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琦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人們對于素質教育越發(fā)重視,國家也相應地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力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思想水平。但是縱觀近些年小學的德育情況可知,教學的成果未達成效。對此,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jīng)驗,首先闡述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對于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然后深入剖析常見問題,嘗試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中國故事進行應用,力圖為小學的德育工作做出貢獻。本文圍繞中國故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展開論述,希望對一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國故事;小學;道德與法治;運用
一、中國故事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中國故事的內(nèi)涵為生長發(fā)育于中華民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涵蓋于中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階級中,多角度表達中國人的生活、情感和價值訴求,多樣化展現(xiàn)中國民族精神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故事。與此同時,中國故事體現(xiàn)在當代中國為追尋夢想、實現(xiàn)價值而堅韌勤勞、機智勇敢、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故事。它涵蓋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故事和中華民族不懈追夢的故事。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故事是反映時代進步、社會變遷,科技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故事。因此,教師在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時,可以對中國故事進行應用,使得學生能夠借助對于中國故事的學習,增強自己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把握,這對于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加強故事中人物的榜樣作用
首先,小學生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并不能夠遵守道德規(guī)范。這就需要教師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對此進行關注,對于德育教育的本質有足夠深刻的認知,并且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滲透德育方面的內(nèi)容。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對于外界的認知并不夠清晰,因而他們也并不能夠借助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nèi)容,高效地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中,教師可以不斷探索,嘗試將中國故事融入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得學生能夠在聆聽故事時,對故事的內(nèi)涵等進行準確地把握,并且能夠以故事中的人物作為自己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使得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
例如,在進行《學會寬容》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以下的故事:“三國時期的蔣琬在主持朝政時,他的手下有一位叫楊戲的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辭。當蔣琬和他講話時,他也只是愛答不理,對此,蔣琬并沒有生氣。有的人覺得楊戲并不給蔣琬面子,便去和蔣琬嘀咕說:‘楊戲太傲慢了,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而聽到這些,蔣琬只是笑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楊戲對待我的態(tài)度就是,不會當面贊美我,也不會當面讓我下不來臺,而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后來,有人稱贊蔣琬為‘宰相肚里能撐船?!薄T谥v述完這一故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體會,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效。因此,學生能夠充分地利用課堂時間,加強對于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己對于“如何寬容”的把握,這對于幫助學生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課堂學習成果,寫下一段有關“如何在生活中踐行寬容”的文字,使得學生能夠在回顧中國故事的故事中,從中汲取營養(yǎng),并且能夠將自己所學的內(nèi)容,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這對于加強故事中人物的榜樣作用,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為了能夠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分享自己描寫的文字,該種教學方式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得班級上的每一位學生能夠在其他學生的啟發(fā)下,增強自己對于課時內(nèi)容的把握,也能夠幫助學生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這對于拓展學生對于“寬容”的認知,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都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二)鼓勵式教學中滲透中國故事
想要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僅僅通過外部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本身對于社會的認知以及他們的品行也十分關鍵。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在教學中積極采用賞識教育,并且對中國故事進行滲透,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對于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教師可以以發(fā)展的眼光,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真誠地拉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通過講述中國故事,滲透德育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該種教學方式能夠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難題,能夠從中國故事中汲取營養(yǎng),這對于幫助學生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十分重要。當然,這也意味著,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工作時,要關注學生的優(yōu)勢和不足,對于學生處理得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勵,予以褒獎,鼓勵學生能夠繼續(xù)保持。而對于學生處理得不夠好的方面,應當以鼓勵取代批評,讓學生能夠勇敢地直面自己的過錯,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同時積極改正,從根本上自發(fā)性地、自愿糾正。