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茹
摘 ?要:“做中學”強調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各種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踐行“做中學”,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各項綜合能力,構建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因此,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模式,積極展開“做中學”課堂實踐,促進小學數學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本文主要圍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做中學’的有效發(fā)生”這一主題展開探索,旨在尋找到可以使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的可靠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做中學”;實踐策略
一、借助生活元素,創(chuàng)設“做中學”教學環(huán)境
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需要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設計的活動需要符合學生的主觀愿望,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活動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要挑選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活元素,借助生活元素營造更加熟悉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沉浸到教師設置的教學場景之中,在教師的帶領下,對活動探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并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中,增強實踐活動的活動效果,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在帶領學生學習《時間的換算及計算》時,教師首先通過一個與時鐘有關的謎語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在學生說出答案后。教師拿出實現(xiàn)準備好的時鐘模型,并詢問同學們家里都有沒有時鐘,得到學生們肯定的回答后,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一系列的時間數字,詢問有沒有同學可以在時鐘上顯示出這些時間呢?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會產生強烈的自主動手操作的興趣。教師邀請幾名學生上臺,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的方式,在時鐘模型上調出正確的時間。
這種通過學生數序的生活物品來開展教學活動的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索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養(yǎng)。
二、開展小組活動,落實“做中學”教學目標
小組活動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十分常見的活動方式之一,傳統(tǒng)的小組活動中,教師通常對學生干預過多,導致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束手束腳,難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凇白鲋袑W”理念下的小組活動,教師就需要做到減少對學生的過度干預,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發(fā)揮空間,讓學生對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增強學生“做”的效果。
三、設置課外實踐,鞏固“做中學”教學成果
課外實踐活動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基于“做中學”下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就要設計有效的課外實踐活動,利用實踐活動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消化和吸收課堂知識。
四、結語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積極開展“做中學”的數學實踐教學活動,既充分落實了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對我國數學課程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效果。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 吳存明. 讓學習深刻發(fā)生——“讓學”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尋[J]. 閱讀,2020(ZE):37-39.
[2] 張林麗. 在“做”中“學”數學——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策略研究[J]. 數學教學通訊,2020(3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