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蓓
摘要:我國教育體系中,法治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教學階段就已經(jīng)有所滲透。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加強對學生法治教育的力度,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進一步促進學生構建道德與法治相結合的思維體系。本文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法治教育對策出發(fā)加以研究,希望促進相關領域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對策研究
引言: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提高自我意識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學生的法律自覺,為其打良好的道德與法治基礎的重要階段。法治教育的開展,極大程度地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此為學生樹立強大的法治意識和觀念。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
當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弊端。首先是學與教之間的矛盾。初中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相對比較困難,加上其學習壓力較大,面對枯燥的知識點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厭煩情緒。初中學生面對著中考的巨大壓力,很難抽出時間通過識記與背誦來增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了解,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考試所占比值較小,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其次,是授課的教師不夠專業(yè)。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多半采取照本宣科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將知識點講透;而授課老師需要教授多個班級,沒有充足的時間用來備課,也是造成教學質量不佳的因素之一。第三是學生主觀的問題。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本身積極程度并不高,對該門課程內容的認識程度不深刻,無法構建強大的內驅力。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1.情境體驗法
新課改要求為學生設計具體的情境教學,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共同辯論等多種自主化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從知識探索出發(fā),強化對法治觀念的理解。教師也可以采取辯論的形式,促使學生對法治案例有所熟悉,并能利用相關的法條來做出一定的判斷,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水平。情境體驗法,針對不同的學生予以不同的分類和角色規(guī)定,凸顯其在知識面前主人翁的地位,強化其求知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實現(xiàn)法治教育的效果。
2.拓展法治教育方式
?初中教學階段,應通過多種渠道宣傳法律知識,利用法治宣講活動來擴大法律的影響力,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水平。在宣講過程中,要積極發(fā)動學生參與進來,選擇得力的宣講團成員,讓其負責校園相關的法律問題的宣講,比如校園霸凌等。這種做法更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范本,增強她們守法觀念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此外,在宣講方面還可以采取演講比賽。讓學生將法律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說出身邊的法律相關的故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其綜合性法律素養(yǎng)。
3.舉辦法治專題教育活動
初中生都屬于未成年人,關于未成年人的法律要做好普及工作,因為該時期的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情緒和行為上尚未穩(wěn)定發(fā)展,很容易觸犯法律,出現(xiàn)違法犯罪行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務必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個別學生潛在的違法犯法思想和行為給予及時糾正,進一步強化基礎法律的普及程度,也為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奠定基礎。
4.充分利用校園媒體
法治與道德課程的滲透,不應僅停留在上課階段,應利用好學校媒體,進行有效宣講。通過教師在宣傳欄設置專欄來定期普及必要的法律常識,以常見的方式對學生起到正面影響的作用。教師也可利用校園廣播電臺,播放法律新聞,以及相關小知識,為學校創(chuàng)設法治環(huán)境提供平臺,從實際出發(f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觀念而提供合理的場景。新媒體的廣泛盛行為法律知識在校園傳播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法治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立微信公眾號、快手號等形式做到法律知識的廣泛傳播,以營造出更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激發(fā)學生守法、愛法的內心愿望。
5.加強家校共建
對于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要發(fā)揮學校的主體作用,還應將家庭教育作為抓手,激發(fā)其法治的啟蒙作用。社會作為聯(lián)系學校與家庭的紐帶,一定也要做好助力,打好配合,豐富法治教育資源,為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供較大的空間和學習的機會,融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作為新時代的家庭,要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影響和教育子女,利用好多媒體技術,為法治教育進家庭提供有效支撐,并且讓家長明確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并能積極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教師要時刻保持與家長的聯(lián)系,在相關的教育上,要互通有無,提供更為科學的教育方法,確保家校互動中,保證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思想接受法律與道德知識的洗禮。此外,要充分發(fā)揮社區(qū)作用,為家長做好發(fā)展教育的宣傳,通過開展具有真實性的案例分析活動,提高家長對法治內容的充分認知,獲得學習意識,并能從家長與學校的互動中找到更好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進而為良好的家庭教育增加有力舉措,通過切實言行來影響孩子遵守法治,積極為家庭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而努力。
學校在法治建設方面,應該從管理和教學兩方面入手,要確保師生的言行均符合法律規(guī)定。學校出臺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一定要站在法治的制高點,以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huán)境所服務。在班級管理中,也應制定出符合班級內部管理的制度,配合學校法治教育的大環(huán)境。法治校園的建設,要有一定的標志性的建筑物,形成行之有效的法治文化,利用好各種宣傳渠道,為法治文化的創(chuàng)建和傳播提供有效推力,進而多渠道地創(chuàng)設法治欄目,讓法治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中,起到影響其行為和意識的作用。學生只有在一個更加規(guī)范的法治教育氛圍中,才能深入感知法治文化的內涵,進而有效接觸法治教育,受到多方面的啟發(fā),從而在自身行為上形成主動糾錯的認識,不斷強化認知,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長成為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
?結語:在初中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極其有必要,科任教師一定要充分重視國家對課程的安排,并把握住良好的教育機會,用自己的專業(yè)理念和言行影響并教育學生,采取高效且新鮮的方法,讓學生樂于參與到法治教育之中,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強化了法治宣傳力度,也為社會主義法律普及工作發(fā)揮了重要力量。中學生的行為具有一定反復性,教師一定要處理好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及時糾正學生在法治和道德意識淡薄導致的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1]沈于紅.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研究[C]// 2020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 2020.
[2][1]張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研究[D]. 牡丹江師范學院, 2019.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岔路學校 江蘇 南京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