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楊江江 寇振甲 韓瑞瑞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學校也在發(fā)生著改變,開始重視到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及道德修養(yǎng),把德育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助力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上升。初中教育階段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微妙的影響,學生在這個生長階段易于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三觀。在進行初中生物學科教學時,將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自然科學的知識,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生物;融入德育;現(xiàn)狀及策略;
引言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同時初中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是其在認知事物時相對比較片面,面對教師的說教式教育活動存在排斥心理,為了更好地強化德育教學,教師就需要將德育教學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課程德育教學。因此,在實踐中如何將德育教學很好地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學中,是當前比較重要的問題。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德育的現(xiàn)狀
(一)生物課堂中對德育的忽視
絕大多數(shù)教師由于升學和考試的壓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對書本中的德育知識采取的是說教式的教育,且不會注重學生的反映,并沒有從實際出發(fā)去讓學生感同身受。加上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傳統(tǒng),以教師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使得學生對德育教育產(chǎn)生抵觸的心理,從而達不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德育教育是思想道德教師的任務,與生物課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關聯(lián),因此在教學的時候并沒有重視德育教育,阻礙了德育教育的發(fā)展。
(二)教學形式存在問題
德育在不同學科的滲透,經(jīng)常是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相關知識,而學生只在臺下被動地聽講,而不是主動去學習。同時,初中德育課堂教學方法較為固定,初中生在拓展德育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更多是通過課本教材,甚至一些教師也認為,德育局限于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未能實現(xiàn)學科知識與德育知識的融合,這種情形之下,初中生在學習德育知識的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問題。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德育的教學策略
(一)尊重性別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多與學生溝通、互動,盡可能挖掘男女學生道德品質(zhì)形成的突破點,還要結合學生發(fā)展的自然習性,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并將其心中的善良品格激發(fā)出來,讓學生的品德能夠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以此來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時,要牢牢把握學生的個性,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包括學生的愛好、能力、成績、學習動機、性格等,從而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學生所具有的優(yōu)勢及不足,進行有針對性培養(yǎng)計劃的制定。與此同時,對不同的性別進行因材施教的德育培養(yǎng),需要從教育環(huán)境、模式、因素、師資力量等四個方面進行。需要切忌的是,不能照搬別人的教育模式,要以學生為本,才能創(chuàng)造出最有效的德育教育。并且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從自身出發(fā)去感化學生,并且組織多樣的課外活動,才能在實踐中真正將德育滲透在學生的生活中,貫徹落實德育教育。
(二)以生物課程教學為基礎,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zhì)
在教學實踐階段,教師要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在生物知識學習過程中具備發(fā)展的意識,為日常的學習或生活奠定良好基礎。讓學生通過實踐,不斷提升自我的學習興趣,并樹立良好的理想或信念,使學生在生物課程學習期間的積極性、主動性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學生能將自我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就能展現(xiàn)自我的良好品質(zhì)。在德育知識講解期間,“保護生物多樣性”是貼近生活,且富有德育價值的課程,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生物種類的豐富性、多樣性,讓學生體會環(huán)境污染、人類行為對生物生存的影響,以垃圾歸類以及植樹造林等相關活動為基礎,讓學生樹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為實現(xiàn)生物多樣性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新知傳授環(huán)節(jié)中德育的滲透
新知傳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先行組織法幫助學生建立與原有知識的聯(lián)系,然后再提供方法與實例,構建新的知識脈絡,形成概念。以陳述性知識的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回憶,然后展示教材中相關的概念詞語,突出側重點,讓學生自己嘗試完整闡述,進而構建知識體系。此過程主要以回憶為主,因此教師引導的時候要盡量形象化,微視頻資源就可達到這一要求。例如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介紹心臟的位置、結構、跳動特點等,播放微視頻資源,讓學生在直觀觀察下初步了解人類心臟的結構與功能,同時滲透珍愛生命的教育。教學過程為:課中以血液的循環(huán)流動復習為導入,讓學生知道血液流動的動力是心臟。然后教師引導:“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心臟的結構。”讓學生觀察心臟的外形,詳細講解心臟部分的知識。之后播放心臟跳動的微視頻資源,讓學生體會心臟搏動的力度,感受生命是一切的根本,只有心臟的跳動才能讓鮮活的生命有效延續(xù),讓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接著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現(xiàn)在社會中校園自殺與傷害事件的新聞報道,讓學生意識到鮮活的生命不能被漠視,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與價值觀。
(四)在課外實踐中融入德育
在實踐中,要想強化學生對德育知識的認知,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學到的德育知識踐行到生活中,以此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以借助生物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接觸大自然,走進生活,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明確活動主題,課外實踐活動要在鞏固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做到知識遷移,并在此過程中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
結束語
總之,在進行初中生物德育教學的滲透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正確地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還要不斷地更新自我的德育理念和教學手段,才能讓學生掌握到更多的生物知識的同時還能受到德育的熏陶,從而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董美姣.初中生物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J].教師,202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