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蕓熙
摘 要:跨界,是指從某一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其本質是整合、融合。把“跨界”引入兒童寫作活動,突破學科界限,將生活和教育、校園和社會融會貫通。通過整合已有的各項課程,兒童將以全新的視野進入寫作領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寫作教學;兒童習作;核心素養(yǎng)
教師在設計習作教學的時候,應始終將兒童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而“跨界”進行的習作訓練更是一種基于兒童立場安排課時、開展活動的創(chuàng)新方式,對于兒童寫作訓練的加強和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明確教學的對象。建構屬于兒童本身的認同感,讓他們能在自己所處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追求與意義,并通過持續(xù)不斷的強化獲得成長。第二,尊重兒童的特點。根據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兒童在小學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應在了解兒童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設計滿足兒童認知需求的教學活動。第三,選擇恰當的方式。教師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習情境,在真實狀態(tài)下調動兒童的積極性。第四,引導自主的發(fā)展。兒童是發(fā)展的人,具有無限潛能。新課程要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要以促進兒童主動學習、自主發(fā)展為目標。
一、用腳步“穿越”,記錄熟悉的味道
教師引導兒童“穿越”校園的圍欄,從課本內容穿梭至現實,這一“跨界”活動為兒童寫作開辟了“生活課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中有一篇“色香味”俱全的課文——《中國美食》,通過介紹11種中國美食,讓孩子們了解各地的特色菜肴和經典的烹飪方法。孩子們接觸這一課時都特別興奮,精美的圖片不僅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識字興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感情。結束本課教學時,孩子們意猶未盡,他們運用學習到的新知識,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了解或者喜歡的各種美食。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后寫作活動:請每位同學化身小記者,介紹“我家的私房菜”,見證一道美食從菜市場到端上餐桌的整個過程。在寫作前,我和孩子們共同梳理出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框架,約定最終的作品要像《中國美食》那樣圖文并茂,其中文字部分主要包含“創(chuàng)意的美食名稱”“精心的原材料挑選”“有序的美食制作過程”“細致的美食鑒賞家點評”這四個部分。這一寫作活動,包含了真實的背景、事件、寫作目的和寫作任務,孩子們親自參與的整個過程為寫作本身提供體驗。
孩子們的親身經歷,帶來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作開頭:
“你瞧,菜市場里人山人海。魚兒又蹦又跳的,像調皮的小朋友在奔跑;水靈靈的生菜又脆又嫩,像可愛的小姑娘在化妝;五光十色的葡萄和又大又紅的蘋果正在向人們招手?!?/p>
“可能由于這是我第一次獨自買菜,一路上,我忐忑不安,心中好像有一只小兔子在蹦蹦跳跳。到了菜市場,各種各樣的新鮮食材組成一個個小王國,我像迷路的小精靈在里面東瞧瞧、西望望,都不敢開口問價錢呢!”
孩子們的文字世界因為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和新奇的購物經歷而變得格外溫馨、親切。生活中處處都有寫作的素材,時時都能保持寫作的狀態(tài)。課本知識與真實生活相勾連,在做中學、在學中用、在用中悟。而在“美食鑒賞家點評”這一部分里,細致的介紹、生動的形容,讓人垂涎三尺:
“聞一聞空氣——啊!餐廳里到處都彌漫著糖醋排骨的香味,直往我的鼻孔里鉆。它的顏色像話梅糖一樣,非常好看,撒在表面的幾粒白芝麻就像作為點綴的珍珠。我情不自禁地夾起一塊排骨,好像還在冒著金光呢!咬起來可真有嚼勁,不知不覺中,這一盤美食被我全部消滅啦!”
