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如濤 彭超 唐明川 李杰
摘要在相關意見的指導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在理念方面得以創(chuàng)新,總體布局“三全育人”理念推動著高校資助工作轉向高水平、高層次的方向。但在實際工作開展中,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還面臨著地區(qū)經濟差異、評定辦法缺乏創(chuàng)新,資助體系過于單薄等方面的問題。發(fā)展型資助以經濟保障為前提,實現(xiàn)精準資助與長效機制保障,以實現(xiàn)資助育人的工作目標。高校在工作開展中應當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完善相應資助體系,注重全面培育,善用網絡技術以實現(xiàn)資助育人。
關鍵詞 三全育人 高校 發(fā)展型資助 資助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01
Analysis ontheConstruction ofUniversityDevelopment-orientedFunding EducationSystemfromthePerspectiveof"ThreeCompleteEducation"
DENG Rutao[1], PENG Chao[1], TANG Mingchuan[2], LI Jie[1]
([1]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ongzhou, Hunan 425100;
[2]Yongzhou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fice, Yongzhou, Hubei 425100)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t opinions, the support work for students with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has beeninnovatedintheconcept.Theoveralllayoutoftheconceptof"threeeducation"promotestheuniversityfundingwork to a high-level and high-level direction. But in the actual work, the work of university fundingand education is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lack of innovation in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poor funding system. Development funding takes economic security as the premise, and realizes the precise funding and long-term mechanism guarantee, so as to achieve the work goal of supporting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work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theirworking ideas, improve thecorresponding fundingsystem, pay attentionto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and make good use of network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support and education.
Keywords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funding; funding education system
1“三全育人”視角下資助育人模式的內涵分析
1.1“三全育人”對高校資助工作的要求
三全育人的原則,包括全員、全過程以及全方位三個層面。對此,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就點明資助育人體系的建設,是新時期教育活動的“十大體系”之一,這就需要高校關注資助育人,將扶困、扶智、扶志三項標準相結合,建立“發(fā)展型”資助育人模式,從經濟、精神、心理、學業(yè)等層面,對學生實現(xiàn)綜合性的幫扶,全面多元化的資助體系。
1.2高校發(fā)展型資助的內涵特征
高校發(fā)展型資助是指依據資助工作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從綜合能力、經濟、道德、精神以及學業(yè)五個層面展開幫扶,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畢業(yè)安心就業(yè),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教育的公平。具體而言,它有四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保障型資助為基礎。經濟困難生的核心問題在于基本生活的保障。只有在經濟層面保障解決學生的基本衣食、住宿、醫(yī)療等基本生活問題,學生才能繼續(xù)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第二,精準型資助為導向。只有識別出真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才能使得資助工作落到實處,才能對癥幫扶。目前如何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是高校資助工作實行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第三,長效機制為保障。經濟困難生的幫扶工作應當全面開展,不僅僅局限于經濟補助方面,在學習指導、心理輔導以及綜合能力等多方面應當建立相應的扶助機制,實現(xiàn)多元化幫扶目標。第四,發(fā)展型資助的目的是資助育人。發(fā)展型資助以學生成長規(guī)律為指導,通過制定科學的評選機制,對學生有效實施幫扶,并且獲得信息反饋,為后續(xù)幫扶工作提供參考。
