的范圍,教師應深度挖掘教學設計、課程資源當中的史料,達到史料與理論的高度結合,切實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意識。
以人教版七下第2課“貞觀之治”舉例,這一課重點講述了唐太宗在位時的各項舉措,對其知人善用的優(yōu)點進行了涉及,對魏征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歷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紀錄片或文字資料向學生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魏征這一有名歷史人物。資料中記載,魏征先為李世民的政敵,后為唐太宗時期的諫官,他時時刻刻謹記自己的職責,直言不諱,勇于指出圣上的錯誤,積極貢獻良計良策,成為后來的大夫,為“貞觀之治”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任期間,為了讓唐太宗成為英明的君主,他多次以死進諫。這一段歷史資料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比教材中的資料更加豐富,能夠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推進。借助這些歷史材料,學生也能夠更加清楚的明白“貞觀之治”的由來,了解唐太宗時期人才濟濟、積極富足的政治因素。由此可見,史料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的本質,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二、依據(jù)教學目標運用史料
基于新課改的教育背景,教師應以歷史教學目標為依據(jù)篩選史料,提高史料運用的可靠性、典型性、全面性,實現(xiàn)歷史教學與史料運用的緊密銜接,提高課堂效率。一方面,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史料應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典型性與全面性,在精不在多,要有明確的目標依據(jù),科學合理的整合史料,使其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達到教學效率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眾多的史料,其形式豐富多樣,包含故事、圖片、地圖等多種形式,教師在教學時應對這些史料引起高度的重視,將其作為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以八下第3課土地改革舉例,作為建國后我國政治上少有的大動作,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土地改革對民生問題的重要意義,但土地改革對于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他們很難明白其現(xiàn)實意義。對此,教師應找出“土地改革”相關的歷史資料,包括文獻、紀錄片等材料,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看到土地改革前后農民生活的鮮明對比,并列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的重點條例,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結合實際思考將土地分給農民的現(xiàn)實意義與歷史意義,從而加深學生對土地改革的認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
三、依據(jù)教學問題運用史料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全面客觀的給學生講解具體的知識點,還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史料,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理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與科學性[3]。為了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知識點為學生創(chuàng)建適宜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史料問題,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以八上第11課北伐戰(zhàn)爭舉例,在對其中的教學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北伐戰(zhàn)爭相關的示意圖,為學生生動形象的講解北伐戰(zhàn)爭的過程與歷史意義,并以此設計相應的問題,比如,北伐戰(zhàn)爭的進攻路線有哪些特點?北伐軍選擇的城市或省份有什么規(guī)律?等等,通過直觀的地圖史料呈現(xiàn)與相關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實際作用,教師應重視這一核心素養(yǎng)內容的培養(yǎng),從思想意識層面培養(yǎng)并鍛煉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教師應科學篩選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史料,保持嚴謹科學的篩選態(tài)度,以便于還原歷史的真實原貌,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徐長國.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6):260-261.
[2]高蓉蓉.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分析[J].考試周刊,2021(26):139-140.
[3]尤小琴.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12):45-46.
(作者單位:東莞市企石中學,廣東? ?東莞? ?5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