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霞
內(nèi)容摘要:《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jié)晶。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本文針對入選教材《我與地壇》的教學設(shè)計及課堂教學談?wù)効捶ā?/p>
關(guān)鍵詞:《我與地壇》 教學設(shè)計 課堂實錄
學習目標:
1.賞析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能概括出地壇景物的特點,說出地壇在作者心路歷程中的作用。
2.能借助誦讀文本、鑒賞語句,體會文本的寫作特點。
3.借助對細節(jié)描寫和對富有詩意的哲理語句的分析,領(lǐng)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項目情境、任務(wù)
《朗讀者》《我是演說家》《中國詩詞大會》《一堂好課》等文化綜藝類節(jié)目受到學生普遍喜愛。今天,我們以《我與地壇(節(jié)選)》為推薦文本,策劃一期《朗讀者》節(jié)目。
(項目設(shè)計說明:有效整合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加強實踐性,促進語文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在真實的語文運用情境中學習語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問題意識、任務(wù)意識,學以致用,提高知識的構(gòu)建與運用能力?!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二.學習活動
《朗讀者》每期節(jié)目都選用一個主題,圍繞主題進行嘉賓訪談和朗讀,采用“(主題)開場白+嘉賓訪談+朗讀+輕解析+綜藝節(jié)目”的形式,使朗讀者的情感、所要朗讀的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觀眾的情感有機融合。
活動一:尋找朗讀者(指向“閱讀與鑒賞”)
在本期節(jié)目中,你想推薦朗讀《我與地壇》的哪一段?推薦理由是什么?在書旁邊的空白處簡單記下你的推薦理由。
1.學生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段落。在書旁邊的空白處簡單記下推薦理由。(準備5分鐘)
2.學生展示
我推薦段,推薦的理由是。
學生互相補充,教師相時點撥,引導學生就文本內(nèi)容、手法進行總結(jié)。
(活動設(shè)計說明:讀出語文味。文字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巴扑]理由”是引導學生從文本思想情感、藝術(shù)特色等角度發(fā)現(xiàn)文本價值)
師:哪位同學先來推薦?
生1:我推薦第3段
朗讀
作者說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從課前的預習材料我們知道,史鐵生21歲時因疾病回北京住進了醫(yī)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從此以后再也沒能站立起來。史鐵生曾經(jīng)也想到一死了之。在這樣的時候他走進了地壇。地壇衰敗、荒蕪、滄桑,滿園彌漫著沉靜的光芒。這與作者殘疾后的糟糕心情十分相符。我認為這讓雙腿殘疾了的史鐵生有了惺惺相惜之感,所以有了史鐵生在地壇的15年的生活。
板書:衰敗、滄桑
師:同學們同意本期節(jié)目朗讀這一段和他的推薦理由嗎?
生2:同意。這一段他結(jié)合預習材料中的作者情況概括了作者和地壇的相似。
師:知人論世是文學鑒賞的重要方法。
板書:知人論世
生3:我推薦第5段的一部分
朗讀“蜂兒如一朵小霧……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這一段寫了一些小生命的動作。和剛才那一段景物相比,這一段的景物充滿了生機。
板書:生機
師:作者怎樣表現(xiàn)景物的生機?
生4:運用動詞。還有比喻,“蜂兒如一朵小霧”。
生5:還有擬人,“螞蟻猛然間想透了什么”“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祈禱一回”。
師:大家推薦這一段的理由是這一段對小生命進行了細致的動作描寫,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了地壇景物的生機,對嗎?
生贊同。
生6:我認為這一段和之前學習的《故都的秋》一樣,不是純客觀的景物,其中寄寓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剛才我們推薦的那一段說我和地壇有相似之處,我殘疾了雙腿,地壇衰敗了。那么地壇富有生機,我是不是也應該看到生命的希望?
板書:寓情于景
師:太棒了!這段解讀聯(lián)系了我們之前學習的文本和鑒賞方法。還有推薦朗讀哪一段的?
生7:我推薦第6段。
作者在地壇思考“關(guān)于死的事”“我為什么要出生”,我想到了《哈姆雷特》中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這樣的思考充滿了哲理意味。
板書:景物思考情理結(jié)合
師:作者想明白了嗎?
