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晶
摘 要 高等職業(yè)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具有一技之長產業(yè)工人的使命,這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扎實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北京某職業(yè)院校為例,基于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實證研究,發(fā)現該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及必要性理解尚需加深,課程思政育人意識有待提高,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比較欠缺。學校黨委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充分發(fā)揮組織領導作用,學校內不同職能部門要加強統(tǒng)籌聯動形成合力,通過培訓、學習交流等提高教師隊伍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
關鍵詞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認同意識;角色轉換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14-0053-04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狀況如何,實施效果怎么樣,突出問題在哪里,針對問題應采取哪些改革措施?本文以北京某高職院校為例,對這些問題進行跟蹤調查。
一、調查基本情況及樣本分析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開展于2020年5月至10月之間,利用網絡調查問卷程序以無記名的形式進行,調查了北京某高職院校專業(yè)課、通識課及思政課教師113人,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13份,回收率100%。數據統(tǒng)計分析通過SPSS軟件開展,利用描述分析、卡方檢驗、方差分析、對應分析、相關分析等方法,重點分析任課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的認知和理解、課程思政改革中的困境及對策等。
(二)調查樣本分析
1.性別構成
本次調研對象中,共有男教師43名,女教師70名,與學校教師的整體性別構成比例基本一致,無顯著差異,調研結果具有代表性。
2. 從事高職教育年限
本次調研對象中,教學年限在2年以下、2~5年、5~10年、10年以上的比例分別為6.19%、27.43%、15.93%、50.44%,與教師年齡結構相吻合。
3.政治面貌
本次調研對象中,中共黨員、民主黨派、群眾、共青團員的比例分別占76.11%、0.88%、17.7%、5.31%,中共黨員所占比例最高。
4.教師類別
在教師類別中,專業(yè)課程教師占比最高,為58.41%,通識課程教師次之,占30.09%,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占比最少,占比11.5%??傮w情況見表1。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
教師隊伍深刻認識“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并自覺自愿地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這是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本問卷首先對該校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內涵的認識和理解開展數據調查分析。
調研顯示,由“您對課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題測量發(fā)現,選擇“很了解,有過專門研究”和“比較了解,課程中會運用到”的有63人,占比為55.75%。詢問被訪者“您是否能夠區(qū)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個概念”,有76位被訪者選擇“能夠準確區(qū)分”,占比為67.26%。對課程思政的概念,有108人選擇了“一種課程觀,與專業(yè)課程相整合的思政教育”,占比達95.58%。對課程思政的本質含義,選擇“是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是把所有育人要素整合起來,是一種綜合育人的理念”的分別為84人和70人,占比分別為74.34%和61.95%。關于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選擇“相輔相成、有機融合、同等重要”“思政教育為先、專業(yè)教育為本、思政教育輔助專業(yè)教育”的分別有95人和62人,占比為84.07%和54.87%。結果顯示,多數教師接受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概念,對課程思政的含義及其與傳統(tǒng)思政教育區(qū)別的理解比較準確,說明近幾年課程思政宣傳、教育、推廣取得了明顯效果。
在調查中,對課程思政的了解程度選擇“很了解,有過專門研究”的只有9人,占被訪者總人數的7.96%,說明大部分教師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還處在一知半解的階段,尚需進一步加深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關于能否區(qū)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個概念,有10.62%被訪者選擇“不能夠區(qū)分”,有22.12%被訪者選擇了“大概能夠理解一點”。可見,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清晰準確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質。此外,調查中還發(fā)現,講授課程類別的不同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呈現出0.01水平顯著性(chi=20.606, p=0.002<0.01)。表2顯示,通過百分比對比差異可知,通識課程教師選擇“比較了解、課程中會運用到”的比例為72.73%,明顯高于平均水平40%。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選擇“比較了解、課程中會運用到”的比例為50%,高于平均水平40%。專業(yè)課程教師選擇“有一定了解,但課程中運用的不多”的比例為62.86%,明顯高于平均水平48%。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由于該校思政課及通識基礎課教師率先在全校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專業(yè)課教師大多來自理工科大學或是來自于企業(yè)的技術工程人員,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相對不高,對政治問題敏感性不夠,對思政育人重要性認識不足,也影響其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能力和效果[1]。
