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青 杜燕
【摘要】以“緩沖溶液”為例,探討了基于雨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醫(yī)用基礎化學課程中的應用。課前,通過雨課堂推送包含音視頻、習題在內的手機課件到學生微信端。課中,同步課件到學生手機端,通過隨堂測驗、彈幕詞云、隨機點名+主觀題投稿等多種形式進行互動交流;實驗課中,采用小組互評功能加深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解釋和緩沖機理的理解。課后,利用新版雨課堂在線考試系統(tǒng),借鑒四、六級分段考試模式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雨課堂對教學數據的采集功能,為過程性評價提供客觀、科學的數據支持。
【關鍵詞】醫(yī)用基礎化學 ?雨課堂 ?混合式教學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十三五”課題:基于雨課堂的化學理論與實驗一體化BOPPPS 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藥學專業(yè)《無機化學》為例,基金號為NGJGH2019124;包頭醫(yī)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智慧教學工具在醫(yī)學高?;瘜W課程教學改革中的研究與實踐——以雨課堂為例,基金號為2018BYJG-A019。
【中圖分類號】O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1-0095-02
1.引言
醫(yī)用基礎化學課程是我校為大學一年級醫(yī)學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通過醫(yī)用基礎化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與醫(yī)學相關的現代化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應用知識,為學生后續(xù)的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課程奠定較廣泛和較深入的基礎。緩沖溶液章節(jié)是醫(yī)用基礎化學的重要內容,在生物體內起著重要的生理作用[1]。此外,在組織切片、微生物培養(yǎng)、細菌染色、血液保存、臨床化驗、藥物調劑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在緩沖溶液的教學內容上,學生需要掌握緩沖溶液的概念和組成,理解緩沖作用機理,并能應用于緩沖溶液的配制實驗中。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是PPT課件和黑板板書結合、教師講授與適當課堂討論結合;教學方式靈活度低,學生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2-4]。
傳統(tǒng)課堂的主要職能在于知識獲取,而“互聯(lián)網+”時代的課堂更注重解惑訓練、應用創(chuàng)新、學生反饋及過程性評價?!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動以互聯(lián)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坝暾n堂”作為一款智慧教學工具,通過微信和PowerPoint(PPT)建立“課上-課下”教學互動新模式,以PPT作為教師課前備課和課上考察工具,以微信作為師生課堂內外的交流平臺,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坝暾n堂”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還能夠幫助教師及時收集、分析學習數據,反饋教學中的難點和問題,并且使形成性評價更加全面、客觀、準確[5, 6]。借鑒優(yōu)秀的教學理論和經驗[7, 8],本文以“緩沖溶液及其作用機制”教學設計為例,闡述基于雨課堂的線上線下互動混合式教學新模式。
2.教學設計
2.1 課前預習——知識碎片化學習
課前預習的效果是智慧教學能否在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先通過梳理課程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化整為零分解為若干知識點;再參照授課計劃制作手機課件推送給學生進行預習。利用雨課堂的課件發(fā)布功能,上課前教師還可以將帶有MOOC視頻、微課視頻或帶語音的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端,供學生自主學習,并設計少量的測驗題考查學生的預習效果。特別是新版雨課堂允許在課件中插入本地音頻、視頻,這就意味著老師可以插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可以更加便捷地將重點、難點、考點和疑點等制成非標準形式的微視頻,學生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滿足個性化需求。緩沖溶液章節(jié)涵蓋緩沖溶液的概念和組成、作用原理、緩沖溶液的pH計算和配制等7個環(huán)節(jié),利用網絡資源制作7-8個微視頻,課前一周推送給學生,旨在利用視頻里的動畫、圖片或音頻通俗易懂地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此外,對于測驗題應附上相應的解析過程,讓學生答題后能夠及時地驗證自己的解題思路與結果。
2.2 課中交互——思維能力提升
(1)案例法+問題啟發(fā)法
以“人的酸堿體質論”作為案例導入。美國的“人體酸堿體質理論”認為人體體液的pH值在7.35以下的屬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tài),被冠以“酸性體質者”,同時該理論認為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顯然,“酸堿體質理論”是騙局,現代醫(yī)學可以測出血液、尿液、腸胃液、唾液、汗液等等體液的酸堿度,但是沒有“人體酸堿度”這個說法。同時,有關食物能改變人體酸堿性的說法也毫無理論依據。人類的胃液是強酸性的,吃進去的食物不論是酸性還是堿性最終都會被酸化;食物的酸堿性對身體的整體酸堿環(huán)境起不到任何影響,真正能確保體內pH值維持在7.35~7.45之間是依賴人體自身的呼吸系統(tǒng)和排泄系統(tǒng)。以此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揭開緩沖溶液的“神秘面紗”,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感。
(2)雨課堂同步教學