不論是處理學生的優(yōu)點還是缺點,教師都可以對中國故事進行應用,使得學生更能夠接受教師的建議,這對于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進行《學會尊重》的教學任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表現(xiàn)進行關注,對于學生在班級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進行鼓勵,使得學生能夠在之后的班級生活中,能夠持之以恒地做到尊重他人。當學生在班級生活中,并不能夠做到尊重他人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以下的中國故事:“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聽說越石文被主人賣了當奴隸,于是花錢把他贖了回來。但是在于他一起乘車回府時,晏嬰并沒有給越石文讓位置,而且在車馬到了府上后,晏嬰也直接回了家,并沒有做到尊重越石文。當越石文感受到晏嬰對自己的不尊重后,便要離開了。而晏嬰趕忙認錯,最后,才留下了越石文?!薄Mㄟ^這個故事,學生能夠意識到不尊重他人會造成的后果,因而他們在班級生活的過程中,也會注意這方面的事情,使得自己能夠加強個人的整體素質。而在學生做出了改變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知錯能改,尊重他人的事情進行表揚,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認可。同時,該種教學方式也能夠營造相對良好的班級生活氛圍,使得班級上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這對于幫助學生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以中國故事來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據(jù)研究,學生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應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抽象的概念進行理解,而是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對相應的內(nèi)容進行記憶,因而學生難免會出現(xiàn)難以理解德育教育真正含義的現(xiàn)象,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相對不利的。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嘗試應用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中,增強自己對于德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的主題,選擇一個中國故事,在講述完中國故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于中國故事的把握,對相應的問題進行回復,使得學生能夠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在中國故事的輔助下,學生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關鍵內(nèi)容,因而這對于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質量大有裨益。在中國故事的啟發(fā)下,學生能夠自發(fā)地從生活中,尋找類似的道德規(guī)范的案例,能夠自主地對道德規(guī)范有一定的延伸,使得學生能夠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框架。與此同時,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對于課時內(nèi)容主題的把握,穿插一些有趣的中國小故事,讓學生通過在聆聽的過程中,激發(fā)自己學習本課時內(nèi)容的興趣,也能夠從中國故事中汲取營養(yǎng),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好得約束自己,使得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一定地提升。由此可見,以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在相應的教學模式中,加深自己對于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同時,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思維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活躍,這將幫助學生取得更為豐碩的學習成果。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借助中國故事,營造良性的競爭氛圍,鼓勵每一位學生在學習完每一章的內(nèi)容后,對于本章節(jié)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總結,并且通過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查詢與該主題相關的中國故事,從更多的維度把握這一內(nèi)容,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取得相對良好的學習成效,還能幫助學生加強對于相關概念的理解。通過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和相互學習的方式,教材的內(nèi)容能夠在中國故事的輔助下得到拓展,因而該種教學方式能夠協(xié)助學生自主理解概念,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學會反思》的課時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以下的歷史故事:“作為一名亡國君,越王勾踐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不斷地反省自己的過失,在臥薪嘗膽中,力圖復興自己的國家。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反思和實踐后,勾踐終于重振山河?!?。在講完該故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越王勾踐身上具有怎樣的精神?為什么反思能夠幫助越王勾踐達成他的復國夢?”。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對于中國故事的把握,在思考的過程中,嘗試搭建歷史故事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課堂學習成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于課時內(nèi)容的把握,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反思”的中國故事,使得他們能夠加強自己對于“反思”內(nèi)涵的把握。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舉辦一個故事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有關“反思”的中國故事,使得學生能夠借助故事會,了解更多的中國故事,并且能夠從中汲取營養(yǎng),這對于幫助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于“反思”內(nèi)涵的把握具有重要意義。
總結: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下,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時,可以加強對于中國故事的應用,通過加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小學生腦海中的印象,使得學生能夠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在未來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加明確教學的意義所在,并且根據(jù)自己對于教學目的的把握,嘗試將中國故事滲透在教學的過程中,并且不斷開拓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力圖加深學生對于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框架,為他們之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詩思.探析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1(02):90+92.
[2]唐亞,劉云云,鄧惠.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講好中國故事文獻綜述[J].求知導刊,2020(23):2-5.
[3]張華兵.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現(xiàn)代交際,2019(21):206-207.
[4]張京華.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