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一個學生用時最長的學習階段,是打基礎的關鍵階段。在小學階段中,小學生不僅要為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的學習打基礎,培養(yǎng)基礎的思維、意識、學習習慣和能力,還要接受行為習慣約束和基礎的道德觀念培養(yǎng)。在小學教育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這門課程的教師和小學班主任、其他任課教師都是培養(yǎng)小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的重要引導者,但小學德育始終處于一個相對低效的狀態(tài),距離預期的德育效果有一定的距離??己嗽u價方式在教育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適當的考核評價方式能夠有效促進教育教學成果,不適當的考核評價方式反過來阻礙教育教學的開展。過程性評價是一種與德育教育比較契合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將期中、期末的考試作為判斷小學生道德品質的依據,在各種活動過程中對小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文章從過程性評價入手,分析過程性評價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應用方式,探討過程性評價對小學生道德與行為習慣成長的促進作用,為提高小學德育工作效果盡微薄之力。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小學生;德育;行為習慣;約束;促進
一、 過程性評價的具體應用方式
(一)教師評價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評價的重要性是最高的,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發(fā)起者、引導者,了解德育活動的目的、過程和標準,是對學生做全面、全程評價的必要角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不僅強調學生對有關德育的教學內容做出準確反應,還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總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以小學二年級的《我長大了》一課為例,教師需要求學生做好個人的成長記錄收集工作,比如小學之前穿的衣服、照片、手工作品、獲獎證書或家人對自己成長的回憶等;邀請家長用手寫或語音的方式記錄下對孩子成長的看法,然后制作成可在課堂上展示的PPT等形式,向全體學生展示。在展示中小學生能夠看到自己長了多少厘米,長胖了多少千克,也能夠了解到父母眼中自己成長了多少,借此來引導小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說說自己覺得自己有哪些變化和成長。在學生聽完家長的評價,說完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后,教師可以適時添加自己對學生的印象對比,使學生為自己的進步而喜悅,鼓勵小學生自尊、自愛。在這次德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從課前的引導、課上的促成、討論結束時的點評,就是一個過程性評價的全過程,從前中后三個角度評價學生的成長,調動小學生對德育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德育教學的效果。
(二)學生間的互評和自評
在小學德育過程中,學生對于自我和他人的正確認識是十分重要的教學部分和內容,能夠幫助小學生約束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自己、正確看待他人的長處和不足,是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人看自己永遠是有偏頗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接受他人的合理看法,尊重他人以事實為依據的評價,忽視他人捏造事實、污蔑性質的品頭論足;參照事實正確評價他人,用平和、適度的態(tài)度和語言來評價他人的言行,多欣賞他人的長處,多理解他人的難處;從自我心理、行為入手,培養(yǎng)學生自悟、自辨、自評的能力。
(三)家長參與評價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人老師,小學生的很多基礎道德都是在與家長相處、模仿和交流中形成的,家長在小學生心里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引入家長參與評價,引導家長肩負起對小學生在校外、日常家庭生活中言行監(jiān)督的責任。在家長和教師的配合下,才能夠對小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綜合的評價,正確評價小學生的階段性成長和變化,共同促進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二、 過程性評價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在過程性評價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
誠實守信是我國公序良俗和法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也是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做誠實守信的人》單元中明確強調了“不說謊話”“言而有信”的重要性。相信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長也向小學生多次強調過“不要說謊”,絕大多數小學生也明確知曉“說謊”是不好的行為,但認識到不代表能做到。究其根本,很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謊言都是為了掩蓋、隱瞞過失和錯誤,教師需要從根本入手引導小學生克服掩蓋和隱瞞的心理需求,正視自己的言行。在《做誠實守信的人》中,第一課時強調不為隱瞞過失而說謊,強調講真話時語氣要委婉,強調善意的謊言在鼓勵和安慰他人時的必要性。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向小學生詢問“有沒有說過謊?”有的小學生比較誠實,坦白自己說過謊,還能夠講出究竟跟誰說了什么樣的謊言;有的小學生則比較不坦誠,說自己完全沒有說過謊?!巴耆珱]有說過謊”本身就是一個謊言,教師可以先記住這些學生的表現,繼續(xù)向下推進教學進度。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自己思考當時為什么要說謊,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還是想讓父母不再繼續(xù)嘮叨下去,還是其他什么理由?這時候教師拋出司馬光的故事和犯錯受到責問時應當怎樣回答的環(huán)節(jié)。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回憶,“當別人向你說謊時,你的感受是什么?”借此來引導小學生換位思考,進一步挖掘說謊話的錯誤。在課堂結束前,教師可以重新將課程開始前的問題再問一次,“有沒有說過謊”。這時候開課前還信誓旦旦自己沒有說過謊的那部分學生會動搖,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要有所改變,就是學生的成長,應當給予鼓勵性評價。