生8:想明白了。還在第6段。“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钡?段作者說“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生9:我推薦第9段,這篇文章里最打動我的是史鐵生的母親。
學生朗讀(重讀“知道”“不知道”)
這一組“知道”特別打動人,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子的擔心和理解。而且他說母親“不敢問”,他怕刺激兒子,所以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生10:母親是“知道”,兒子卻是“不知道”。我建議重讀“當年”“不曾想過”。母親那么理解我,我卻不能體會母親的痛苦,表現(xiàn)了我的愧疚。
生11:表現(xiàn)我的愧疚,我推薦這兩段
12段“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
14段“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史鐵生反復強調(diào)“母親不在了”,還表現(xiàn)了他的遺憾。
師:是啊,遺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彼允疯F生說作家朋友“比我幸福,因為她的母親還活著”。老師也特別喜歡這一段。我建議我們合作讀,同學們讀反復強調(diào)“母親不在了”的3個句子,老師讀其它的句子。好嗎?
師生共讀
師:一期節(jié)目的時間有限,我們先推薦這些。通過推薦的這些段落,觀眾可以總體了解《我與地壇》的主要內(nèi)容、思想情感和特色。
接下來我們繼續(xù)策劃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活動二:嘉賓訪談(指向“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
假如我們邀請到了史鐵生來到節(jié)目現(xiàn)場。就《我與地壇》,你想與史鐵生交流哪些問題?
1.學生課前閱讀文本,提出問題。教師初步整理后PPT呈現(xiàn)。
學生回答:你會選擇哪些問題?不選哪些問題?為什么?
2.課后,請同學們?nèi)芜x一個問題,結(jié)合你對文本的理解,替史鐵生寫一段訪談稿。
(活動設(shè)計說明:以深入理解《我與地壇》為目標,以訪談為外在呈現(xiàn)方式,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高表達交流水平。課后寫訪談稿的設(shè)計是引導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課堂的結(jié)束不是學習、思考的結(jié)束)
待選訪談問題:
1.巴爾扎克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比绻耐葲]有殘疾,您還會像現(xiàn)在這樣成功嗎?
2.您在多部作品里都描寫了母親形象。您能評價一下您的母親嗎?
3.您獲得了2002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杰出成就獎”。韓少功說:“《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發(fā)表,對當年的文壇來說,即使沒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壇也是一個豐年?!蹦鯓釉u價您自己的作品?
4.您在地壇思考了15年,能談?wù)勀诘貕伎嫉某晒麊幔?/p>
5.您為什么在地壇待了15年?是什么吸引了您?
6.《我與地壇》寫了地壇,也寫了母親和其他一些人物,為什么以“我與地壇”為題?
7.后面幾節(jié)還寫到了一對老夫婦、練習唱歌的青年、美麗卻弱智的女孩、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飲酒的老人等等人物。為什么要寫這些人物?
8.您在16段中說:“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蹦悄F(xiàn)在找到那條路了嗎?
9.您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到地壇去嗎?
10.您最喜歡您的哪部作品?
生12:我選問題9,因為這個問題史鐵生很好回答,而且又能引入《我與地壇》這篇文章。
師:訪談時選擇問題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生13:我不會選問題1。這讓史鐵生怎么回答?回答我的腿殘疾了,所以我成功了?
生14:我不會選擇問題3。讓一個人自己評價自己的成就,是不是挺尷尬的。但是前面說他獲獎和韓少功的評價可以用。可以讓觀眾知道受訪者的成就,也可以拉近采訪者與受訪者的距離。
師:訪談時要尊重受訪者的感受。
生15:我不會選問題10。因為現(xiàn)在是就《我與地壇》,你想與史鐵生交流哪些問題?提這個問題,如何史鐵生回答的不是《我與地壇》呢?討論就偏了。
師:訪談要圍繞訪談的主題開展。
生16:6、7、8我都會選。我覺得這幾個問題設(shè)計得很好。因為這是對《我與地壇》全文的深入理解,不僅僅涉及今天朗讀的這兩節(jié)。而且這是一般觀眾可能不明白卻又很想了解的。所以在訪談部分提出,請作者來回答。
師:回顧第四單元“家鄉(xiāng)文化生活”,我們總結(jié)一下,訪談提問題一般要遵循的規(guī)律主要有哪些?
