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勁松
摘要:網絡課堂教學不同于日常的學校課堂教學,老師要抓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緊扣九步:備課要充分、起點重基礎、設計有層次、導向要正確、講授重條理、課堂有趣味、評價要多元、答疑重引導、作業(yè)有實效,才能提高歷史學科在線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網課教學? 歷史教學? 學生學習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網絡課堂成了老師們的主戰(zhàn)場。歷史網課教學不同于日常的學校課堂教學,其基本特點是:1.時間短,一般20~30分鐘;2.師生空間隔離,互動性弱,監(jiān)管不便;3.課堂教學容量大。那么,如何提升歷史網絡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課前環(huán)節(jié):備課要充分、起點重基礎、設計有層次。
(一)備課要充分
網課教學對老師的備課要求更高,單憑個人力量往往難以完成。所以必須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進行同伴互助備課。個人一般課前閱讀相關的專業(yè)書籍和優(yōu)秀教學設計,圍繞課程標準制訂教學目標,重點考慮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在做出學案、教學設計和課件后,提前發(fā)給本學科組老師,約定時間進行網上集體備課,聽取他們的意見,進行修改。為了助學導學,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一般要提前一周把學案發(fā)給家長打印,學案內容包括:課程標準、預習提示、知識框架、重點問題、典型例題、課后作業(yè)。教師課件的制作要和學案一致。這樣既方便學生自習,也有助于保護學生視力。
(二)起點重基礎
網課教學面對的學生往往學情差異大,所以教學起點要低,對一些基礎知識、核心概念,必須放慢節(jié)奏、深入講解,不能一帶而過。例如人教版歷史必修2第1課《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中的核心概念:小農經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講解(1)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貢賦,局限于土地和生存??傮w看,小農經濟的生產單位“小”、規(guī)模“小”、形式“小”、目的“小”、意識“小”。(2)小農經濟具有進步性和局限性。進步性表現在,容易組織生產和再生產,勞動者有一定的生產資料,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經營和支配勞動成果,所以具有生產積極性。往往勞動者愿意為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而改進技術、精耕細作、勤奮勞動,這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古代農業(yè)勞動生產率大多數時期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qū)。局限性表現在,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難以抵擋天災人禍的沖擊,容易破產,同時容易催生狹隘、保守的小農意識,這成為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障礙。(3)狹義的小農經濟是從經濟形態(tài)理解,指個體自耕農經濟。廣義的小農經濟,是從經營形態(tài)來說,指的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不涉及土地所有制,包括自耕農經濟、半自耕農經濟和佃農經濟。大多數情況下,小農經濟指向的是廣義上的生產經營模式。(4)簡單比較一下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集體經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異同。這樣一來,學生對小農經濟的理解就深刻了。同時要注意注意控制教學進度和教學節(jié)奏,在一課結束后、一個單元結束后,一定要及時鞏固復習,幫助學生消化吸收。
(三)設計有層次
網課教學內容不僅要讓學業(yè)水平一般的學生“易消化”,也要讓學業(yè)水平較高的學生“吃得飽”。這就要求課堂上教學問題的設計不斷進階,給學生更多深度空間,供學業(yè)水平較高的學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究。這樣的課堂才能吸引高低不同層次的學生。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難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提供了若干史料,設計探究問題:(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和過程。(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內容及彼此之間的關系。(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特點和影響。(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一邊倒政策的異同。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適應了不同學業(yè)水平學生的需求。
二、課中環(huán)節(jié):導向要正確、講授重條理、課堂有趣味
(一)導向要正確
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歷史老師在網課教學中一定要立場正確、傳播正能量。我們在網課上絕不能把道聽途說、未經考證的所謂野史當作信史來用,更不可信口開河、隨意評價,對中國歷史要有“溫情和敬意”,對世界歷史要有“理解之同情”。
(二)講授重條理
在線課堂上,學生專注力往往不如在校課堂,所以要求我們上課時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學的線索要清晰,講解條理清晰,邏輯性要強。標題的層次要分明,注意序號化、要點化,需要學生記筆記的要重點標注出來。教學的重難點問題突出,詳略得當。每節(jié)課上完后一定要通過總結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理解、接受、做筆記。萬不可旁征博引、材料堆砌、問題成堆,學生上完后不知所云、收效甚微。比如,在人教版必修2第5課《新航路開辟》教學中,我按照如下思路進行講解:什么是新航路?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怎么開辟新航路?新航路開辟有什么影響?新航路和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當代中國“一帶一路”有何異同?
(三)課堂見趣味
網課教學的關鍵是要吸引學生,否則再高深、精致的課對學生來說都是浮云。歷史網絡課堂要想吸引學生,除了在內容上精選史料、圖文并茂、聯系現實、貼近生活、注重細節(jié)以外,還要注意課堂呈現上的激情四射、語言生動、不斷設疑。如果技術條件允許,增加課堂提問、當堂測試環(huán)節(jié),效果更佳。如:《打開外交新局面》,筆者選擇了圖片史料:1972年3月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設置問題(1)說說這4張圖片分別反映的故事?(2)這4張圖片的選擇、標題、編排有何用意?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課后環(huán)節(jié):評價要多元、答疑重引導、作業(yè)有實效
(一)評價要多元
加強反饋評價,才能讓學習真正發(fā)生。例如,合肥八中高一年級在學生評價方面,進行課后的師生互動、家校互動,既有過程性評價:自主自律英雄榜、課堂筆記之星等,也有結果性評價:課后作業(yè)之星、正答英雄榜等,既有教師評價,也有學生、家長的評價。多元的評價既體現了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擴大表揚的學生群體,激勵更多學生。多方面的表彰可以為學生樹立不同方面的典型榜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自律的學習習慣。
(二)答疑重引導
對于統(tǒng)一觀看電視或者網站的同學來說,老師的課后答疑尤為重要。答疑的關鍵是高度的責任心。合肥八中采取的方法是隨時答疑和定時答疑結合,學生日??梢噪S時提出問題,老師隨時解答。固定答疑時間是每晚八點到十點,在QQ群或釘釘平臺,這樣既能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也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互相交流。老師想方設法引導、鼓勵學生提問,對于很少提問的同學,老師采取的方式是老師先向他提出問題,倒逼其思考;對于經常提問的同學,老師不僅給予表揚,而且引導其自主解答。除了老師回答問題以外,還把學生組織起來,異質分組,學生自問自答,推動學生的合作研學、自主學習。
(三)作業(yè)有實效
由于教學節(jié)奏快,教學容量大,學生每天網課學習后整理筆記的任務很重,作業(yè)的布置一定要遵循精選、適量、分層、創(chuàng)新的原則。所有的作業(yè),老師一定要先自己做,因為只有老師先跳入題海,才能讓學生跳出題海。作業(yè)務求形式多樣、減負增效。例如,合肥八中高一年級,每節(jié)歷史課的必修作業(yè)控制在20分鐘內,對學有余力的同學另外布置選擇性分層作業(yè)。作業(yè)的形式除了復習、整理筆記、做習題外,還有看紀錄片、閱讀書籍、撰寫感受等。例如,在必修2第二單元教學時,我們就布置學生觀看紀錄片《大國崛起》的第1~4集,做觀看筆記,總結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在近代崛起和衰落的原因。這樣能讓學生真正喜歡歷史、研究歷史,不愁成績考不好。
在歷史網課教學中,落實“三環(huán)九扣”,師生都會成為歷史網絡課堂的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