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粉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更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這樣的前提下,數學教學的過程有時候就像是在創(chuàng)作一幅畫,在最初的階段要能夠描摹出圖畫的輪廓,繼而在這種框架下填充內容和色彩,最后再完成整體的渲染和調色。如果想實現教學內容上的“深度教學”,就要在明確本節(jié)課教學的整體框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實現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深度教學;數學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層面的“深度教學”和科學意義上的人工智能不同,這里所說的“深度”不是說單純地加深教學的難度,而是遵循教學層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并且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又緊密關聯(lián)。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深度教學”是在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挖掘教材的可利用價值,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
一、積極引導學生探究數學課堂的結構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就是一種教學的“框架”。妥善地指導學生去認識相關數學知識的結構,更有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去探究。掌握一節(jié)數學課的整體結構,讓學生對所要學的新知識有充足的準備,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流暢性,發(fā)揮學生思考和操作的自主性。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本課教學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思考來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進一步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內容也像是列出小數加減法豎式的一種“框架”,即小數點對齊、整數部分以及小數部分的數位分別對齊成為計算正確的必要前提。如果仔細分析這個“框架”,就可以發(fā)現整數部分的加減學生已經習得,那么小數加減法無非就是加入了“小數點”和“小數部分”,遵循著“從右向左”依次計算的法則,注意好進位和退位,這部分教學的重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二、善于合理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框架
如果能夠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完善教學框架,就能夠讓學生在共同探究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甚至是拓展問題。因而教師要能夠合理地指導學生進行內容的研究,在“求同存異”中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并不斷發(fā)展個人和集體的解決問題能力。例如在學習《認識多位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合理豐富課堂教學框架對促進數學學習的作用。本部分教學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對“認識整萬數”的學習。學生認識億以內的數位排列順序,了解萬、十萬、百萬、千萬等計算單位,能夠理解整萬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準確掌握好這些數位的排列與所代表的含義,其實就是把握住了本課教學的框架,那么,引導學生探究每個數位上數字所代表的數值以及怎樣正確地讀數就是課堂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直接出示代表實際數位的貼紙,然后讓學生在下面自主填寫數字,尤其是要思考首位能否為0的問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巧妙拓展課堂延展深挖教學內涵
學生在構建好課堂框架以及豐富相關內容以后,基本就完成了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然而教學不能止步于此,還要在拓展外延的同時進行深挖,找到對學生來說能夠實現“以不變”來適應“萬變”的內在規(guī)律與“游戲規(guī)則”。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的很多內容最終都指向生活,因此,對于課堂延展的深挖也往往和生活中的運用緊密相連,所以說,小數數學的“深度教學”可以說是一種“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認識垂線》時,就可以看出深挖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本課是在結合生活情境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平面上的相交與垂直,能夠認識垂線和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不單獨存在,兩條相交成直角的,我們稱為“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作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些是理論,要想實現“深度”教學,就要加入一些實際案例。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現象,如門窗、防護網、各種建筑,而垂線的學習又能夠進一步應用于生活,尤其是垂線段的適用性,讓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再如,《商的變化規(guī)律》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積的變化規(guī)律”來探討“商的變化規(guī)律”。引導學生通過計算1×5=5、2×5=10、3×5=15、4×5=20等,復習“積的變化規(guī)律”——一個因數擴大了幾倍,積也擴大幾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并發(fā)現規(guī)律:5÷1=5、10÷2=5、15÷3=5……從中發(fā)現“商的變化規(guī)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幾倍,商不變。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16÷2=8、16÷4=4、16÷8=2、16÷16=1……發(fā)現結論: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幾倍,商就縮小幾倍。之后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變換特點:2÷2=1、4÷2=2、6÷2=3、8÷2=4、10÷2=5……得出“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幾倍,商就擴大幾倍”的結論……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在已有知識的遷移中主動思考和探究,得出新的知識規(guī)律和結論,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打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朝著“深度教學”的方向發(fā)展,不僅是關注課堂中的“深度”,更是指向學生綜合能力的“深度”,從而真正將數學學習的“深度”應用于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周衛(wèi)東.高觀點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8(08).
[2]孫曉紅.以“視點結構教學”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小學教學研究,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