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薇
【摘要】在不同教學理念、教學主張的引領下,教學設計的側(cè)重點會有所不同,教學設計的最終指向也會不同。在“精教厚學”教學主張的引領下,教學設計的靈魂聚在一個“精”字上,教學目標的最終指向在于實現(xiàn)一個“厚”字。如何有效設計“精教”,如何有效實現(xiàn)“厚學”呢?本文從教與學的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著手,闡述了課堂教學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精教厚學;教學設計;教學三要素
教學的起點是什么?是研讀課程標準、分析學情、教學設計。在不同的教學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設計會呈現(xiàn)不同的樣態(tài),教學設計的三大要素——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會指向不同的教學愿景??墒?,不論教學最終愿景如何,教學設計必須充分把握好教材文本、教師和學生三者的關系,這是實現(xiàn)教學愿景的基礎。
一、什么是精教厚學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學校從具體的情況出發(fā),結(jié)合教師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提出“精教厚學”這一教學主張。主張之中,“精教”包含了教師聚焦教學目標,精心篩選有教學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精簡環(huán)節(jié)、精練問題設計,從而達到提高教學品質(zhì)的系列教學理念?!昂駥W”是教師的“精教”所要達成的愿景,涵蓋學生學習能力、知識獲取、方法習得、素養(yǎng)養(yǎng)成等學習要素[1]。
二、什么是三元一核
“三元”指的是課堂教學的三大主體:教師、學生和文本;“一核”指的是“精教厚學”的理想愿景——教師教得有效率,學生學得有品質(zhì)。三元是“精教厚學”過程的參與者;一核則是“精教厚學”所要實現(xiàn)的學生學得有品質(zhì)這一核心目標。在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而處理好“三元一核”關系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具備“精教”式教學設計能力。
三、三元一核:指向“厚學”的“精教”式教學設計策略
(一)以學習方法為指向設計教學目標
語文學習離不開大量閱讀,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具備讓學生大量閱讀的條件。所以,教學目標的設定應指向?qū)W生課后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方法。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一篇課文,指導學生在課后自主閱讀一類文章,這樣的教學才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學得“厚實”[2]。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3課《不懂就要問》是一篇略讀課文。葉圣陶先生說:“略讀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師的指導而言:還是要指導,但是只需提綱挈領,不必纖屑不遺,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學生的功夫而言:還是要像精讀那樣仔細咬嚼,但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惑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卻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會隨機肆應,所以叫作‘略?!?/p>
一言以蔽之,略讀課文,閱讀的內(nèi)容可以略教,但是閱讀方法必須精教。學生只有學會了略讀的方法,才會在自己的略讀過程中做到“隨機肆應”。為此,教師設計本文的教學目標為:通過本課學習,學會在自主閱讀、課外閱讀中,理解詞語的方法和閱讀略讀類課文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對話、討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最終幫助學生歸納出看圖、做動作、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等多種理解詞語的方法。通過課堂教學,教師指導學生總結(jié)出略讀課文的要點:讀通課文,粗知大意,感知人物,體悟道理。
這一課的教學,就文本內(nèi)容而言,做到了“略”字,但就閱讀方法而言,十分“精到”。就是這樣的“精教”,讓學生在隨后的反饋練習中很快掌握了相應的閱讀技巧。這樣的教學目標設定,應作為閱讀教學設計的主要教學目標,讓學生習得方法,為學生的閱讀服務,這樣的教學才是“厚實”的教學。
再以《水滸傳》整本書的閱讀指導課為例。課外閱讀的指導課與日常的課文閱讀課是有區(qū)別的。要想激發(fā)學生閱讀這本大書的興趣,課堂上,教師必須讓學生有一種“不讀不快”的感覺。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只有一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個目標引領下,教師將課堂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玩味人物綽號”“了解人物趣事”和“欣賞人物趣語”,整節(jié)課的教學充滿了樂趣,學生學得非常開心,課后自然會打開書本一讀為快。
不同的課型會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但是無論哪一種課型,制定教學目標應是一個“去粗存精”的過程。目標的“精”只有指向?qū)W生學習方法的“厚”,才是有價值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才是有價值的教學。
(二)以積累為目的精組教學內(nèi)容
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對古詩文而言,語文積累顯得尤其重要。常見的古詩教學,常常分為“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三個板塊。所以,在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逐字逐句解釋詩意,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以體會情感。這樣的教學也稱得上 “精教”,可問題在于這樣的教學并不能使學生“厚學”,更無法做到豐厚的積累。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三首》為例。本課的三首詩分別是王昌齡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本課的人文主題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結(jié)合這一主題,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關注《出塞》和《夏日絕句》兩首詩。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是借古人來說今天的事、抒今人的情,所以“悟詩情”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難點,更是本課的重點。