(二)對課程思政建設必要性的認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上有了認同感,才更容易付諸行動。本次問卷結合對課程思政建設必要性認識設置了若干題目,對于“您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態(tài)度如何”,有74.34%的被訪者選擇了“非常支持”,有20.35%的被訪者選擇了“比較支持”,可見該校絕大多數教師政治覺悟比較高,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持贊同或支持態(tài)度。對于“您有興趣參與課程思政嗎”,有49.56%的被訪者選擇“非常有興趣”,38.94%的被訪者選擇“比較有興趣”,9.73%的被訪者選擇“沒有興趣或無所謂”,可見該校多數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有興趣,有進一步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水平的隊伍基礎。在對“您認為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問題的回答中,94.69%的被訪者認為“非常重要”或者“比較重要”,5.31%的被訪者認為“不太重要”或“無所謂”,表明大多數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有著較為清楚的認識,當然這與全員育人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你認為專業(yè)課對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和啟發(fā)作用”問題回答中,有69.91%的被訪者認為“影響很大”,有14.16%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一般”,可見,在專業(yè)課中增加思政內容對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德技并修”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將發(fā)揮比較重要或顯著的影響,教師對此還是有很大共識的。在對“您認為專業(yè)課教師在專業(yè)課中講授思政內容是否合適”問題的回答中,被訪者認為“非常合適”的占比為34.51%,認為“比較合適”的占45.13%,由此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在專業(yè)課中講授思政內容是不合適的。
絕大部分教師認識到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但真正落實到教育教學中卻出現了偏差,這說明有一些教師的認識還未真正到位,在開展具體工作時還存在較大差距。調查中還發(fā)現,不同課程類別授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態(tài)度呈現顯著性差異(chi=15.053,p=0.020<0.05)。表3顯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選擇“非常支持”的比例為100%,明顯高于平均水平(66%),通識課程教師選擇“非常支持”的比例81.82%,高于平均水平(66%),專業(yè)課程教師選擇“比較支持”的比例為40%,高于平均水平(28%)。這說明還有近1/3的專業(yè)課教師雖然持支持的態(tài)度,但還不夠堅決。
(三)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實踐情況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推動下,全國各高校掀起了“課程思政”改革浪潮。經過近幾年實踐,該校課程思政實踐情況如何?為此,結合現有文獻,筆者設計如下問題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對于“您是否有意識地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有89名被訪者(占78.76%)表示已經開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這與之前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相一致,有21.24%被訪者選擇了“否”,這意味著有一小部分教師還處于觀望中。在已經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89名被訪者中,有35名被訪者認為“效果明顯”,有56名教師認為“效果一般”,可見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教師課程思政改革建設開展培訓,需要把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熱情及時轉化為教學成果。在對“您參加課程思政相關會議和培訓的情況如何”問題的回答中,46.9%的被訪者選擇“參加過學院或教研室的課程思政會議或培訓”,40.71%的被訪者選擇“沒有參加過相關培訓”。對于“你所在單位是否制定了‘課程思政建設實施細則及相關文件”這一問題,有48.67%被訪者表示“沒有制定和不是很清楚”??梢娫搶W校領導對這項工作還沒有抓好落實,且實施細則和相關文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課程思政調查結論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調查主要結論
1.對課程思政內涵及必要性理解尚需加深
該校教師整體上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理念有一定了解,并表現出積極的熱情,但仍處于一知半解、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尚需進一步加深對課程思政內涵、實質及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必要性的理解和認識。不同專業(yè)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有顯著差異,思政課教師理解最為深入,通識課教師次之,專業(yè)課教師相對差距比較大,這與職業(yè)院校教師比較重視專業(yè)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學習、對時事政治關注度不夠有一定的關系。這說明教師在理解貫徹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揮各門課程協(xié)同育人作用方面還存在差距。
2.課程思政育人意識有待提高
該校教師整體上對課程改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94.69%教師對課程思政改革表示贊同和支持,但也有20.35%的教師認為在專業(yè)課中講授思政內容“不太合適”“不合適”或“不太清楚”,可見,有部分教師課程思政自覺意識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對各類專業(yè)課中蘊含的精神價值認識不足,對既傳授知識又引領道德的責任使命擔當不夠。
3.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比較欠缺
該校有78.76%的教師已經投入到課程思政建設之中,但近50%的教師認為效果“一般”。有38.05%的教師認為“課程本身難以挖掘思政元素”,有49.56%的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難以找到切入點”,有69.91%的教師在“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研討或指導”中需要獲得幫助,有69.03%的教師提出希望參加“現場觀摩優(yōu)秀示范課”,46.02%的教師有強烈參加“課程思政培訓學習”的愿望??陀^上,不同專業(yè)課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的實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觀上,一些教師缺乏主動探索的精神,幻想有一種省時省力、可以照搬照抄的思政資源??傊撔ι钊胪诰蚋鏖T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力的培養(yǎng)尚需努力。
(二)對策與建議
1.充分發(fā)揮黨委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組織領導作用
