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仙芝 劉昕
[摘 要]簡要介紹制定并運用觀課量表進行案例研究的背景、思路以及案例研究的大致流程。詳細敘述運用“技術設計課型”的系列觀課量表,診斷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建立模型》第一輪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整改對策。
[關鍵詞]觀課量表;小學科學;課堂診斷;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6-0080-02
一、案例研究背景及思路
當前對于課堂教學的診斷主要依靠聽課者經(jīng)驗,通過課后評議方式來實現(xiàn),而評課者會因專業(yè)水平和經(jīng)驗積累程度不同存在聽記不精、評議不專甚至各執(zhí)一詞的現(xiàn)象。因此借助專家團隊的智慧,根據(jù)學科特點、教學實際、教師水平、學生基礎等方面綜合考量,針對小學科學三種常見的課型即“觀察實驗課”“技術設計課”“科學閱讀討論課”,分別研制出以體現(xiàn)課型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基本教學元素,培養(yǎng)學生核心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的簡單易操作的課堂教學觀察量表。
觀課量表的實質是一種自主研制的聽課記錄表,給聽課者提供一個具體的觀課方向,搜集、篩選、整理有關信息,從而對課堂教學某方面是否達標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課堂診斷不僅是對課堂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辨析與判斷,更注重分析原因,尋找教師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幫助教師改進教學。
二、案例研討大致流程及第一輪教學設計簡析
1.案例研討的大致流程
案例研討大致流程:確定典型案例→物色執(zhí)教者→自主備課→執(zhí)教者簡述教學思路,第一輪上課→觀課團聽課和填寫觀課表→觀課團依據(jù)觀課量表的記錄評課,提意見和建議→執(zhí)教者撰寫教學后記,修改教學設計→執(zhí)教者第二輪上課、說課→觀課團觀課、評課→執(zhí)教者反思總結,撰寫教學案例→匯總案例研究資料。
2. 第一輪教學設計簡析
《建立模型》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nèi)容,課型屬于技術設計課。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生知道模型的種類和作用;教學目標之二是學生能夠設計并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教學過程有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探秘黑盒子,導入新課。出示一個密封的黑盒子,盒子里有一個滾珠和一些厚紙板做的障礙物,不打開盒子,想辦法弄清楚障礙物的位置和形狀,并畫下來。二、認識如何用模型解釋。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類似與“黑匣子”一樣的事物。教師出示DNA模型(圖)、三球儀(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環(huán)(課件),讓學生說說這些模型的作用,根據(jù)模型我們懂得了什么道理。三、建立一個紙筒模型。首先小組討論,想怎樣連接紙筒里的繩線?把繩線連接情況畫下來。然后按照設計圖,用合適的材料做一個紙筒模型并展示交流。
三、運用觀課量表診斷第一輪課堂教學問題,找出對策
1. “課堂提問方面”的問題及對策
從記錄表中可以看出,教師提問開放性不夠,學生主動提問較少,教師偶爾打斷學生發(fā)言,導致課堂氛圍比較壓抑,學生發(fā)言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些問題,觀課團建議在第二輪課堂教學中采取以下對策:
(1)導入增加趣味性。上課伊始,采用出示鮮艷的桃花模型的方式提問:誰能用桃花的模型來解釋一下完全花的構造?這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知識,讓學生有話說,敢說話,調(diào)動課堂氣氛。(2)優(yōu)化課堂提問的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提問形式,比如直問:三球儀模型是解釋哪幾種天體之間的運行關系的?曲問:同學們都玩過迷宮,我們是不是可以用玩迷宮的經(jīng)驗來解釋黑盒子里的障礙物的位置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進一步明白“用模型解釋”的重要性。(3)耐心傾聽并尊重學生的發(fā)言。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發(fā)言,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使學生覺得自己受到重視。
2.“技術實踐方面”的問題與對策
從觀課記錄表可以看出,學生準備材料不多,教師給學生預備補充材料不全。學生設計模型不夠合理,動手操作積極性很高,但是操作習慣一般,多數(shù)學生沒有掌握紙筒模型的制作技術。
針對這些不足,觀課團建議在第二輪課堂教學中采取以下對策:
(1)選派課代表,課前提醒同學準備制作模型的各種材料,執(zhí)教者預備充足的替補材料。另外,讓學生之間在材料上互通有無,比如線繩多的學生可以和紙筒多的學生互換。(2)加強對學生設計模型制作方案的分層指導。首先讓學生設計線繩有1-2個交叉的紙筒模型,熟練掌握制作方法,再增加難度。在指導設計時多提問“你想做什么?需要哪些材料?第一步準備怎么做……”讓學生明白設計制作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3)加強學生良好操作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要提醒學生首先注意安全、愛護器材;其次材料擺放有序整潔、動手操作有序;最后清理桌面,物品歸位。
3.“合作學習”方面的問題及對策
從觀課記錄表可以看出,學生合作的時間非常充足,有小組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模型制作,然后呼朋喚友,擾亂紀律。教師只停留在幾個組旁邊,沒有關注到所有小組,尤其忽視后排窗邊的小組。
針對合作學習出現(xiàn)的問題,觀課團建議在第二輪課堂教學中采取以下對策:
(1)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基本保證合作學習小組“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選一名紀律好、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組員分工、協(xié)調(diào)合作;選一名活潑的學生負責小組紀律;選一名內(nèi)向的學生做匯報員。(2)加強對小組合作的指導。教師盡可能深入到每一個小組中,了解小組遇到的問題、討論的焦點、合作進程等,從而靈活地調(diào)整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節(jié)奏。(3)重視小組評價和小組獎勵。以小組為單位比賽紀律、進行模型展覽等,在黑板上給小組加“星”,增強團隊榮譽感。
4. “歸納總結及目標達成”方面的教學問題及對策
從觀課記錄表可以看出,學生思維概括能力一般,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有的思維比較慢。學生說到教師想要的答案,教師就表揚,對歸納不完整的學生,教師耐心不夠。教學目標沒有全面達成,有1/4小組不會設計線繩的結構圖,1/3小組沒做好完整模型。
針對歸納總結及目標達成出現(xiàn)的問題,觀課團建議在第二輪課堂教學中采取以下對策:
(1)營造寬松的互動學習氛圍。盡可能多用商量的、鼓勵的語言,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所思所想,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和表達。(2)訓練學生思維概括能力。加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引導和激勵學生對自己在探究過程中的匯報與交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鼓勵學生多看科普書籍,學會畫思維導圖;開展小型辯論會等。 (3)允許歸納結果呈現(xiàn)多元化。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尚不完善,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對學生歸納總結給予充分尊重。(4)制定分層教學目標。教師備課要考慮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學中采取隱性分層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