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麗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教育等各個領域的聯系日益緊密,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教學得到了全面的改進,數學教師有了更多的教學途徑。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小學數學教師開展信息技術分層教學。這種分層教學受到了學生的喜愛,極大程度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既提升了數學學習能力,也培養(yǎng)了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huán)境;小學數學;分層教學
數學學習對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生從小就有扎實的數學基礎,那么,將高效助力今后的數學學習,但就目前小學教學現狀來看,數學教學存在著大量的問題。為此,教師必須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對小學數學展開分層教學,從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扎實基礎。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對小學數學分層教學開展途徑,進行深入討論。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弱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靈活思維能力、空間概念較為薄弱也不盡相同,進行數學計算時容易出現錯誤,加之課堂上,一些教師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計算強調、分析,采用“題海戰(zhàn)術”不斷考試、復習再考試,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導致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產生了極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發(fā)展。
(二)應試教育的影響
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看,不少數學教師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教育思想影響,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利用學習、復習、學習單一循環(huán)模式,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忽視了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對結論進行必要的解釋,降低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甚至有的學生害怕學習數學。這種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的應用數學知識意識越來越弱,很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灌輸式”教學模式
根據目前小學數學課堂的現狀,學生在課堂上不積極、不活躍,與教師零互動。究其原因,是數學教師在上課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一味地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不在乎學生是否已對知識點有所掌握,沒有透徹地講解知識點,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分層教學開展途徑
(一)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將學生進行合理分層
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由于受生長環(huán)境、性格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差異化明顯。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信息技術展開分層教學,按照學生所接受程度,將學生分為基礎層和發(fā)展層兩層,并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方式,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在劃分層次時,可以參考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整理出一份教案,教案內容從易到難,講解過程中注意留意全班學生參與和掌握情況,并用互聯網給學生課堂表現打分,最后開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作業(yè)布置、測試分層制定。
例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與圓錐》一課,對于基礎層的學生來說,需要掌握的知識很簡單很基礎,讓學生認識圓錐的底面與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計算公式便可;對于發(fā)展層的學生,要在基礎層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以上,開展運算公式,計算體積和容積?;A層出題方向要圍繞基礎的計算公式來開展,如:已知一個圓柱的體積是62.8立方分米,底面半徑是2分米,求高是多少分米?一個圓錐的體積是37.68立方厘米,底面半徑是3厘米,求高是多少厘米?做題是鞏固知識的一種方法,教師對于基礎層的學生出題要簡單,先讓這類學生掌握基礎,之后再一點一點提升難度;對于發(fā)展層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深化,如:一個圓柱形容器,底面半徑是18厘米,里面盛有80厘米深的水,現將一個底面直徑為20厘米的圓錐鐵塊完全沉入容器中,水面比原來上升了,問圓錐形鐵塊的高是多少厘米。這種類型的題將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包含在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只有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才能真正做到分層教學。
(二)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fā)展和各種能力都處于啟蒙階段,數學教師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借助信息技術展開教學,讓學生打好數學基礎。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為此要開展教學目標分層設計。
例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一課,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時,要設計兩種教學目標,一種教學目標是基礎知識,為學習一般的學生設計,如使學生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式,并學會使用計算法則進行熟練的計算,緊接著跟著例題×3;對于一些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引導其自主觀察探究分數乘法的計算方式,并學會歸納總結,緊跟例題:已知我校高年級有240人,占全??側藬档?,低年級與中年級的人數比是3:2,問中低年級各有多少人。通過分層設計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內容,不過教師在教學時,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三)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將教學評價進行分層
教學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包括課堂評價和日常評價。通過教學評價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學習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衍生了多種信息系統平臺,為教師提供了教學評價的途徑,改善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評價方式,讓原本頭口評價、書寫評價變得更加智能。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一個評價郵箱,讓學生相互評價,為了保證學生的隱私,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匿名評價的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云端讓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如常見的微信、QQ、課堂教師評價平臺等方式。通過家長的評價,既可以反映出學生在家的表現,又能反映出家長對教師教學的認可程度。雙方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全方面的評價,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分層
課后作業(yè)是對課堂上學習成果的一種反饋和鞏固,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途徑。所以,根據一個班級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在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對課后作業(yè)也要進行分層優(yōu)化,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作業(yè)布置,做到讓全班學生的數學成績能得到穩(wěn)定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圓》一課,該課時主要圍繞圓的半徑、直徑來展開教學,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習不太理想的學生,布置一些基礎知識的題,如:已知一個圓的半徑為3cm,另一個圓的直徑為8cm,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各圓的周長和面積。這種題目是最基礎的,能深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對于一些學習好的學生,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提高一些難度,設計一些綜合性的作業(yè),如:已知圓環(huán)的內圓半徑是4cm,外圓半徑是6cm,這個圓環(huán)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過布置綜合性作業(yè),發(fā)散學生的靈活思維,通過分層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滿足全體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不同需求。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將抽象、邏輯性強的數學知識簡化,讓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從而激發(fā)起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模式,能打造充滿科技的教學課堂。為此,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提供的教學資源和材料,進行分析教學,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讓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喜歡數學。
參考文獻:
[1]李陳.關于小學數學如何實現分層教學的分析[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9(8).
[2]唐蓉.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探究[J].信息周刊,2019(39):1.
[3]章明,余莉.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分層指導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03(23):24.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