孩子們一步步見證私房菜的制作過程,品味生活的味道;一句句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書寫獨一無二的“我家的私房菜”。舌尖上的美味佳肴用文字咀嚼,真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心靈感知。課本與校園不再是圍欄,而是他們演繹成長的孵化場,借力于名篇佳作與真實生活,讓學生的寫作教學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二、讓種子“串門”,分享童年的故事
兒童寫作新時空的構建必然需要跨界思維。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建設,將突破學科界限,實現多學科融通。一場以“種子開大會”為主題的寫作活動輕松“跨界”。
科學課上,琳瑯滿目的種子成為課堂的絕對主角??匆豢矗t的、綠的、黑的、黃的……不同的顏色還有不同的形狀,圓溜溜的黃豆看起來很飽滿,細長的芝麻粒兒顯得很精致。摸一摸,光滑的米粒兒、粗糙的玉米糝還有帶著小芽的薏仁。美術課上,教師指導孩子們將小種子通過一定的組合,拼貼出種子畫。課堂里學生躍躍欲試,巧妙地利用種子大小、顏色、質地的變化,完成創(chuàng)意搭配,繪成一幅幅精彩紛呈的種子畫。數學課上,教師邀請種子進入課堂,成為計數的單位。一百顆、一千顆豆子到底有多少?和你想象中的一樣嗎?一個個小問號就在親手實驗中變成現實。語文課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選擇自己記憶最深刻的“種子故事”記錄下來,成為永恒的童年回憶。
“我們按照圖紙,把貓頭鷹的輪廓剪下來貼在卡紙上。用黑米和白米填充貓頭鷹的眼睛,看起來黑白分明、炯炯有神;粗糙不平的燕麥可以貼成貓頭鷹的臉部,看上去十分有質感;鼻子、翅膀和尾巴用的是葵花籽。為了讓貓頭鷹的羽毛看上去更順滑,所有的葵花籽都要朝著同一個方向粘貼。在我們的設計中,夜間使者貓頭鷹非常可愛,用上顏色鮮艷的黃豆和綠豆,把它的肚皮撐得圓滾滾的?!?/p>
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中,我們就和許多種子交上了朋友,再結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童話”主題,我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在自然王國里,種子們會有哪些新鮮事兒發(fā)生?你想給它們加上怎樣的故事?先在小組里交流,再和大家分享。
“‘好消息!好消息!種子奧運會開幕啦!黃豆拿著大喇叭喊道。第一個比賽日,我們要進行游泳比賽。裁判由海洋中的速度之王鯊魚擔任,只聽它一吹響口哨,運動員們就爭先恐后地向前游去。椰子獲得了冠軍,因為它從小就開始訓練,只要借助水流就能漂到遠方。
第二個比賽日,上一屆跳遠冠軍兔子當裁判。它一聲令下,種子們就向四面八方跳了出去。豌豆種子像一顆炮彈,‘砰的一聲,豆莢炸開,小豌豆們毫無疑問地得了冠軍。紅豆、黃豆也不甘示弱,分別得了第二、第三名。
最后進行的是飛行比賽,搏擊長空的老鷹作為裁判,它拍拍翅膀發(fā)出起飛號令,選手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fā)。蒲公英種子像把降落傘,飄飄蕩蕩地飛得最遠;柳樹種子緊緊地跟在后面,一朵朵柳絮就像輕柔的白云……”
種子“串”了科學、美術、語文學科的門,讓學習呈現一種敞開的狀態(tài)。兒童興致勃勃地沉浸在整合后的課程之中,在不同學科的知識海洋中徜徉,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學科“跨界”,創(chuàng)造了融合的學習樣態(tài),從單一學科講授走向多學科融合,讓寫作成為兒童學習學科知識的新路徑,充分體現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三、讓實驗“說話”,探索自然的奧秘
兒童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尤其是對大自然有著無限的向往。部編版語文教材第一學段中的科普文章多以童話、故事、詩歌的形式出現,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
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大自然的秘密”為主題編排的4篇課文,其中,孩子們對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中辨別方向的介紹特別感興趣,我便將“誰是最忠實的向導?”留作課后實踐活動,請他們通過合作開展小組學習,了解還有哪些辨認方向的辦法。請你親自試一試,再介紹給大家吧!
于是,孩子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利用午休時間在操場上觀察頭頂太陽和自己影子的相對位置,驗證書本上介紹的科學知識。課間,還能看到他們仔細觀察著周圍的小區(qū)環(huán)境,嘴里念念有詞:“陽臺一定要選擇太陽照射時間長的方向,那會是東還是南呢?”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幾種辨別方向的辦法。太陽是我們最忠實的向導,它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中午的時候就在南邊?!?/p>
“可是,如果陰天沒看到太陽,該怎么辦呢?”
“別著急,這時候我們可以認真觀察周圍有沒有居民樓,一般來說陽臺就在南方!”
“我們小組也有補充:晚上,可以通過北極星來找到北方;在森林中樹葉茂密的一方是南方。還有,如果有剛伐倒的樹,我們還能通過年輪看方向呢,年輪生長的稀疏的一方是南方!”
教師引導、鼓勵孩子們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大千世界聯系起來,運用觀察、訪談、比較等方法親自實驗,并記錄下整個過程。小組合作用實驗分析現象,用實驗表達見解、提出解決策略,兒童的寫作思維方式實現了從“學習寫作”到“寫作促進學習”的轉變。
跨界,向四面八方打開,因其綜合性、關聯性、滲透性和交叉性,使寫作活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兒童以內在的表達需要、表達興趣為基礎,通過與客觀事物或他人發(fā)生聯系獲得實踐經歷,讓思維的種子在真實表達中落地生根??缃?,使得兒童寫作的素材來源豐富多變、富于挑戰(zhàn),兒童想進來,樂參與;寫作的呈現方式圖文并茂、鮮活動感,兒童看得見,摸得著;寫作的評價語境真實,鼓勵充分,兒童受教益,有發(fā)展。知識與興趣協調共進、意識與能力同步提高,綜合呈現出兒童寫作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生成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