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夢迪
摘要:隨著人口流動的增加,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逐漸得到了大家的關注。流動兒童從農村到城市,不可避免地受到認知、文化、環(huán)境的沖擊,在城市生活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就是歧視。了解歧視知覺對于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以及造成歧視的原因,會讓人們了解流動兒童經歷的真實感受,進而采取相應的對策,讓人們能夠真正幫助流動兒童。
關鍵詞:歧視知覺;流動兒童;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5-0068-03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生了數(shù)量龐大的流動人口,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社會人口結構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最為顯著的結構變化之一就是流動人口家庭化,主要指某些家庭中為整個家庭流動,大批學齡兒童跟隨身為流動人口的父母流動,成為流動兒童(Migrant Children)[1]。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將流動兒童定義為“居住在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半年以上,戶口在外鄉(xiāng)鎮(zhèn)街道”或者“在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居住不滿半年,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 18 周歲以下的兒童[2]。
勞動力帶領子女由農村進入城市,一方面為流動兒童提供了更好的環(huán)境和教育平臺;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戶籍的限制,流動兒童往往會受到教育、就業(yè)、社交等不同領域的不公平待遇,也就是所說的歧視。
歧視知覺是相對于客觀歧視而言的一種主觀體驗,是指個體覺察到的由于自己所屬的團體成員身份(如種族、戶口身份等)而受到的有區(qū)別的或不公正的對待[3]。社會適應是指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個體的觀念、行為方式隨之而改變,使之適應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4]。
社會知覺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行為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另一方面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適應(心理適應)。流動兒童從農村來到城市,在身份得不到認可的情況下,還要適應隨之而來的各種環(huán)境以及情感變化,因此,關注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可以有效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水平,引導社會大眾對流動兒童有更加科學的認識,幫助流動兒童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二、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
(一)歧視知覺對社會文化適應的影響
范興華、方曉義、劉楊等[5]以在京的流動兒童、北京當?shù)貎和?、在京流動兒童五個主要來源省份的農村兒童為對象,進行了個體歧視知覺問卷、社會支持問卷、社會文化適應問卷、社會認同問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歧視知覺對社會文化適應有顯著的負向預測性,而流動務工人員子女在就讀的打工子弟學校受到的歧視,明顯高于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務工人員子女。
根據(jù)符號互動理論,長期遭受歧視的個體,最終會把他人的偏見態(tài)度內化為自己的觀點,從而影響個體的自我價值感并逐漸表現(xiàn)出與他人的消極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行為方式[6]。長期感到環(huán)境歧視的流動兒童,會逐漸把消極印象內化為自我形象,這就會造成流動兒童自信心缺失,自我效能感下降,進而阻礙流動兒童與主流群體進行積極交流和互動。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現(xiàn)象學變式理論(pheno-menological variant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PVEST)[7]列舉了四種因素,描述了弱勢群體青少年發(fā)展的過程,分別為危險因素(貧窮、種族刻板印象、種族歧視)、壓力體驗、反應性應對方法、適應性認同。根據(jù)此理論,流動兒童除了要經歷正常的認知之外,還要克服壓力體驗,也就是歧視,如果流動兒童不能有效克服歧視知覺,隨著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的下降,這些影響會促使流動兒童遠離主流文化,自我封閉。
(二)歧視知覺對心理適應的影響
流動兒童的年齡一般在6~18歲,其心理特征正處于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保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從農村到城市的環(huán)境變化,不僅影響流動兒童的行為,還影響其心理健康。面對城市的一切,流動兒童會形成心理上的落差,但同時也看到了城市帶給他們的活力和機遇,這種心理落差容易造成流動兒童的自卑感。與此同時,他們會想努力彌補心理上的落差,努力融入新的集體,獲得新集體的認同感,由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
但流動兒童對歧視的感知會阻礙他們向新集體靠攏,同時加深流動兒童的“老家認同”。老家認同是指流動兒童對自己屬于農村老家人的身份認識以及這一認識對其情緒情感的價值與意義[5]。歧視知覺增加了流動兒童自我群體的認同,這會導致流動兒童群體與主流群體之間不斷遠離,拒絕、害怕與主流群體產生交流,甚至會發(fā)展成為仇視心理。
如果這種情況任其發(fā)展,不加以關注和采取措施,會致使流動兒童游離于主流群體之外,對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社會團結安定都會造成困擾。
三、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產生的原因與應對措施
歧視知覺會影響流動兒童的身心健康,探究造成歧視知覺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會幫助減少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的影響。因此,從原因入手進行調控,能有效解決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造成的困擾。
首先,流動兒童往往就讀于打工子弟學校。雖然打工子弟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立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解決了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但是,相對于公立學校,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差,教師教學水平更低,學生、教師都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缺乏相對的穩(wěn)定性。
打工子弟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無形中已經把學生、教育資源進行了劃分,這本身就違背了教育的公平原則。所以,流動兒童就讀的打工子弟學校必須實行科學化的管理方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科學化、規(guī)范化。社會也要給打工子弟學校教育、教學資源上一定的傾斜,給予打工子弟學校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針對流動兒童的戶籍問題,也應積極采取相對應的措施,比如:流動兒童入學、升學時取消嚴格的戶籍制度,取消借讀費等不合理收費,在班級編排上,也采用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一起的混合編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