新時代高校黨的建設的鮮明特征就是加強黨委的全面領導,這是確保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決策水平和增強決策實效性的關鍵所在。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黨委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否則課程思政建設很可能會淪為“走過場”的教改運動。實踐證明,凡是課程思政建設比較成功的學校,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學校黨委強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頂層設計。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為例,學校書記作為一把手親自指揮、組織和領導課程思政建設,扎實落實黨委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試點工作中的主體責任。該校成立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領導小組”“課程思政指導委員會”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辦公室”三個機構。強化黨委領導的主體責任還體現為學校黨委書記或相關領導在全校大會、教學大會及課程思政推進會上要講清楚、講透徹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質是什么,為什么要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及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反復宣講和動員,在全校打造出課程思政改革的濃郁氛圍。
2.推動形成各部門協(xié)同發(fā)力的生動局面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橫向需要多部門分工負責、協(xié)同配合,縱向需要層層激勵,形成共識。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教務處將“要體現課堂育人的理念”“既要專注專業(yè)知識,又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在的育人因素”[2]寫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專業(yè)教學標準和課程大綱之中,并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和示范性教學大賽。教務處會同人事處將系部及教師個人課程思政教學開展情況與績效年終考評直接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同時,學校黨委組織部把教師黨支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教師黨支部考核指標體系,并會同黨委宣傳部共同組織召開教師黨支部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研討會;各單位、各部門在涉及教師職務(職稱)晉升和各類評優(yōu)評先表彰中,均將“課程思政”增列為條件性要求[3]。此外,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教學改革、課程改革,也是一項教學研究,如何在專業(yè)課中挖掘或融入思政的元素,如何把專業(yè)課上出“思政味道”,這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這就需要學校的科研部門針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點問題和焦點問題進行立項,發(fā)布校內的課程思政課題,鼓勵探索??傊?,只有各部門統(tǒng)籌聯動,打組合拳,才能確保課程思政實踐真正落地。
3.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
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也是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課程思政能力,學校和部門要組織教師參加經常性的培訓和學習、調研交流、聽課觀摩、集體備課等,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破解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的難點和瓶頸問題。學校應通過安排知名專家講座等形式,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安排教師前往紅色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提升教師人文素質和家國情懷。
參 考 文 獻
[1]李衛(wèi)東,黃祐,黃金燕.高職建立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xié)同思政育人機制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9(7):107-110.
[2][3]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4-6.
Research on Teachers Identity Consciousness and Role Conversion Strateg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ing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Feng Baojing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industrial workers who have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and possess good skills. It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irm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ing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conducting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ound that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teachers still need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The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lacking. The school party committe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ffer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n the school must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to form a joint force,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the teaching team through training,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ntification consciousness; role transformation
Author? Feng Baoj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