傳統(tǒng)授課媒介中的幻燈片和板書受到光線、色調和距離的影響,會對部分學生的視聽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雨課堂授課時,學生通過微信掃碼進行考勤簽到,教師根據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講解相關知識。課中將授課PPT同步到學生手機端,便于學生保存課件和課程回顧;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收藏”或“不懂”按鈕及時反饋信息,教師實時調整教學方法與課程節(jié)奏;互動方面還可能限定知識范圍讓學生發(fā)送“彈幕”,借助雨課堂的詞云功能得出討論結果。例如,在講解到緩沖溶液組成時,讓學生分析在一定等濃度的醋酸和醋酸鈉溶液中,存在最多的粒子是什么?要求每彈幕包含一種粒子。學生的彈幕以詞云的方式投屏,老師講解某些粒子出現頻率最多的原因以及所要關注的起緩沖作用的對象。此外,通過限時客觀題測試培養(yǎng)學習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采用主觀題測驗+隨機點名+投稿的方式促進學生獨立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得分計入課堂表現成績。
雨課堂授課模式,可以實現更有針對性的授課:對于普遍性疑問進行集中性與反復性講解,對于個別疑問可以進行單獨輔導。例如,醫(yī)用基礎化學的授課對象為包頭醫(yī)學院2019級放射專業(yè)班級的39人,在雨課堂授課過程中,有36人線上反饋緩沖溶液的pH計算公式的應用聽不懂,另外3人反饋緩沖溶液的緩沖原理聽不懂,因此針對上述情況結合例題對緩沖溶液pH計算公式的應用進行了重復講解,對于個別學生進行課間單獨輔導,期末考試結果反饋出95%的學生對于緩沖溶液pH計算公式的應用已經掌握,達到預期教學水平。每一次授課后,老師都可以及時的在雨課堂備忘錄部分記錄本次課程教學設計和心得體會,便于日后查閱和改進。
(3)實驗檢驗法
雨課堂在實驗課中應用,借助雨課堂小組互評功能對實驗現象和解釋進行分析判斷。首先由老師講解實驗原理和內容,在事先分好的小組內,由學生自組安排角色:“實驗操作人員”、“分析作答人員”和“記錄評判人員”;以實驗課件為索引,分布進行實驗,全班同步對客觀考查內容進行作答,主觀題內容拍照上傳實驗結果和解釋,由系統(tǒng)自動分配互評對象,小組每位人員均可看到別人的實驗結果和分析,以及自己實驗的反饋信息,最后由老師對個別誤判的內容進行修正。例如,配制相同體積(20ml)的蒸餾水和鄰苯二鉀酸氫鉀緩沖溶液,分別在各個燒杯中加入5滴0.1mol/L的HCl溶液、5滴0.1mol/L的NaOH溶液或稀釋相同倍數后,利用pH計測出其pH值,每組學生將測試結果拍照上傳進行互評。通過上述實驗,學生可以直觀地利用pH值的變化規(guī)律來驗證緩沖作用機制,同時可以了解其他同學思維角度。
2.3課后復習——歸納升華
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下,學生對于教師授課內容的反饋往往集中在線下,不僅具有一定的延遲性,而且難以了解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雨課堂在線測驗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性,而且擁有完善的作業(yè)題型,新版雨課堂在線考試系統(tǒng)從試題上傳制作、發(fā)布、監(jiān)考、閱卷等環(huán)節(jié)都進行迭代升級。與正常期末考試題型一致,緩沖溶液章節(jié)課后測驗習題分設選擇題、簡答題和計算題,在本章節(jié)內容授課結束后當天通過手機端進行考查;采用題目亂序、選項亂序、交卷后暫不公布答案的方式避免學生互相抄襲。此外,靈活應用英語四、六級分段考試的模式,不同題型考試有5~10分鐘的重疊時間,主觀題中解答題允許學生語音作答,計算題要求上傳署名后的解答過程;此舉既可以兼顧學生答題時間長短不一的情況,而且進一步隔絕了同一班級或者不同年級學生之間通過手機截屏傳閱試卷的可能性。
對于學生而言,每一次測驗如同考試一樣正式,間接地端正了學習和考試態(tài)度;但同時學生渴望交卷后第一時間能夠得到試題正解。因此,在設計試卷的同時,要做好試題解析的上傳工作,或者采用雨課堂視頻直播功能對試題進行互動講解,特別是緩沖溶液計算題部分可以采用雨課堂直播的白板功能,逐步進行“板書”講解,讓學生理解每一步的推理過程。課后測試結束后,盡快對主觀題進行批改,下載分析本章節(jié)的教學數據,對學生在緩沖溶液章節(jié)的課前-課中-課后的整體表現以數據或圖表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并納入學生平時成績考核部分;對于成績落后的個別學生,適當給予預警,及時跟進了解學習情況,盡可能做到不離不棄,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轉化,實現因材施教。
3.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在醫(yī)用基礎化學課程中開展基于雨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注重課程實踐育人;充分利用移動互聯(lián)時代帶來的紅利,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交互式環(huán)節(jié),改變傳統(tǒng)講授式方法,強化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課堂教學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青芳,侯正利,郝一.血液中的緩沖系教學探討[J].化學教育,2015(22):59-61.
[2]李佳佳,張拴,唐于平,郭惠,史亞軍,龍旭,王李雯,孟慶華,張光輝,張賽.線上線下互動教學模式在醫(yī)學院?;A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以“緩沖溶液及其作用機制”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16):67-72.
[3]郭瑜,朱輝,李惠惠.基于微課和雨課堂的醫(yī)用化學教學初探——以“緩沖溶液”為例[J].山東化工,2019(11):165-166.
[4]趙全芹,張樹永.基于高效教學的醫(yī)學基礎化學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大學化學,2020(08):39-43.
[5]尋慧,溫小軍,張迎春,修江帆,楊明.構建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醫(yī)學遺傳學課程評價體系[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19(05):759-762.
[6]閻敬,胡博,姜靜宜,王國麗,馮晨,王華芹.混合式教學法在本科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20(01):124-127.
[7]楊媛,呂靖,金會艷,張筱敏,木麗仙,楊海龍,邊慧.雨課堂+微課教學模式在MBBS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21):126+128.
[8]郭文平,許曉伍,馬春媚,周麗娜,郝木峰.以肌學為例探索基于雨課堂+微課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改革[J].解剖學研究,2020(0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