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習英語有助于思維品質的發(fā)展,這也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之一。教師的話語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教師可以通過高效的提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其思維品質。
關鍵詞:課堂提問;小學英語;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46-02
引? ?言
課堂是英語學習的主陣地。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解釋、分析等方式,組織學生討論、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基于學生已有的漢語思維進行英語學科的教學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英語思維。英語教學著力發(fā)展學生的六種思維品質,即批判性、靈活性、開放性、深刻性、創(chuàng)造性和準確性[1]。本文以課堂教學為例,重點講述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策略,進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開放性及深刻性。
一、以開放性提問,提升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適切的課堂提問有助于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提升。學生通過教師有策略的問題引導,以想象、聯(lián)想及推理的方式思考問題,能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一)設計“Big Question”,激活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
在課堂提問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Big Question”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無拘無束”,進而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Holiday fun主要談論假期生活,筆者便以“昨天”的生活展開提問,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
有關活動的提問主要由“What...? Where...? When...? Who...? How...?”等引導(見圖1),通過這些問題的熱身,讓學生初步感知如何討論活動。之后,教師再將這些“Big Question”貫穿整個有關假日活動的討論過程。這樣,學生在開放性問題的指引下,以點帶面進行討論,從中心向四周發(fā)散,在交流、研讀中提升了思維能力。
(二)設計“Main Question”,拓展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以“Main Question”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主問題的引領下,以任務驅動來帶動閱讀的主動性。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第八單元Our dreams一課,主要內容是討論夢想,教師可以提出“What do the students want to be?”為課堂教學的“Main Question”,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教學完教學內容后,教師還可以繼續(xù)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讓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實際進行聯(lián)系,由此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以致用。
二、在適時處提問,強化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一)適時提問,激發(fā)思維活性
一節(jié)課上,教師教學的重點是“如何發(fā)出指令”。教師教授完句型“put...on...”后,要求學生發(fā)出指令。在教師根據指令做動作時,大多數學生發(fā)出類似“Put your right hand on your head” “Put your fingers on your face”等簡單易操作的指令。這時,一個身材矮小的男生站起來用不太流利的英文說道:“Put this rubber on your nose, please.”教師先是一愣,然后走到他的面前說:“You are a clever boy. But this rubber is small, can you give me a bigger one? ”盡管學生沒有學過比較級,但通過教師肢體語言的幫助,他準確地理解了其中意思,并遞給這位教師一塊大的橡皮。而這位教師也從容地完成了動作,這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著高漲,個個都躍躍欲試。
在此案例中,教師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態(tài)度十分鎮(zhèn)定,采用提問教學法,圍繞教學內容,順利地將“突發(fā)事件”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將突發(fā)情況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借題發(fā)揮巧“提問”,春風細雨化“尷尬”。教師的話語不僅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思維活性。
(二)連續(xù)追問,引發(fā)批判思維
魯子問教授在其文章《課堂:英語(精品課)核心素養(yǎng)植根的沃土》中提到了一個有關教師課堂提問設計的案例。對于“Wolf?。ɡ莵砹耍边@個故事,學生都不陌生,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Why did villagers help the boy at the boy's first and second cry?(村民們?yōu)槭裁丛谀泻⒌谝缓偷诙魏艉皶r幫助男孩?)Which is the reason why the villagers did not believe the boy at last, telling a lie or telling too many lies?(什么原因導致村民最后不相信男孩,是撒一個謊?還是撒太多謊?)What do you think that the boy's parents might do if they appeared in the story?(你認為如果故事中出現(xiàn)男孩的父母,他們可能做什么?)What questions do you want to ask the villagers, the boy and his parents?(你有什么問題想問村民、男孩和他的父母?)
教師設計的問題不是讓學生回答Yes或No,而是要幫助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這個故事,引導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提問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自主發(fā)展。
三、借問題鏈提問,助推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一)借助問題,提升學生思維度
譯林版小學五年級、六年級英語教材第一單元均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例如,對于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鏈:(1)What did the two men think of the king?(兩個騙子認為國王是個什么樣的人?)(2)What did the king think of his new clothes when he put it on?(當國王穿上新衣服時他怎樣想?)(3)Why can the little boy tell the truth?(為什么小孩子能講實話?)(4)If you were the king, what questions did you want to ask the little boy and the people?(如果你是國王,你有什么問題想要問這個小男孩和人民?)
教師通過深挖教材設計的問題鏈,能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提出更有效、更深層次的問題,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和廣度[2]。
(二)深挖教材,拓寬學生思維力
在教學過程中,并非所有問題都是有效的,教師要從多種角度來挖掘文章內容,設計更有價值的提問,從而刺激學生的思維活性,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3]。
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3 How many?一課中,楊玲在詢問海倫擁有的貼紙數量后,提出了一個請求:“Can I have one?”海倫回答:“Sure.”這時,教師提問:“Does Yang Ling have a sticker?”或者“How many stickers does Helen have?”如果大多數同學能正確且快速地回答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就不夠有效,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時,教師只需變換問題為“Is Helen a nice girl?”“Why is Yang Ling so nice?”即可。這樣,在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時,教師不僅能夠檢測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還能夠了解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結? ? 語
小學英語教材內容多以對話或短小的篇章為主,學生在掌握了詞匯、句型等基礎內容后,對文本的理解并不是難事。然而,如何深挖教材,幫助學生了解文字背后的意義,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提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其通過為學生設置信息溝,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并讓學生在開放性問題中回答或否定問題,提出問題、再否定問題。如此循環(huán)往復,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鍛煉,其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彩霞.課堂提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天津教育,2021(13):91-92.
[2]陳祖蘭.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方法[J].名師在線,2020(36):85-86.
[3]范本霞.挖掘教材資源? 培養(yǎng)英語自主學習能力[J].名師在線,2018(19):32-33.
作者簡介:司亮(1979.6—),女,河南洛陽人,副教導,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