2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2.1貧困生標準存在地區(qū)差異,認定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
民政部門審核簡易。在部分地區(qū),學生想要開具困難證明是很簡單的事情,民政部門面對學生的申請通常情況下只檢查相應的戶口以及身份證,確定是本地居民程序合規(guī)即開具貧困證明。這使得很多不符合國家困難生認證標準的學生也能輕易獲取貧困證明,從而申請補助金。同時在高校寄送錄取通知書時通常情況下附帶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使得部分學生誤解貧困證明是大學報到必要材料,從而進行申請,而教學工作中也存在為了滿足指標將貧困名額安置到非經濟困難的學生身上。
地區(qū)標準不一。因地理位置,發(fā)展時間開發(fā)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各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呈現(xiàn)東部高而西部低的格局,這就導致了在不同地區(qū)的在貧困認證標準以及資助數額方面不一,富裕省份城鎮(zhèn)居民收入遠高于邊遠地區(qū),這使得經濟困難生認證的公平性難以得到保證。
評選制度不合理?,F(xiàn)階段高校采取的貧困生認證標準模式為:學生申請—班級評選—學院審核—學校公示,為了保證過程的公開透明,高校采取四級聯(lián)動模式,需要反復在班級內部、院系內部以及學校內部公開展示。但大部分貧困家庭出生的學生因成長環(huán)境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在性格方面較為內向敏感而且自尊心強,這使得在實際評選工作中多數貧困學生不愿主動提出申請,從而錯失補助機會。同時,輔導員和學院因精力有限信息不全難以及時摸清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部分學生錯失補助機會在所難免。但同時,貧困生評選機制不進行公開透明,難免使得學生懷疑評選過程的公正性,也缺乏一定的監(jiān)督機制。
2.2資助體系不完善
在學生入學后,隨著接觸社會面的增大難免出現(xiàn)心理方面的不適應,尤其是經濟困難生群體,因為經濟方面的壓力無法完全融入校園生活,長時間的壓抑下會產生心理方面的疾病,貧困補助的目的在于彌補經濟困難生的經濟差距,保障困難生的基本生活資料需求,保證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同期畢業(yè)。
但在當前的資助工作開展中主要采取的是學工隊伍領導,經濟補償到位的模式。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解決困難生一定的經濟問題但也易造成隱患。一方面缺乏專業(yè)教師的參與,無法對學生的學業(yè)方面進行幫扶;另一方面補助方式過于簡單,缺乏日常生活以及心理情緒方面的疏導,難以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與自強進取的精神品格。
2.3管理機制不健全
一是學生申請貧困補助過程簡單,審核易過,使得存在取巧的現(xiàn)象,部分學生為了滿足消費虛報甚至謊報家庭情況,以騙取貧困補助。二是補助金采取一次性發(fā)放的方式,這導致接受補助的學生難以把持,進行奢侈消費,使得補助金無法落到實處。三是缺乏反饋機制,部分學生知曉情況,卻反饋無門,多數的貧困補助名額是一定就是四年,使得其他學生申請無門。
同時高校在評議以及監(jiān)管機制方面缺乏,導致了部分資助金未落實到實際用途上。在大學里,部分學生為冒領補助金,會以請客的方式串聯(lián)其他同學幫助選舉;部分學生在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后,并未及時還款,個別學生在畢業(yè)后多年依然拖欠,甚至“失聯(lián)”;還有部分學生安于現(xiàn)狀,缺乏自強精神,過度依賴學校資助,產生懈怠心理等等。以上情況的形成在于機制方面的不健全,高校對于評選機制無法做到精確與公正,對后續(xù)的持續(xù)性教育以及監(jiān)管機制過于疏忽,未及時關注受資助學生的生活及心理狀況,使得弊病叢生,資助工作也失去了其意義。
3“三全育人”模式資助育人工作路徑探究
3.1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完善資助體系
在新的時代新的要求下,傳統(tǒng)資助工作的相應理念和標準已有新的變化,資助工作模式也應隨之變化,傳統(tǒng)的“大水漫灌式”的簡單型資助模式已然無法適應新要求,在新的工作開展中應當切實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同時兼顧經濟困難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進度,保證全面發(fā)展,以切實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在真正意義上對學生實現(xiàn)幫助,這一理念就被稱為發(fā)展型資助。其將資助和學生發(fā)展成長聯(lián)系到一起,形成協(xié)同構建。而要將其實現(xiàn),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落實:
3.1.1創(chuàng)新高校資助理念
新的資助體系應當調整為包括專業(yè)課程教師、資助學生以及教工共同參與,實現(xiàn)高校資助工作的全員參與性。在資助工作的開展中應當堅持受資助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自立自強。教工隊伍也有各自的職能,需要保障資助工作的真實性、公正性以及全面性,從生活物資保障到價值觀引導與學習功課輔助,全面提升受資助學生的各項能力,培育適應時代發(fā)展,有能力高質量就業(yè)的學生。
3.1.2完善高校資助機制
資助機制的完善需要從各環(huán)節(jié)落實。在資助形式方面,高校應當改變以往的簡單補貼形式,設立一定評選認定與補助發(fā)放標準,激發(fā)受資助學生的積極性,變傳統(tǒng)保障型為發(fā)展型,使資助功能得以全面發(fā)揮。
