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摘? ?要: 本文分析高職院校改革內設機構存在的問題,提出從立足任務突出目標、整合資源理清職責、精減數量合理配置、適應形勢主動調整、完善激勵約束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快內設機構改革、理順體制機制的策略。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內設機構? ?現狀? ?改革思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高職院校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秶衣殬I(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yè)教育現代化水平?!盵2]深化高職院校內設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高職院校管理體制機制,將為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職業(yè)教育現代水平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一、高職院校內設機構改革現狀
由中專、職高、師范校、技校升格或由成人高校轉設而成的。高職院校建立后,需根據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專業(yè)發(fā)展等各方面需要,以原來的內設機構為基礎,對內設機構重新進行調整組合。因為這類高職院校的內設機構往往帶著中等職業(yè)學校或成人高校烙印。隨著職業(yè)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職院校對教育規(guī)律的認識不斷加深,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內設機構的不斷改革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行二級管理。
二級管理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在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管理重心不斷下移的情況下,不斷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實行二級管理以后,二級院系擁有了更多的權利,辦學自主權得到了提升,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提高,有力地促進了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在國家人事、分配制度不斷改革的前提下,高職院校積極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完善以崗位管理為核心的聘用制度,招聘方式更靈活、注重公平擇優(yōu);考核制度更科學,注重優(yōu)質高效。建立完善績效考核與分配制度,教師收入與教學、科研工作量與質掛鉤,體現按勞分配、優(yōu)績優(yōu)薪的導向,促進教學、科研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三)改革內設機構整合資源。
在推行二級管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的過程中,高職院校不斷改革內設機構,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資源,完善管理體制機制,適應二級管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為教學、科研和服務工作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二、當前高職院校內設機構改革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內設機構改革一般基于專業(yè)發(fā)展、管理服務的需要,較少從完善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入手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在尊重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充分整合資源、厘清職責、增強效能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一)內設機構膨脹。
高職院校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內設機構不斷膨脹。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專業(yè)的不斷增多、管理工作量的增加、辦學資源的增多等都帶來了人員的增加和內設機構的膨脹。一些高職院校的系(院)不斷增多,如隨著工業(yè)智能化的發(fā)展,增加了智能制造系;隨著建筑類專業(yè)學生的增加,分設成立了建筑系與土木工程系;隨著追求藝術的學生增多,增設了藝術系。在行政管理機構上,如隨著校友工作的深入,增設了校友辦;隨著校地合作的深入,增設了校企合作處;隨著招投標工作的增加,增設了招投標中心。
(二)行政機構與學術組織管理的權限不清。
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是高職院校的兩條主線,兩者之間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但當前一些高職院校或學術組織和制度不健全,難以發(fā)揮作用;或有學術組織和制度,但基本不開展工作;或學術組織與行政管理機構高度重合,以行政管理代替學術管理,不利于學校教學科研的健康發(fā)展。
(三)二級管理水平不高。
高職院校實行二級管理要厘清院、系兩級的職責、權力,合理分配辦學資源,提高辦學質量與水平。實行二級管理后,二級系(院)是辦學的實體單位,學院主要履行管理服務職責,但由于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完善,導致二級系(院)面臨責任大、權力小、資源少的問題。此外,學院各職能部門職責不清、權限過大等,影響了二級系(院)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工作質量。
(四)管理、考核的制度不完善。
在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一方面高職院校內設管理機構的職責還未完善厘清、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管理工作的水平和管理人員的素質還不夠高、執(zhí)行力還不夠強,給高職院校正常運行帶來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一些高職院校的考核、約束機制不科學合理,分類考核還未完全建立,考核重結果、輕過程,考核指標和方法設計不合理,考核結果未充分與聘用、晉升、評優(yōu)、績效等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與熱情。
三、高職院校內設機構改革的思路
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職教育寄予殷切希望,人民對高職教育有更高的期盼。高職院校要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加強內設機構改革,理順體制機制,為完善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提高職業(yè)教育現代水平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
(一)立足任務,突出目標。
