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在中職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提出情境導入、問題投放、實驗組織、生活對接等做法,為學生主動開展實踐探索提供機會和方法支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科思維,讓學生在不斷實踐體驗中形成學科能力。
【關鍵詞】中職物理 學科思維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136-02
在中職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慣性思維的束縛和影響,借助多種教學輔助手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樂于實驗、積極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動學習思維,開展探究式學習,從而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中培養(yǎng)學科能力。教師借助情境導入、問題投放、實驗組織、生活對接等教學形式,組織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科思維能力。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觀察思維
中職學生對抽象的物理概念、定理等興趣不高,而對演示實驗、趣味操作、多媒體展示、生活觀察、實物研究等內容比較感興趣,對此教師可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有效開展物理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情境導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探究思維進行客觀評估,找到教與學的對接點,然后再通過其他輔助手段引導學生觀察,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中職物理《勻變速直線運動》時,教師在新課授課前引導學生回顧“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實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小車的速度圖象,然后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小車的速度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這說明什么問題?小車做的是什么運動?學生開始觀察和討論,期間,師生互動交流,學習氣氛十分活躍。“小車速度圖象上的一點,表示的是特定時刻的速度,其運行圖象呈現(xiàn)傾斜的直線,說明小車的速度是不斷增加的,速度增加是均勻的。由小車的速度圖象可知,小車做的是加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苯處煂W生的理解情況進行點評,隨即引入“加速度”概念。
教師借助實驗圖象信息進行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機會,教師設計思考問題,成功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對一些動態(tài)情境有特別的關注力,教師切準學生的學習心理開展教學設計,借助多媒體展示圖形信息,讓學生在多重觀察中進入問題研究環(huán)節(jié),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
二、問題投放,啟動學生邏輯思維
教師設計問題組織教學,這是最普遍的做法。學生習慣于教師提問導學,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有足夠的吸引力,其助學效果就會更加顯著,但如果所設計的問題含金量不高,學生也會感到索然無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因此,教師要在問題設計上做足功課,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研究,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學情進行深度了解。結合多種制約因素進行問題設計和投放,能夠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設計問題,以提高問題導學的適配性。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都比較感興趣,教師不妨從這個角度展開思考和設計,推出更多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物理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啟動學生的邏輯思維。
例如,在教學《彈力》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然后拿出一些物品(如鋼尺),讓學生現(xiàn)場操作實驗:把鋼尺放在桌沿上,用手壓下,鋼尺發(fā)生了形變,一旦松手,它又會快速恢復原狀。提問:“在生活中,你是否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能夠運用實驗的形式進行展示嗎?”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自然會積極響應。有學生早有準備,拿出小型彈簧秤現(xiàn)場演示操作過程,還有學生拿出一塊海綿,用力壓海綿,海綿發(fā)生形變,撤掉外力,海綿恢復原狀,等等。教師對學生的操作展示給出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
學生對相對簡單的物理實驗有比較濃厚的操作研究興趣,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教學設計。一把鋼尺、一塊海綿,實驗順利展開,學生研究漸入佳境,教師及時跟進指導,不斷投放思考問題,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提示,確保實驗操作順利展開和深度學習順利推進,學生學習認知不斷成長。
三、實驗組織,強化學生分析思維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應科學設計實驗方案,為學生提供更多觀察實驗、探索實驗、驗證實驗的機會,或者是對接學生生活,讓學生做替代性實驗。學生在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夠形成操作體驗,還能夠形成創(chuàng)新思考,在實踐中強化分析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教師借助實驗解讀物理概念,學生接受起來會更直觀,對物理概念的認知也會更為深刻,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科認知也會更為豐富。