(二)在過程性評價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言行一致”的道德觀念
小學德育工作不僅要在課堂上有所呈現,還要落實到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為數不少的小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很好,教師講什么都能夠給予很好的反饋,對于不良言行能夠清晰分辨,對于正確言行有清晰認識,但到了課下,很多小學生做的與說的完全不一樣,這就導致德育工作只停留在課堂上,并未對小學生本身起到應有的作用和效果。小學生的言行不一致問題并不代表著小學生的道德不正確,這其中包含著很多原因,比如認知上的局限、道德上的不成熟等。比如,在低年級階段,很多小學生并不能準確判斷什么叫“公物”,也就不能判斷“愛護公物”究竟是什么意思,對自己和他人是否損壞公物也沒有正確的認知。這會隨著小學生年齡的成長而逐漸被改善,他們開始能夠判斷“愛護公物”行為的動機和結果,開始能夠正確分辨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在小學生能夠正確分辨道德言行的情況下,成年人的行為示范才能夠更多地影響小學生的言行。比如,在二年級下學期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了關于“愛護公物”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日常搜集到的小學生不愛護公物的行為,包括扔掃帚、拖拽垃圾桶、用過的抹布不清洗、踹桌椅等,放在課件中來引導小學生自己分辨這些行為是否為“愛護公物”,并與小學生約定今后對班級、學校公物的輕拿輕放和正確使用。其后,教師可以在大掃除環(huán)節(jié)中繼續(xù)觀察學生的行為,看他們是否有所改善,看一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師叮囑影響力的消散,小學生是否還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是否養(yǎng)成了愛護公物的習慣。最后教師可以在期末總結上對小學生該學期的行為進行點評,點評內容包括最初的行為,“愛護公物”一課學完后的行為變化,時間推移帶來的行為變化,促使小學生正視自己在“愛護公物”上的言行一致或不一致,促使小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
(三)在過程性評價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嚴于律己”的道德觀念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律己”“慎獨”有著很高的評價,認為是君子必備的品行,“嚴于律己”也是我國德育教育中對學生比較高的一項要求,培養(yǎng)小學生這一道德觀念十分必要。目前,社會上很多問題和沖突的根由都在于人們用道德去要求別人,卻不用來要求自己。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為學生的靈魂注入“律己”的觀念。教師可以在每周的道德與法治課上拿出一些時間來帶領學生靜思,思考自己在這一周的時間里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好,靜思的結果可以以日記或周記的形式向教師反饋。在最初大多數小學生只能想到自己做得不對的事兒,隨著德育教育的不斷深入和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思考自身錯誤出現的原因,如何糾正和彌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該如何做等。教師要肯定小學生的進步和成長,結合小學生在過去的言行和成長軌跡來進行有針對的贊揚和鼓勵,讓小學生意識到教師的重視,促使小學生將“嚴于律己”的觀念深深扎根在腦海中。
(四)在過程性評價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遵守公德”的道德觀念
小學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小學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以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慎思己身的習慣。教師可以在低年級階段開始引導小學生逐步積累、匯總“社會公德”的內容,將其劃分為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幾個板塊,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進行貫徹。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多與自己的學生接觸,觀察學生在課堂外的言行習慣,在課堂上給予針對性的表揚、肯定,給予模糊主人公的批評和指正,對學生的成長和變化點贊,引導小學生將社會公德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
三、 結束語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中,活動結束的評價重要性遠高于活動過程的評價,卷面成績的重要性高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學生的自身成長幅度,這就導致學生更重視卷面成績,而不是從德育活動中的真實收獲。長此以往,小學德育工作受到嚴重的阻礙。過程性評價是一種與終結性評價相對的評價方式,它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既重視過程也重視結果,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延續(xù)性、線性特征。在過程性評價的指導下,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能夠更貼近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了解小學生遇到的問題,解決小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小學生在活動中的成長幅度。
參考文獻:
[1]楊衛(wèi)英(文).淺談品德課程中的過程性評價[J].職業(yè),2018(30).
[2]曾慶日,劉衛(wèi)平.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廈門六中文明習慣養(yǎng)成教育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
[3]范美林,廖圣河.評選德育積分先進 加強德育過程評價:作為義務教育薄弱校德育評價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校長,2019(5).
[4]張愛軍.從行為規(guī)訓到德性養(yǎng)成:學校德育范式變革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張鳳霞,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