在資助內容方面,高校應當實現(xiàn)“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共舉,以補助育人為根本導向,創(chuàng)設多元化、針對性的補助工作。要立足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建立不同的資助形式。對于初入大學階段的大學生,應當注意心理方面的引導,輔以一定的經濟補助;對于求學階段的經濟困難生,應注重學業(yè)幫扶以及技能培育;對于畢業(yè)生,應以保障高質量就業(yè)為主。
3.2巧用“互聯(lián)網+”技術,精準識別貧困生
在資助開展的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識別,在以往的貧困生評定方面受制于種種因素無法做到精準識別,一度給資助工作帶來了困難。在新模式的創(chuàng)制中,要改變以往的弊端,嚴格把控有效監(jiān)督,切實保證貧困資助能夠發(fā)揮應有效益。
高校應當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應用于教學工作領域,為入學大學生建立完善的動態(tài)信息檔案,有效全面采集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與當地經濟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學生日常消費以及經濟來源,通過數據的對比來精準判定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精確定位經濟困難生。想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從多環(huán)境、多組織的配合。
真實性的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家庭經濟狀況調查是高校開展資助工作的先導與保障,而家庭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則依賴生源地行政部門與高校間的聯(lián)動與配合。高校與新生生源地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開設大學生信息平臺,設立專門工作室負責信息的采納、運營及對接。
動態(tài)性的資助機制。選舉制是目前評選困難學生的常見方法,由班級投票選舉或內部推薦而定,而且評選多為數年一次,未有變更。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當增強受助學生的家庭信息收集力度,嚴格評選機制,注重對申請學生的綜合情況分析以及材料審核。
實時性的監(jiān)管機制。資助的核心在于保障貧困學生順利畢業(yè)高效就業(yè)而非支撐他們的過度消費,因此在資助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高校應當加強對學生資助金使用動向的檢測,通過銀行卡、校園卡、借貸系統(tǒng)等方面實現(xiàn)對受資助學生的有效監(jiān)督,以防止奢侈消費的出現(xiàn)。同時,受資助學生應當對資助金的動向提交詳盡的報告,以保障資助金的合理有效使用;高校也應當將學生消費評議納入下一次的申請審核標準。
3.3建立長效機制,實現(xiàn)資助育人
高校在發(fā)展型資助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當依據學生個體發(fā)展相應的提供個性化的資助幫扶路徑,解決受資助學生在學業(yè)壓力、心理、就業(yè)等方面的問題,依據學生成長提供個性化的幫扶措施,展開一對一的精準幫扶。如部分山區(qū)貧困生,在知識積累以及學習方法方面未建立良好的學習體系,一時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高校對此應當建立學業(yè)輔導“一對一”幫扶體系。
高校資助育人,應當實現(xiàn)“扶貧”與“扶志”一體化構建,將資助育人的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在資助工作中,應當培育學生的感恩、誠信、勵志等品格,在給予學生經濟幫扶同時,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培育,引導受資助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及遠大理想,能夠按期履行應盡義務,實現(xiàn)資助工作的良性發(fā)展。
4結語
在三全育人的新要求下,高校作為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者,應當完善資助體系,改進資助理念,建立完善的資助工作機制,注重對經濟困難生的全面培育。育人以教育為重,傳統(tǒng)的資助方式忽略了學生心理道德,學術能力方面的建設,使得資助育人的目標難以實現(xiàn),高校在今后工作的開展中應當引以為鑒,注重精準資助與資助育人協(xié)同發(fā)展,同時在全過程中融入立德樹人的理念,讓學生在資助育人體系下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永州職業(yè)技術學院2020年“三全育人”校級項目:“四位一體”發(fā)展型資助體系建設(項目立項號:20SQYR09)和中青年骨干建設項目(項目立項號:NO.20SQYR1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葛田,王珊珊.新形勢下我國在校大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6):34.
[2]顧紅霞,周山東.資助貧困大學生與“立德樹人”的若干問題探討[J].實事求是,2018(04):92.
[3]杜坤林.從保障型資助到發(fā)展型資助:高校助學工作范式轉換及其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9(05):152.
[4]張寶強,齊新艷.高校學生資助績效的綜合評價與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20(09):2-5.
[5]白小斌.應用型高校學生資助管理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20(12):59-64.
[6]馬浚鋒.基于發(fā)展性視角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9.
[7]肖景峰.高校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優(yōu)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