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教學要求教師將自己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以易于幼兒理解的形式傳授給幼兒。因此,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提煉和梳理,并轉化成為教學任務,激活幼兒的認知意識。幼兒語言教學是幼兒教育的基礎。針對幼兒的語言學習,教師要積極探索“為理解而教”的實施路徑:深入系統(tǒng)思考,研制語言學習的基本內容;強化觀察分析,確定語言學習的核心目標;依托認知規(guī)律,遴選語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幼兒教育;語言學習;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蔣琴(1978—??? ),女,江蘇江陰人,江陰市夏港實驗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教師積極探索“為理解而教”的實施路徑,深切理解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核心經驗,盡可能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從幼兒學習語言和發(fā)展經驗的視角看問題,搭建有效平臺,真正“為幼兒的理解而教”。
一、教什么:研制語言學習的基本內容
幼兒語言教學要想實現“為理解而教”,首先就應該思考教什么。只有精準地理解和把握幼兒語言學習的原始經驗,厘清并研制適切的教學內容,才能找準“為理解而教”的基點。比如,繞口令《四和十》,主要運用數字4和10的融合,訓練幼兒翹舌音、平舌音的發(fā)音,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大班兒童落實“發(fā)音正確清晰”這一要求的教學素材。
隨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分析幼兒學習與素材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以繞口令為例,富有質量的繞口令可以在結構感知、情境運用、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提升幼兒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敏銳程度,教師要深入把握繞口令在兒童實踐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比如,繞口令《四和十》最大的特點和訓練價值就在于“辨析正音”“體會韻律”,大部分幼兒在語言學習上是有些經驗的,也接觸過其他的繞口令,已經能夠聽清和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字音,但對于平舌音、翹舌音的區(qū)分,還存在著較大的障礙。
鑒于上述情況的分析和考量,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點設定在“si”和 “shi”這兩個讀音上,并在反復訓練、熟讀的基礎上訓練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為誰教:確定語言學習的核心目標
要實施“為理解而教”,其實就需要確定“為誰而教”,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立場。幼兒始終是課堂的主體,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有著其基本的規(guī)律和對應的階段。教師可以依照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層次,與幼兒的認知逐步對應,從而更好地推動幼兒言語實踐能力的良性發(fā)展。
首先,仔細定位。教學目標是學科教學的抓手,沒有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確,幼兒就會失去學習的方向。因此,幼兒在不同階段學習語言應處于哪個層次,設定怎樣的目標,就需要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教師要做好調查,及時了解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情況。通過走訪和調查,我們發(fā)現,相同年齡段的幼兒,在語言能力的各種維度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大班幼兒在文學作品中的想象方面就有著較大差異,有的幼兒能夠在閱讀中形成豐富的想象力,有的只能停留在表象上;同時,不同年齡段幼兒在語言能力維度上所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針對大、中、小三個班級的幼兒,圍繞著文學作品的想象能力進行測試,大班的幼兒在拓展階段的比重最大,而在初始階段,小班的幼兒則占據了較大比重。由此不難看出,三個班級的幼兒在這一能力維度上呈現出來的差異性是巨大的,語言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不同的趨勢。
其次,分析定位。我們對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水平的關注,還需要對幼兒所呈現出來的能力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準確的定位,為精準地設定語言教學目標奠定基礎。基于此,我們進行了如下的分析:其一,分析幼兒的語言經驗。我們發(fā)現絕大部分幼兒能夠對作品中描述的人物動作、語言和表情進行再現;中班的幼兒能夠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交流自己初步的閱讀感受;進入大班之后,不少幼兒能夠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聯(lián)想和拓展。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指導幼兒語言學習時,對于不同年齡段就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小班要能夠再現繪本中的情節(jié),感受故事的趣味性;中班則可以賞析繪本中的畫面,用好畫面的支架,借助畫面和文字展開想象;大班則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從繪本中原本的故事出發(fā),依照相應的邏輯衍生出全新的故事。其二,分析幼兒的興趣。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是明顯的,自然也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需求。教師要善于把握不同年齡段幼兒內在的認知需求,激發(fā)他們學習語言的內在動力。以小班的幼兒為例,他們正處于直觀性思維認知階段,喜歡以鮮明的語言、動作及表情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知。比如,教學《月亮,你好嗎》這本繪本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閱讀繪本,以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幼兒沉浸在故事情節(jié)中,滿足他們與人物進行對話的內在需求;而中班的幼兒正處于直觀性思維發(fā)展階段,他們表達自己感受的形式和方法也更加豐富,教師就可以使用繪畫的形式來支撐幼兒的表達,推動幼兒語言實踐能力的生長;而大班的幼兒,邏輯思維能力已經開始萌芽,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繪本情節(jié)中進行推理、想象和創(chuàng)造,滿足他們樂于挑戰(zhàn)的內在需求,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三、怎么教:遴選語言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點撥者和引領者,是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推進課堂教學的重要人物。因此,研究了“教什么”“為誰教”等關鍵性問題之后,教師就需要深入思考“怎么教”的問題。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真正從幼兒的特點和認知需要出發(fā),才能有效推動幼兒語言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首先,借助游戲平臺,豐富語言學習的真實情境。孩子們都喜歡游戲,做游戲是他們交往互動、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運用游戲的情境,契合幼兒的認知需求,鼓勵幼兒在實踐中探索,豐富幼兒對外界的認知,用生動、有趣的游戲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比如,繞口令《四和十》的內容是生硬的數字,缺乏故事和情境,因此幼兒在閱讀時難免會產生厭煩和抵觸的情緒。教師可以分別從聆聽、糾正讀音和創(chuàng)意朗讀等形式入手,設置不同形式的游戲,如開展“尋找數字”游戲,幫助幼兒清晰地辨析數字4和10在發(fā)音上的不同;可以借助“你來說,我來記”游戲,相機訓練幼兒清晰發(fā)音、仔細聆聽的能力;這一板塊結束之后,還可以借助“我是麥克王”游戲,鼓勵幼兒反復練習,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邊學邊玩,始終處于積極而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其次,不斷提高幼兒體驗的感知密度。幼兒的各種能力是彼此促進、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語言教學活動,不僅要關注幼兒聽、讀的實踐能力,還要讓每個幼兒想說、敢說、樂說,要關注和引領他們借助親身體驗,適度表達自己的情感。以繪本《月亮,你好嗎》為例,雖然整本繪本的畫面簡單,但其繪畫色調以溫暖的橙色和黃色為主,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背景也逐步從藍色轉為明亮的色調。教師可以借助這一特點,引導幼兒體會色彩的變化,感受故事情節(jié)中的情感變化。幼兒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中的角色達成了認知上的共鳴,不僅獲得了言語表達的經驗,還提高了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總之,教師要精準定位幼兒語言學習目標,將“為理解而教”真正落到實處,在巧妙設置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同時,有規(guī)劃、有目的地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深度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