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軍
摘 要:生活素材就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的一些常見的現(xiàn)象。文章簡述生活素材的定義及特點。指出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理論依據(jù)生活化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杜威理論。教師要利用生活素材豐富物理知識,利用生活素材深化物理教學內容,利用生活素材改進物理實驗,教師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更多生活素材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
關鍵詞:生活素材;物理教學;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92-02
物理這門學科與生活緊密相關,教師要將更多生活化的素材應用在課程教學內容中,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學習內容中,許多知識點都呈現(xiàn)出理論性和邏輯性的特點,如果教師沒能在課堂上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物理課堂就很可能會變得單一枯燥,從而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對生活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物理教學中生活化素材簡介
1.生活素材的定義
所謂生活素材,就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的一些常見的現(xiàn)象。例如,生活中常見的鏡子成像、彩虹的形成等,這些現(xiàn)象都可以在物理課堂上成為有效的生活素材,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效輔助資源,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興趣。
2.生活素材的特點
首先,生活素材具有直觀性。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些物理現(xiàn)象,都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教師只需要在課堂上舉出相關例子,就能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其次,生活素材更有趣味性,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奇妙現(xiàn)象,都可以用相應的物理原理進行解釋。例如,早晚的天空為什么是紅色的?為什么雨后會出現(xiàn)彩虹?這些問題都能夠讓學生增強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最后,生活素材具備多樣性,也就是生活中出現(xiàn)的物理現(xiàn)象是多種多樣的,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二、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1.生活化理論
物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更多職業(yè)化的優(yōu)秀人才,希望通過有效的物理教學,引導更多的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果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那么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xiàn)。所以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明確認識到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化理論的指導下積極開展教學活動,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指引下,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專業(yè)性的優(yōu)秀人才,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2.建構主義理論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對生活經(jīng)驗不斷更新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新知識覆蓋舊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效建構知識。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生所學的知識越來越多,他們可以對自己進行不斷的反思,從而實現(xiàn)對錯誤的改正,最終擴展自身的知識面。
3.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論
杜威作為一名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整個教育事業(yè)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育的出現(xiàn)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求,從而為生活提供更加充分的服務。就算學生已經(jīng)離開了學校,步入了社會,但是學生的生活依然要繼續(xù),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一定程度上指導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三、生活素材在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對于中學生來說,物理是一門新穎的學科,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還處于一個好奇的階段,因此教師必須牢牢把握住學生的獵奇心理,使用有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物理教學活動中。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比如雞蛋、水杯、吸鐵石等物品,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一些資源開展物理實驗,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實驗的原理和最終結果,從而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
1.利用生活素材豐富物理知識
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可以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瞬間活躍起來,讓單一的物理知識變得豐富多彩。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多組織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xiàn)象,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學科,在理解上需要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對于剛接觸這門學科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一些專業(yè)的物理原理和專業(yè)術語在理解上還存在較大的難度。教師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聲現(xiàn)象”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規(guī)劃好課堂上的課程導入實驗,根據(jù)教學的理論知識設計好與生活接軌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兩個紙杯,在兩個紙杯的底部分別打上一個小孔,并用一條線將兩個紙杯的底部連在一起,最后由兩個同學分別拿著兩個杯子,并將線拉直,以此來演示聲音的傳播。在這樣生動形象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之中。又如,在演示“真空狀態(tài)下聲音無法傳播”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一個玻璃罩作為實驗的工具,在試驗中將玻璃罩的空氣全部抽盡,隨后將一個會發(fā)出聲音的東西放進玻璃罩中,隨著空氣被抽盡,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聽到的聲音會慢慢消失,在這個實驗中學生能夠直觀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xiàn)象,從而理解實驗背后的物理知識。
2.利用生活素材深化物理教學內容
根據(jù)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相關的物理課外小實驗,往往能夠有效拉近生活和物理之間的距離。物理課堂上的每一次小實驗都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和思維拓展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學“摩擦力”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快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含義,教師可以根據(jù)摩擦力這一知識點設計一個相關的實驗。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一個容積為2.6升的瓶子,并在瓶子里面注滿水,最后蓋緊蓋子。隨后直接讓班上的一名學生將瓶子拿起來。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個時候的瓶子很容易被拿起來。隨后,教師在瓶子的外表涂上一些食用油,并再讓一位學生將瓶子拿起來,這時候,無論這個學生怎么用力都沒辦法將瓶子拿起來了。這個實驗能夠快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學生帶入到課堂的學習氛圍中。帶著對實驗結果的疑惑,學生都能在聽講的過程中更加專注,并意識到摩擦力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素材在課堂上的運用能夠從更加新穎的角度切入課堂教學內容,提高物理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