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澤
摘 要:高中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較為完善的階段,都有了較強的自主意識,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重點引導學生繼續(xù)發(fā)展這些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這就意味著高中階段的教學并不適用于傳統(tǒng)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歷史本身具備很強的連續(xù)性以及復雜性,要想將全部的歷史知識記牢固,需要學生對歷史課程感興趣,且能夠理解歷史,掌握歷史學習方法。討論式教學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運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提高歷史課程的質(zhì)量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討論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9-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9.038
討論式教學是一種經(jīng)過教師預先設計與組織,啟發(fā)學生就特定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是一種符合新課標改革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要求。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獨立思維,歷史也需要學生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頭腦中構(gòu)建歷史圖譜,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可以學好歷史。歷史中涉及的時間點、人物事件眾多,且部分知識點還有很多相似或重合的部分,光靠教師講授,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肯定不會深刻,依靠課下時間記憶又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采用討論式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利用自己印象中的歷史知識,更好地記憶自己沒記清的知識。
一、教師轉(zhuǎn)變教育觀念,重視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實際上是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為主要呈現(xiàn)形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樣也是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歷史課堂中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課堂有機會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發(fā)表的觀點發(fā)現(xiàn)學生觀點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意見,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大的進步[1]。部分歷史教師并不重視討論式教學,因為討論式教學法在落實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意外情況,這些意外情況若不能及時解決,就會使課堂教學秩序混亂,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降低。教師需要明確討論式教學法本身對歷史教學有重要意義,要重視討論式教學法,積極主動地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要求。對于學生來說,教師若重視討論式教學法,必然會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學生在全員思考的氛圍下也會主動地思考教師設計的討論主題。此外,高中生自主意識較強,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教師可以將討論教學法與競賽相結(jié)合,采取辯論賽的方式進行教學,辯論賽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引導者維持現(xiàn)場秩序,在雙方觀點陷入誤區(qū)時給予適當?shù)囊龑?。教師可以將討論題目的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同時收集學生的意見看法,確定選擇某一種觀點的人數(shù),并利用多媒體選人的程序選出正反方觀點的代表,保證每隊代表不超過六人,然后給各方學生五分鐘的討論時間,要求學生的表達有理有據(jù),這樣才能夠鍛煉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整個討論時間不宜過長,教師要根據(jù)教學任務量來合理安排辯論賽的時間。
二、合理設置課堂討論題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
保證討論式教學法順利開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討論題目,討論式教學法是以一種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的新方法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是討論式教學法的最終目標[2]。高中歷史教師在決定采用討論式教學法時要從討論題目的設計入手,認真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以及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來設計合適的課堂討論題目。設計討論題目時要考慮以下幾點因素:一是要控制好討論題目的難度及數(shù)量,既然是讓學生能夠討論的題目,就代表此類話題具備一定的思考性,過于簡單沒有討論的必要。教師在設計討論題目時要重點關注題目的綜合性[3]。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不是臨時起意的,事件發(fā)生的導火索以及根本原因必然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準備,涉及的人物眾多,且影響面極廣,這些都是一個歷史事件中能夠提取出來的知識。討論題目應該圍繞這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內(nèi)涵來設計,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才會在頭腦中主動架構(gòu)自己的知識體系,畢竟歷史是一門前后聯(lián)系性極強的學科,但是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很難主動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架構(gòu)去學習新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式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摸清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脈絡,理清前因后果,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二是設計討論題目時可以加強歷史的橫向聯(lián)系。高中學習的歷史包括國內(nèi)和國際的歷史,雖然事件與任務不同,但是發(fā)生的時間卻是相同的,通過同一時間國內(nèi)外歷史事件的對比,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印象更為深刻,記憶效果也更加牢固。同時教師通過國內(nèi)外歷史發(fā)展情況的對比,也能夠更好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進一步提升。三是控制好討論題目的數(shù)量,討論式教學法雖說是讓學生通過討論進行學習,但是不適宜利用整節(jié)課的時間去討論問題。一來高中階段的任務量極大,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極多,但是學生討論只能集中在某幾個點的范圍內(nèi),若是整節(jié)課都采用討論的方式,很難完成教學任務,還會影響學生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二來討論的題目也不能太單一,要多元化,這就需要教師合理地控制時間,保證學生能夠充分將所有討論題目學習完畢。
三、組織多種討論形式,激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
雖然討論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但是教師也可以將學生與學生間的討論作為開展討論式教學法的一個主體,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達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給每名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使得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所提升。教師常采用的討論形式就是由教師提出一個討論主題,然后讓學生先思考進而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再予以回應。但是這種形式有局限性,教師只有一位,學生卻有很多,這就使傳統(tǒng)的討論式教學中能夠參與的學生數(shù)量較少,這就很難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認真地思考。因此,除了傳統(tǒng)的討論形式之外,高中歷史教師還應該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設計一些新穎的討論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討論興趣。像是將討論話題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式教學法,選定小組長,要求組長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然后每個小組都要總結(jié)本組學生的想法觀點,將之總結(jié)在一起,然后讓除組長之外的學生作為代表說明自己小組對于討論主題的總結(jié)性想法,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看法進行總結(jié)升華,理清歷史脈絡,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重視課前預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歷史知識分散性較強,在同一時間段里出現(xiàn)的時間、人物、事件、起因都比較多,需要學生花費時間才能夠有效記住。但若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只能讓學生了解局部的歷史知識,很難形成大局意識,也會讓學生在后期學習相似內(nèi)容時產(chǎn)生混亂感,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除了歷史知識點外,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歷史思維,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歷史思維思考問題,思考問題要深刻等,這些是教師無法教的,是需要學生不斷自主思考,然后才能夠有效養(yǎng)成的。討論式教學法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可是討論式教學法也會有局限性,就是浪費的時間較多,有可能會使本堂課的任務量無法完成,耽誤課堂教學進度。為了解決此類問題,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從預習入手,預習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初步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去完成,若是學生預習得足夠認真,就能夠保證學生可以獲得大部分知識,這樣就不用擔心出現(xiàn)課堂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歷史的重點布置預習任務,并且認真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以保證學生的自主預習效果。也可以利用微課預習,提前制作微課視頻,讓學生利用微課預習,也能夠保證很好的預習效果,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
五、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討論情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
評價是教師對學生表現(xiàn)的一種反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十分在意,通過評價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不足并給予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方向,對學生有百利而無一害。學生是討論式教學方法開展的主體,在沒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自己發(fā)表對于討論主題的看法,學生也會十分好奇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希望得到教師的評價,教師若是能夠提出針對性的評價,學生也會更加了解自己的短板。高中歷史教師在評價時要圍繞設計的歷史討論主題進行,在評價學生觀點的同時也要滲透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學生考慮不足的地方,同時指出學生觀點出現(xiàn)不足的原因是學生還未形成歷史思維,要明確告知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合理使用討論式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拓寬學生的思維寬度,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轉(zhuǎn)變教育觀念,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此外就是合理設計討論的題目,保證準確性與探究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討論。其次,就是要組織多種討論形式,激發(fā)學生討論興趣,重視課前預習,便于學生在討論時能夠有話可說。最后,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之處,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
參考文獻:
[1]王晶.探究高中歷史討論式學習的開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140.
[2]楊彩玲.論導學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47.
[3]毛彥秋.論導學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