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摘 要】 初中歷史課堂是否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非常重要。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達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本文從設疑激趣的角度入手,從導入、重點突破、主線的構建三方面一一論述,探尋設疑技巧來點燃歷史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推動歷史的深度學習。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設疑激趣? 有效方法
一、導入處設疑,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關鍵。在多樣的課堂導入方式中,最吸引學生的還是設疑導入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奈說過:“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痹谡n堂導入處設置一定的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吊起學生的“胃口”,不僅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點燃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和探知欲望。那么,如果我們教師能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懸念,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開授統(tǒng)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這一單元時,我直接問了學生三個問題:一是“你們知道什么是史前時期嗎?”七年級的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讓他們充分發(fā)言后,我?guī)退麄冞M行了總結,讓學生首先明白這個時間概念。第二個問題是“史前時期的歷史,我們只能通過什么方法才能獲得最可靠、最科學的了解呢?”這個問題學生們很容易回答出來,即“考古發(fā)掘”。第三個問題是“你們知道考古工作的主要內容嗎?”很多學生覺得考古工作就是在野外挖掘,風餐露宿,很辛苦,但忽略的另一點就是依據(jù)發(fā)掘的材料進行科學分析和推測。當我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原來考古工作也很有意思。最后我說,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就需要化身考古學家哦。每一位學生都表現(xiàn)得很興奮,迫不及待地想試試。在七上第一單元的導入中,我和學生就是在這一問一答中進行的,把“考古”作為一個懸念的切入口,設疑激趣,吸引他們站在考古人的角度,學習第一單元。
二、重點處設疑,拓展細節(jié),啟發(fā)思考
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如何在重點處設疑,才能吸引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呢?我們需要借助一些細節(jié),在細節(jié)處進行拓展和追問,牢牢吸引學生對此問題進行思考探究,精巧地設疑導思,以此突破重點。
以統(tǒng)編七上第1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為例,本課的重點就是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和北京人的特征。那如何幫助學生輕松地突破這個重點呢?我依然用了“考古人”的這個“噱頭”,讓學生扮演“考古學家”。我說今天我們要乘坐“神奇校車”,去北京人遺址一探究竟,學生們很興奮。我只提了兩個問題,一是你們在北京人遺址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從課文中提煉并列舉出來(①3顆牙齒化石;②第一個頭蓋骨化石;③用火遺跡(灰燼、燒石、燒骨);④4個頭蓋骨化石,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我又繼續(xù)追問第二個問題,考古發(fā)掘只是考古工作的第一步,接下來該干什么?學生們立刻開始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的每一個細節(jié)進行分析,討論地非常熱烈。學生能夠通過40多個個體直立人化石推測出北京人是群居生活這些細節(jié)問題。經(jīng)過討論和老師的總結,學生對北京人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特征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繼續(xù)追問,北京人為什么要群體生活?為什么說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呢?通過對內容細節(jié)的追問,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幫助他們輕松突破重點。
三、主線處設疑,以點帶線,提升能力
歷史課程的特點之一就是時序性。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設計思路部分有這樣的闡述:“‘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lián)系來理解‘線,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睔v史學習要引導學生將一個個看似孤立的歷史知識點串連成一條條主線,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這樣不僅便于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識記,還能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更能提升學生在歷史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和理解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主線教學,而在主線處設疑,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不失為良策之一。
我仍然以統(tǒng)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為例,本單元的知識線索是比較簡單的,但線索再簡單,也需要我們教師主動幫助學生建立主線思維。在第一單元新課授完后,我提了幾個問題:
問題一:同學們,你們能用時間軸把第一單元三課中的知識點梳理一下嗎?(每次我這樣問的時候,學生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證明他們可以,每個人都拿出本子來畫。學生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需要我們稍加指點。首先引導學生將知識點按時間的先后畫出時間軸,感知歷史的時序性。)
問題二:下面我們要把這個時間軸再完善一下,你們可以根據(jù)我們這幾節(jié)課的學習,把原始社會按一定的階段劃分一下嗎?然后說一說你劃分的依據(jù)。
通過讓學生自己畫時間軸,了解歷史的時序性,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形成一條完整的主線,久而久之,培養(yǎng)歷史主線思維,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惫P者認為設疑就是初中歷史課堂的活水源頭,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教師設計一些符合學生認知的疑問,它就像打火石一樣,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打開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我們要鉆研更多更合適的設疑激趣的技巧,配合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對歷史進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既保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能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