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喜
摘要:“學習地圖”是指運用關鍵詞、線條、符號和圖像,將單一的文字轉變?yōu)楹唵我锥?、豐富多彩的、具有邏輯關系的圖示,一般是思維導圖的形式。運用這類“學習地圖”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知識,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應該盡可能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運用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從而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引發(fā)他們主動思考與自主探究,以此實現(xiàn)師生有效互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學習地圖 小學語文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不論是在教學內容方面還是在教學方式方面都在不斷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以思維導圖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線條、文字將思維內容展現(xiàn)出來,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能夠體驗到與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不一樣的學習方式,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一、色彩鮮明巧激趣
小學生更傾向于具象的、直觀的思維方式。對7~12歲的兒童而言,色彩和圖像比文字生動得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將文字變?yōu)橛芯呦蟮?、有色彩的、便于記憶的畫面,將復雜的、抽象的文本通過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三年級下冊中的一首詩歌《童年的水墨畫》,其語言含蓄、浪漫,學生理解起來略有難度。比如,“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嬉戲”這一句中把一群小孩比作鴨群;還有“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句中,“斗笠”“孩子”“蘑菇”多個意象重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預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果然,通過思維導圖,學生理解的差異展現(xiàn)了出來,有的學生把入水的孩子理解為水中嬉戲的鴨子,分不清是斗笠、孩子還是蘑菇。這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來開展教學,在學生理解困難的地方進行著重講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運用思維導圖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思維導圖圖文結合的形象性,有利于學生記憶,而其內在邏輯具有上下一致、嚴謹周密等特點,還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提升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時局圖),第一句便點明了節(jié)選文段的主題“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從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等不同方面闡述了少年的責任。第二段圍繞主題向外延展,“紅日初升”“河出伏流”“潛龍騰淵”“乳虎嘯谷”“奇花初胎”“干將發(fā)硎”六句運用比喻論證,贊揚了少年中國蓬勃的生命力。第三段則表達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無限贊美之情。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解析,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題,感受文字的魅力。
三、“據(jù)圖探理”發(fā)展學生深層思維
為了讓學生理解與體會課文中的思想內涵與深刻哲理,教師可以借助“學習地圖”進行教學,主要是根據(jù)前面學習的基礎,結合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構建“學習地圖”,指導學生根據(jù)“學習地圖”探析其中的內涵道理,以此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對于二年級上冊的《寒號鳥》一文,教師可以先提取以下內容的關鍵詞:喜鵲兩次勸告寒號鳥的行為與語言,“天氣暖和”“冬天到了”“大雪紛飛”的主要流程,寒號鳥最后被凍死,將這些關鍵詞展示在思維導圖上。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寒號鳥和喜鵲居住的石崖小區(qū)的管理員,得知寒號鳥被凍死了,心痛之余,更多的是反思,他決定要在石崖邊上豎立一個警示牌,警示居民動物們,不要再發(fā)生此類慘劇。你能幫幫管理員設計一則警示語嗎?然后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與小組合作交流,最后進行分組匯報。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匯報的結果進行總結,比如,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可不能像寒號鳥一樣抱著僥幸心理對待生活,那可是會付出慘重代價的!同時,提取其中的關鍵詞:勞動———幸福,懶惰———難過,并將其展示在思維導圖上。最后,教師還可以進行知識遷移,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提出問題:生活中,你見過喜鵲或寒號鳥這樣的人嗎?你能將他們的故事講出來嗎?然后指導學生進行互相探討。對于本課的生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以圖識字”,以此提高整體學習效果。
四、幫助學生拓展學習思路
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能夠對不同層次的語文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針對小學生思維模式跳躍的特點,教師在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要及時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劃分層次,了解各個模塊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從而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印象。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點的同時,能夠聯(lián)想到舊的知識點,把握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閱讀找出其中印象深刻的詞語與句子,并對這些詞語及句子進行記憶。引導學生將這些詞語或句子運用到寫作中,讓學生嘗試對身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進行描寫。讓學生先對周圍的人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發(fā)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并在寫作過程中將自己的想象力運用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路,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結束語
學習地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大幅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對學習地圖應用的學習,在教育過程中,認真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掌握和運用好這一教學輔助工具,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石璽玲.用“學習地圖”筑起讀與寫之間的橋梁[J].教育觀察,2020,9(23):128-129+142.
[2]蒲歡.基于思維地圖的小學英語板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20.
[3]王美兒.有效運用“思維地圖”助推主題式群文學習[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