如何在教學中做到“精教”,并引導學生厚學、厚得、厚積呢?課堂上,筆者借學生課下搜集的有關李廣的材料使其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一句的含義;借“霸王別姬”的故事使其理解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此為借古。對于作者要抒什么情,為什么抒情,筆者借王之渙的《涼州詞》使學生了解了戍邊將士的艱苦,從而使他們明白了《出塞》一詩的詩情。之后,筆者借《題臨安邸》使學生了解了南宋君臣在臨安的生活狀態(tài),用戴復古《淮村兵后》與其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了金占區(qū)人民的生活;用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與其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了當時人們內(nèi)心的希望與生活的困苦,從而明白李清照內(nèi)心所想。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學兩首古詩,學生積累了四首課外古詩,在讀詩過程中,漸漸領悟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而不是依靠教師的講解、灌輸。在學生充分體會作者的情感后,筆者引導學生練筆“如果你是帶領千軍萬馬的將軍,國家被侵,人民受難,你將怎么做?”以此深化人文主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學生充分表達后,筆者為學生推薦了岳飛的《滿江紅》,據(jù)此,學生又深層領悟了岳飛的內(nèi)心情感。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學習、理解詩文,使學生掌握了學習一類古詩的方法(借古抒懷)、積累了相關詩詞五首,真正做到了“精教”,實現(xiàn)了“厚學”。
教學內(nèi)容不等同于教材內(nèi)容。在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依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篩選、編排、重組。這就是“精”——精選、精編排。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所得一定是基于教材但又大于教材的,這正是語文積累的有效路徑。
(三)以素養(yǎng)為中心精編教學過程
語文教學的任務是發(fā)展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鍛煉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這些正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目標。在語文課堂上,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的聽、說、讀、寫、思得到有效訓練,教師就必須掌控好課堂上學、練的尺度,精心編排教學過程。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5課《夏天里的成長》為例。這是本冊課本習作單元中的一篇說理性散文,文本的要素是“圍繞中心把事情寫清楚”。從文本的體裁和單元的特點出發(fā),本課學習涉及了讀、寫、思辨等多項語文素養(yǎng)。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編排教學過程,使這些素養(yǎng)都能夠得到訓練。
第一板塊,教師教第二自然段。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中心句,并圍繞中心句圈畫相關事物,同時思考如何把中心說清楚,用時大約5分鐘。其次,教師用思維導圖將本段的結(jié)構(gòu)梳理出來,從而將構(gòu)段格式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第二板塊,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形式,運用思維導圖梳理第三和第四兩自然段,用時大約20分鐘。這一過程就是讀、寫、思的綜合運用。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才能準確地畫出相應段落的思維導圖,只有充分讀懂了課文,才能夠在導圖中表現(xiàn)出第三和第四兩自然段的區(qū)別。在學生充分討論、畫出導圖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點評。
第三板塊,教師指導。教師先將三自然段文字的三幅思維導圖對比呈現(xiàn),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關系,再揭示文章的立意,揭示寫文章“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的意義,用時大約5分鐘。
第四板塊,學生自主習作。教師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列出習作提綱,題為“成長中的? ? ? ? ? ? ? ?”,空格中可填酸、甜、苦、辣……時間大約10分鐘。隨后教師點評,重點看學生的習作是否有獨特的立意,是否運用了層層遞進的層次結(jié)構(gòu)。
從本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教師的講解在10~15分鐘間,學生的學習時間在25~30分鐘間。針對本文的特點,這樣的編排讓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技能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訓練。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依據(jù)思維導圖,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了形象化的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思得到了全方位的訓練,這樣的語文素養(yǎng)型教學,才是“厚學”的課堂。
對于“精教”式教學設計,教師要充分把握“三元一核”的精髓,充分解讀文本、精心備好學情,在“精教”之前,先充分學習,先使自身“厚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有效打通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準確把握實現(xiàn)學生“厚學”這一核心目標的有效方法,才能恰當安排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薛法根,沈玉芬.一課三磨:過一種專業(yè)的教學生活[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
管建剛 .我的語文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