高職院校內設機構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促進學校更好更快地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人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改革要尊重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牢固樹立新發(fā)展理念,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堅持服務高質量發(fā)展、促進高水平就業(yè)的辦學方向。圍繞這個目標和任務,首先是要健全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機構體系,加強學校黨組織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是要完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質量監(jiān)督保證的機構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創(chuàng)新辦學體制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社會貢獻度;最后是要健全完善服務保障的機構體系,統(tǒng)籌協(xié)調推進學校工作,推進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服務師生能力,建設安全和諧美麗校園。
(二)整合資源,厘清職責。
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規(guī)模急劇擴大時,將計算機類教學資源分設為專業(yè)系和公共基礎系,使計算機類師資和設備分別在兩個部門,加大建設資金和隊伍建設投入。但由于不同部門相互獨立,協(xié)調困難,因此不利于發(fā)揮設備和師資的全部效能。如在管理服務部門中,有的高職院校把學生宿舍的門衛(wèi)、清潔衛(wèi)生、秩序管理職能分別賦予保衛(wèi)處、后勤處、學生工作處,造成部門之間難以分清職責邊界,給管理工作帶來難度;有的把普通文件收發(fā)職能賦予學院辦公室,把機要文件收發(fā)職能賦予黨委辦公室,造成重復配備人員,帶來冗員問題。高職院校在內設機構改革中要進一步清理辦學資源,把同類資源集中到同一內設機構,避免重復建設和閑置浪費,并注意盡量把教學資源配置給教學機構,減少行政管理部門的教學資源,讓其有責、有權、有資源、有人手,提高辦學積極性主動性和效率。還要科學合理地確定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教學機構之間的管理職責與權限,提高效能與效率。區(qū)分學術組織與管理部門職責,把學術管理交給學術組織,充分發(fā)揮學術組織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fā)展的作用,促進高職院校學術發(fā)展,提高學術水平。
(三)精減數量,合理配置。
公辦高職院校是直屬各級政府的事業(yè)單位,受各級政府部門的業(yè)務指導與工作管理。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客觀上各級政府部門的相關業(yè)務和管理工作需要高職院校有相應的內設機構對接承擔,主觀上高職院校為了更好地獲得辦學資源應主動對應政府部門設置內設機構。但這樣帶來的后果是高職院校內設機構和管理服務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造成機構數量膨脹、人浮于事,在一定程度上擠占教學資源,減少對教育教學的投入,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高職院校在改革內設機構時,必須圍繞根本任務和目標,精減膨脹的內設機構數量,撤銷不必要的機構,合并職能相近的機構,仿照政府機構改革實行“大部制”,統(tǒng)籌職能職責,歸口協(xié)調管理,提高效能。對上級政府部門要求必須有的機構,可采取職能相近部門合署辦公,保留幾塊牌子的形式,合理配置管理服務機構,讓管理服務機構與教學機構及人員之間保持較合理的比例,平衡教學管理服務機構與教學機構的工作量和收入,促進學院科學發(fā)展,提高質量。
(四)適應形勢,主動調整。
在我國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后,產業(yè)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和步伐不斷加快,對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只有樹立現代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理念,以服務國家戰(zhàn)略和地方、行業(yè)經濟社會發(fā)展、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為立足點,不斷加強專業(yè)建設與改革,適時調整專業(yè)設置,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人才。高職院校在調整專業(yè)和教學機構設置時,要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和國家政策,摸清需求,找準發(fā)展方向,果斷改革調整,不能因人設專業(yè)、設系部,而要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主動帶領教師學習新理念、新技術、新技能,進行專業(yè)改革和系部調整。只有這樣才能走在技術發(fā)展前沿,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社會貢獻度。
(五)完善制度,激勵約束。
機構改革是理順體制機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完善制度,讓各機構順暢運行、提高效能。在機構改革中,高職院校要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明確各內設機構的職責與權限,明確辦理程序和考核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考核制度和指標體系,既注重工作結果和質量,又注重工作過程的規(guī)范,讓考核結果與崗位聘用、職稱評審、評優(yōu)晉級和績效工資等充分結合,充分調動各內設機構及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推動學院高質量發(fā)展。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內設機構改革是實現職業(yè)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需要,高職院校必須不斷深化對辦學治校規(guī)律的研究和認識,加快內設機構改革,理順體制機制,完善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提高新時代職業(yè)教育現代化水平。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OL].http: //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 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參考文獻:
[1]葉建亭.高職院校校院兩級教學管理體制的探索與思考[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5).
[2]崔菲菲,于華.高校內設機構設置改革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yè)家,2019(36).
[3]田子俊.大學內設機構膨脹的組織社會學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4]王建猛,趙敏華,李月榮,徐嘉一.高校內設機構編制管理辦法研究[J].管理觀察,2013(28).
[5]陳光,吳春巖.地方高校專業(yè)結構調整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