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應要求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需要教師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項目教學法作為一種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的教學模式,教師可運用這種模式展開科學教學,以促進學生科學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文章就基于項目式的初中科學教學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對提高初中科學教學水平有所增益。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初中科學;教學策略
隨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各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也更關注于人才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需要教師在學生教育教學中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實踐能力。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可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在項目的實施和推進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一、 項目式教學的涵義
項目式教學是指教學中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式,這種模式下,學生被作為教學中心,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實施并操作教學內容相關的項目,以探究知識點的本質及原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因其注重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成為一種廣為推行的教學模式。在我國,受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學更多地以教師為課堂教學主體,并圍繞升學考試展開教學,主要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學中只能被動聽講,再按照教學重點內容進行機械性記憶,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調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更多的是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缺少在實踐操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實際更談不上激發(fā)其自主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同的是,項目教學模式下重在強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將學習活動與解決具體的任務和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項目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把學習放置到具體解決問題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精神,使其通過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共同的努力來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科學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不斷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科學項目式教學模式中,重在以問題為基礎,將學生作為探究活動的主體,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其值得重視和推廣的是通過發(fā)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積極探究精神。項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并通過解決問題來實現(xiàn)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均得到提升,帶動學生科學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的增強。
從目前我國教育領域對項目式教學的研究及實施情況來看,項目教學法更多地被動運用于高等及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中,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應用較為有限。初中科學作為一門具有廣泛應用性、實踐性的學科,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項目教學法的運用和創(chuàng)新,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 初中科學項目式教學主要流程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為了提高項目實施的有效性,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按照學科教學大綱,為學生設計有助于項目推進的、具有探究性和導向性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再設計相關實驗,以指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大膽假設、分析及推理,準備所需要的實驗器材,對實驗進行操作,以對自己的假設與猜想進行驗證,達到項目教學的目標。在完成上述探究性實驗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對項目實驗過程、步驟、所采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結論等進行提煉并記錄,以便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來驗證實現(xiàn)結果,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又提升了自身的數(shù)據(jù)提煉分析和整理能力,使科學教學取得預期的效果。在學習方式上,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通過全體組員的合力展開探究學習,完成對科學知識的自主建構,促進學生科學學科思維方式的優(yōu)化。
三、 項目式教學對優(yōu)化初中科學教學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及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有效落實,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實際經(jīng)驗對科學問題展開探究。學生得以在問題探究中完成思考、假設、實驗、判斷、總結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點的深入直觀理解。
第二,有助于營造思維活躍的教學氛圍。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項目教學模式下得以積極主動地參與推進課堂教學,同時,師生、生生間就項目實驗及推進情況展開交流,課堂教學氛圍活躍,帶動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四、 項目教學法實施的注意事項
第一,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了滿足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建設發(fā)展要求,社會各行業(yè)更需要不僅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儲備,同時又具有良好實踐能力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因此在初中科學項目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并通過展開項目實驗探究,使學生從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能力、職業(yè)道德等方面得到綜合提升。
第二,要充分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發(fā)揮指導和引導作用,促使學生展開自主、積極主動的學習,賦予學生以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通過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展開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考和實踐應用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第三,在初中科學項目教學過程中,要進行靈活實施,可以嘗試將大的項目進行解析為幾個相關的子項目,同時注意在教學中有效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媒體,以推動項目教學法取得預期目標。
五、 基于項目式的初中科學教學策略
(一)針對項目設計啟發(fā)性問題指導實驗教學
在初中科學項目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首先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實驗探究,其作用是使學生首先能夠對教學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引導學生按照問題要求準備相關實驗物品及方案,使學生根據(jù)問題的引導,以有步驟、有方法、有秩序地展開項目實驗探究,直到找到問題答案并完成項目結果。這種方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抽象的科學點變得生動直觀而富于吸引力,從而降低學習難度。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使用實驗器材,并充分借助多媒體等設施,創(chuàng)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推動項目教學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九年級《常見的酸》《常見的堿》章節(jié)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鹽的相關知識,教師可采用項目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結合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探討,促使學生深刻感知氯化鈉、碳酸鈉的物理性質,結合生活實際應用認識上述兩種物質的化學性質和用途,并掌握兩種物質的分享、檢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學習針對目標問題,展開分析、操作、歸納、總結及判斷,從而在實踐中完成自己的學科知識結構。
為此,教師可以學生關注的西部開發(fā)作為項目教學背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我國內蒙古及新疆的一組風景視頻,使學生了解在兩地鹽湖中包含有豐富的純堿,制定出如下課題:即結合教學內容,探究內蒙新疆兩地鹽湖中所蘊含的鹽類資源,探究鹽類中所包含的物質,同時設計下列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項目實驗:如何證明純堿里面包含食鹽?如何從鹽湖中得到食鹽和純堿?
為了推進項目實施,教師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引導各小組就項目實施討論方案、組織實驗并得出實驗結論。
(二)針對操作步驟深入設問以推動實驗結果
為了推進實驗過程順利進行,需要教師在不同的階段,設計相應的問題以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其操作靈感,促使其在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并提高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例如,針對上述實驗進展情況,教師可進一步設計如下問題:同學們有沒有從純堿樣品中檢驗到食鹽?實驗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據(jù)此介紹實驗經(jīng)過,即在所提供的樣品溶液中加入適量硝酸銀,經(jīng)過化學反應會有白色沉淀物產(chǎn)生,并用投影儀對實驗結果、實驗過程及相關化學方程式進行展示。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實驗中能否證明樣品溶液中含有食鹽?
結合以往的知識,學生認為由于氯化銀、碳酸銀不易溶于水,故并不能準確判斷樣品中有沒有包含食鹽。為了進一步檢驗,并提出兩種實驗方案:第一,在樣品溶液中加入硝酸銀,當產(chǎn)生白色沉淀時再向溶液中加入適量稀硝酸。觀察如果沉淀完全消失,說明則溶液中不含氯化鈉。如果沉淀發(fā)生溶解并有一定量的氣泡產(chǎn)生,就說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鈉。第二,在樣品溶液中先后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銀兩種物質,如果溶解后產(chǎn)生白色沉淀,就說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鈉。
在此實驗基礎上,教師可設計如下討論問題:
針對我國豐富的鹽類資源,東部沿海、西部鹽湖地區(qū)是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一年中哪個季節(jié)最適合從鹽湖中獲取純堿和食鹽?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認為夏季溫度高不利于碳酸鈉析出,因而此時提取的食鹽純度比較高。冬天因純堿溶解度小容易析出,更適合從鹽湖從提取純堿。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中得到了知識和思考、探究能力的提升。
可見,相比于傳統(tǒng)的科學課堂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更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思考積極性,提高其實驗操作能力,并在準備、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分析推判斷能力和總結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運用項目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與實踐操作有效結合,以創(chuàng)造生動、直觀、靈活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思考和探究中,深刻理解教學知識點,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項目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不斷優(yōu)化其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創(chuàng)新能力,帶動學生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標清.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教學瓶頸及解決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78.
[2]董丹丹.淺議問題化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172173.
[3]羅隆飛.探究性實驗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中學理科園地,2018,14(4):54-55.
作者簡介:
胡燕平,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綠城育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