生17:問題圍繞訪談的主題設(shè)計,通常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尊重受訪者的感受。
生18:還要考慮觀眾想要了解哪些問題。
師:從大家提出的問題來看,大家對《我與地壇》節(jié)選部分甚至全文都認真閱讀并思考了,對同學們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提出表揚。我們在這些問題中選出了一些適合在我們設(shè)計的節(jié)目中用于訪談的問題。課后,請同學們?nèi)芜x一個問題,結(jié)合你對文本的理解,替史鐵生寫一段訪談稿。
活動三:擬寫卷首語和開場白(指向“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
《朗讀者》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一個精彩的卷首語和開場白?,F(xiàn)在,我們來為這一期節(jié)目擬寫卷首語和開場白。
大家認為我們本期節(jié)目的主題可以是什么?
生19:母親、親情
生20:精神家園
生21:生命的思考
生22:生命的意義
生23:自然的啟示
師:給大家5分鐘時間,按照你選定的主題,在課本“學習提示”下面的空白處擬寫本期節(jié)目的卷首語和開場白。
(教師給出《朗讀者》第二期主題詞和卷首語、開場白作為參考范例)
學生寫作并展示
主題詞——母親
卷首語:
黎巴嫩著名作家紀伯倫的《母親頌》中說:“人類所能表達的最甜蜜的語言,就是‘母親。這個詞,簡單而又偉大。它飽含著希望、愛戴以及人類心靈中所能包含的一切溫柔、甘美和甜蜜。她是悲痛時的慰藉,絕望時的希望,軟弱時的力量。她是憐恤、慈悲、同情、寬容的源泉?!?/p>
讓我們一起走進《我與地壇》,看看那個活得最苦的母親,那個給了史鐵生慰藉、希望和力量的母親。
開場白:
母親,能引起無數(shù)人的情感共鳴,因為母親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心靈的港灣。
她承受著巨大的苦痛。她的痛苦在于她有一個活到20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的痛苦在于她承受著痛苦,卻又默默地,在不傷及兒子自尊的情況下看護著他,獨自承受驚恐和擔憂。她是一個活得最苦的母親,卻以執(zhí)著的目送和尋找給兒子無盡的心靈慰藉。
在今天的這期節(jié)目里,讓我最有感受的是這句話:“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jīng)懂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背弥鴣淼眉?,去擁抱你的母親吧。
(活動設(shè)計說明:不確定性是文學作品意蘊的重要特征,文學作品的主題往往不是唯一的。尊重學生的閱讀理解,在真實的情境下提升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素養(yǎng))
三.課堂小結(jié)
(PPT展示“學習活動”和“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的落實情況)
本節(jié)課我們以《我與地壇(節(jié)選)》為推薦文本策劃了一期《朗讀者》節(jié)目,設(shè)計了三個學習活動?;顒?在推薦文本段落和陳述推薦理由的過程中,我們賞析了文中景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和富有詩意的哲理語句,我們概括了地壇景物的特點,明確了文本的寫作特點,也明確了地壇在作者心路歷程中的作用,領(lǐng)悟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活動2,通過訪談,我們結(jié)合活動1的閱讀與鑒賞和《我與地壇》全文,進一步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深度解讀文本?;顒?,在前面兩個活動的基礎(chǔ)上,梳理與探究,總結(jié)文本主題,并以寫作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文本主題的思考。
四.作業(yè)
1.(必做)就今天課堂上確定的訪談中提出的問題或自擬問題,結(jié)合你對文本的理解,替史鐵生寫一段訪談稿。
2.(選做)使用學校朗讀亭錄制一段《我與地壇》朗誦音頻。
參考文獻
[1]王建明.《中學語文“感悟教學法”初探》,《中學語文》2010年12期.
[2]全亮.《散文〈我與地壇〉翻譯實踐報告》,《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3]武智.《對話式閱讀教學實踐的反思及改進》,《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4]李輝英.《有尊嚴地活著——談?wù)劇次遗c地壇〉中的生命意識》,《速讀(上旬)》2017年.
[5]廖瑾.《地壇之悟,赤子之思——〈我與地壇〉全文賞讀教學案例》,《語文教學與研究(上半月)》2020年11期.
[6]陸志平.《語文學習任務(wù)群的特點》,《語文學習》2018年03期.
[7]潘井亞.《大情境下的小任務(wù)——學習任務(wù)群設(shè)計原則淺談》,《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年03期.
[8]崔靜芳.《基于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課堂學習目標的確立——以〈我與地壇〉為例》,《中學語文》2017年27期.
[9]趙長河.《著眼模塊目標、甄選互文材料的群文閱讀》,《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7年10期.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