例如,在教學《力的合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堂導學階段搬出一桶水,讓學生現(xiàn)場進行實驗操作:先指名一名學生提起一桶水,再讓兩名學生合作提起一桶水,或者是用木棒抬起這桶水,分別感受受力情況。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操作,并在操作過程中不斷思考、總結:一個人提這桶水很吃力,兩個人合作提或抬一桶水比較輕松。教師要求學生用圖示方式展開分析:將受力情況用圖示的方法展開分析人的手臂用力情況。學生開始描繪相關圖示,對受力情況進行物理上的分析和解讀。教師繼續(xù)引導:如果是兩個人合作提(抬)這桶水,是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近一點省力還是遠一點省力?學生再次展開實驗操作探究,進而對力的合成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教師隨即引入新課內容,讓學生展開對應學習。
上述教學中,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展開實驗操作,對合力的概念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推出新課內容,學生學習自然對接,其學習效果更突出。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推出通俗易懂的物理實驗,利用問題不斷引導學生觀察實驗過程,總結實驗結論,學生積極反饋,教與學和諧統(tǒng)一。
四、多媒體展示,拓展學生直覺思維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為不同學科學習帶來更大的幫助,而學科教學也離不開多媒體的支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動畫信息,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直覺思維。
例如,在教學《牛頓運動定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推出實驗任務:運用實驗驗證加速度、外力、質量三者的關系。為了讓學生高效完成實驗任務,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兩個視頻。視頻一:公路上有小汽車、大貨車同方向行駛,兩輛車同時加速,小汽車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提速,快速超過大貨車。視頻二:普通小汽車和賽車質量差不多,但賽車加速更快。接著提問:從這些現(xiàn)象中,你可以歸納總結出什么物理規(guī)律?學生觀看視頻,并互動交流,很快他們就達成共識:小汽車和大貨車的質量相差很大,這說明加速度和質量有關;而普通小汽車和賽車相比,賽車加速快,這說明加速度與外力有關,因為賽車功率大,獲得的外力更大。最后教師對物理變量之間的制約關系進行梳理,讓學生逐漸明白物理概念的內涵。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實驗視頻,不僅節(jié)省了學生實驗操作的步驟,還能給學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條件。學生認真分析處理實驗過程,自然歸納總結出實驗結論,其學科認知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實驗畫面直觀呈現(xiàn),教師的提問直截了當,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和討論,逐漸找到思維共性取點,自然能夠生成最直觀的學習結論,從而使自身的直接思維得以拓展。
五、訓練實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將物理學習與學生生活進行多點融合,給學生準備更多生活化的訓練任務,讓學生借助生活條件展開實驗操作、根據(jù)生活積累進行交互討論、利用生活經(jīng)驗展開創(chuàng)新探索,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生活化訓練帶有實踐色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訓練的設計和改進,這樣會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動力,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踐的形式認識物理現(xiàn)象,解讀物理概念,學生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會更為立體。
例如,在教學《功率》時,為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做功快慢”的問題,教師讓兩名體重差不多的學生從教室跑到操場,再從操場跑回來,看看誰用時最短。學生對這樣的實踐活動比較感興趣,充滿熱情。兩名學生一前一后跑回來,教師引導學生對他們的“做功”進行分析:兩個人一個快一些,一個慢一些,說明做功是有快慢的。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呢?通過思考、討論,學生最終明白:比較做功的快慢,可以時間為依據(jù),做相同的功,看誰用時少;或者是在同一時間內看誰做功更多。教師讓學生參與簡單的運動,對做功快慢進行分析、比較,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培養(yǎng)。
物理學習并非都是抽象的,通過這樣簡單的運動,學生就能夠清晰掌握物理概念,讓物理學習變得更為簡單。中職學生的物理學科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多推出這樣簡單的實驗內容,學生會更加容易接受,其學習效果也會更為顯著,從某方面來看還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
中職學生的物理學習基礎普遍較弱,教師不僅要注意改進教法,還要增加趣味性設計,投放更多學生愿意參與的討論、實驗、操作、探索、調查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自覺學習中啟動學科思維。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情境、投放懸疑思考問題、組織趣味實驗活動、推出多媒體展示內容、設計生活對接訓練,都能夠給學生的物理學習帶來啟動和激發(fā)力量,教師要在設計、組織、調度、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展開創(chuàng)新引導,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探索,并通過實踐探索發(fā)展自身的學科思維。
【參考文獻】
[1]牛劍.中職物理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29).
[2]馬偉東.中職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及解決措施[J].新課程研究,2021(11).
[3]秦平.中職物理新課標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生能力培養(yǎng)研究[J].廣西物理,2020(4).
【作者簡介】任學兵(1972— ),男,寧夏平羅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平羅縣職業(yè)教育中心,主要從事中職物理教學與研究。
(責編 卓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