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學習既有助于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建構,又有助于初中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聚焦當前的初中數學課堂,部分學生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一知半解,對知識的遷移運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各種問題只是“粗枝大葉”式地解決,很少細致入微地解決……鑒于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緊扣教材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學情,依據深度學習相關理論,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本文從以舊識引新知,貫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巧設課堂活動,搭建遷移運用知識的平臺;依托自主練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2-0022-02
引 言
深度學習包含兩層含義:其一,屬于機器學習領域研究的范疇,是指讓機器像人一樣分析數據、識別圖像和辨別聲音;其二,是人類學習領域研究的范疇,相對于淺表化學習而言,是引領學生從淺表化學習向深層次學習轉變、從粗放式學習向精細化學習轉變、從“只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轉變的一個過程[1]。本文中所指的深度學習背景,正是指人類學習領域研究的范疇。
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一知半解,對知識的遷移運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這與深度學習的教學背景顯得格格不入。不僅如此,這些與深度學習不相符合的“現象”,還會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阻礙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下面筆者主要圍繞以舊引新、巧設活動和依托練習三個方面,詳細論述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以舊識引新知,貫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新知,是舊識的延伸;舊識,是新知的基礎。離開了舊識,新知無異于空中樓閣。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教師必須引領學生適時適度、恰如其分地將新知與舊識關聯起來,讓學生以舊識為基,更為深入、透徹、細致地理解新知。倘若學生脫離舊識探究新知,他們的學習過程就會處于淺嘗輒止階段,其對新知的理解就猶如囫圇吞棗。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以舊引新”,貫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2]。
例如,“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是湘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有理數”這一章中的一節(jié)內容。本小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準確理解正數、負數和有理數的意義,以及對有理數進行準確分類。為了降低本課時的學習難度,讓學生更為精準、透徹地理解正數、負數和有理數等新知,筆者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以舊引新”,即通過復習舊知識,引領學生學習新知識。首先,筆者告訴學生,數學與各種各樣的“數”是密不可分的,并引導學生回顧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哪些“數”。有的學生說在小學階段學習過自然數,也有學生說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小數,還有學生說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分數……緊接著,筆者又告訴學生,自然數、小數、分數都是因實際需要而產生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量不能夠用自然數、小數、分數表示,如氣溫度數、海拔高度、盈虧金額……據此,筆者通過“以舊引新”,順其自然地導入了本課時的新知,即“正數和負數”。
在上面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如果開門見山地引領學生探究氣溫度數、海拔高度及盈虧金額等新知內容,而無視自然數、分數和小數等舊識,就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在淺表化階段。相反,因為學生對“數”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師“以舊引新”能夠喚醒學生對“數”的既有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對“數”的認知,提升教學效率。
二、巧設課堂活動,搭建遷移運用知識的平臺
理解是運用之前提,沒有精準的理解,自然也就無法靈活運用;運用是理解之歸宿,通過靈活運用,學生方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理解只是淺表化的學習,運用才是深層次的學習,才是深度學習[3]。
正因如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設計一些課堂活動,并據此為學生搭建一個遷移運用知識的平臺。立足這個平臺,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以深度學習為契機,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會得到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多邊形的外角和”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緊扣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了一項“知識競賽活動”。首先,筆者根據學生的學情,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小組。其次,筆者設計了“知識競賽活動”,該活動主要包括必答題、搶答題和風險題。必答題是小組中每位成員都必須回答的題目,題目的內容主要涉及一些概念性知識,如多邊形外角的定義、多邊形內角的定義、多邊形的外角和及多邊形的內角和等。搶答題主要是讓各小組學生以舉手的形式進行搶答,誰最先舉手,就讓誰來回答。因為搶答題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旨在引領學生拓展運用“多邊形的外角和”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生舉手的順序肯定會有先后。但是,為了避免一些學生不假思索地舉手,而是等搶到題目的“回答權”后再思考,所以筆者提出了以下要求:如果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不能夠準確回答,將要翻倍扣除一定的分數。風險題之所以有“風險”,是因為如果學生能夠準確回答,就會得到相應的分數;反之,就會被扣除相應的分數。另外,因為風險題的難度不同,所以其分值也不盡相同,包括10分、20分和30分三種類型。風險題的內容也都是圍繞“多邊形的外角和”知識精心設計的一些拓展運用類題目。比如,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5倍,它是幾邊形?
顯而易見,在本案例中,教師圍繞教學內容所設計的必答題、搶答題及風險題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所以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爸R競賽活動”只是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之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設計一些“闖關游戲活動”及“對擂PK活動”等。
三、依托自主練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初中數學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源自大量的實踐,也就是大量的自主練習。從大量的自主練習中,學生既可以積累豐富的、科學的、有效的、合理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經驗,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有的放矢地進行深度學習。
與前面提到的課堂活動有所不同,課堂活動重在引領學生拓展與運用相關知識,而自主練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中心對稱”這部分內容時,為了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自主練習題:請根據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的概念,在練習本上分別畫出兩個軸對稱圖形和兩個中心對稱圖形,并說一說軸對稱與中心對稱之間有哪些區(qū)別和聯系。圍繞這一問題,學生會根據已有認知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分析,學生就會發(fā)現:中心對稱圖形只有一個“對稱中心——點”,而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線”;中心對稱圖形繞“對稱中心——點”旋轉180°,而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線”對折,即翻轉180°;中心對稱圖形旋轉之后,會與另一個圖形重合,而軸對稱圖形折疊之后,才會與另一個圖形重合;中心對稱圖形是在平面內旋轉變化,而軸對稱圖形是在空間內旋轉變化……
又如,在教學湘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了以下自主練習。首先,筆者讓每位學生拿出在課前提前準備好的四根小棒:2cm,3cm,5cm,6cm各一根。其次,筆者要求學生拿出其中的任意三根,首尾相接,擺出一個任意三角形。最后,筆者要求學生分析歸納在利用這四種長度不一的小棒擺任意三角形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通過自主練習,學生發(fā)現:倘若相對比較短的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小于第三根小棒,這樣的三根小棒就不可能擺出一個三角形。通過這項自主練習,學生更進一步地明白了:在任何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長度和都大于第三條邊。
實踐證明,讓學生一絲不茍地完成一些自主練習,既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運用相關知識,又能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從淺表化學習走向深層次學習,進而實現深度學習。
結? ?語
總而言之,在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要聚焦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想方設法引領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深度學習。以深度學習為契機,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通透,對相關知識的運用就會更加嫻熟。與此同時,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逐步提升,且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也會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朱國松.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1):53.
王果霞.淺談初中數學深度學習的內涵及促進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9(01):177.
譚必鐘.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7(89):108.
作者簡介:李月明(1977.1—),女,廣西平南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貴港市優(yōu)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