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慧雯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物學科的發(fā)展和學科內容的更新日益加快。但是,通過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宏觀和微觀世界的奇跡,擴大學生的知識,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也為師生之間的雙向信息傳遞提供了平臺。鑒于此,廣大一線初中生物教師應探索運用信息技術的途徑,以便達到有效提高生物教學效率、推進初中生物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生物? 教學效率
一、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結合是生物教學的必由之路。然而,信息技術并不能取代學生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活動是理解的直接來源。要為學生提供發(fā)現與創(chuàng)新的舞臺,進一步發(fā)展認知,就必須親自觀察生物現象的表現,親自參與探索活動。初中生物教學之中存在諸多難點知識,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條件的約束下難以全部講清楚,學生理解難度大,很容易對生物產生畏難甚至厭棄的心理,提不起興趣,因而教學效率自然上不去。為此,“教師要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融合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減輕生物學習負擔,理解難點知識,加深記憶?!?/p>
二、運用信息技術演示生物實驗,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初中生學習生物與實驗密不可分,一部分實驗不但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更要反復觀察,從中發(fā)現問題,從而有效獲取知識。有時候,老師做了一遍實驗,很多學生還是弄不懂操作過程,這就要求老師再操練一遍;但反復做生物實驗是不現實的,不僅耽誤時間,還浪費資源,此時教師應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實驗,為學生直觀演示,這和傳統(tǒng)實驗相比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并能有效指導學生操作生物實驗,著實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例如針對初中生物實驗“觀察草履蟲”,教師就可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們構建虛擬的草履蟲,促使他們更直觀地觀察;在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實驗演示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動態(tài)圖片與多媒體課件,促使學生么清楚觀看整個光合作用的過程;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講解中,教師可通過信息化課件向學生們直觀演示顯微鏡的結構和洋蔥細胞,針對使用顯微鏡的一些關鍵點、注意事項等進行講解,讓學生對操作顯微鏡做到心中有數,在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更加得心應手。尤其是一些生物實驗操作要點,學生不會發(fā)生基礎性的錯誤,大大提高課堂實驗教學效率。教師再結合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際實驗,讓學生們通過顯微鏡觀察,熟練掌握顯微鏡操作技巧,并多次觀看生物實驗教學視頻,讓學生的實驗操作更加規(guī)范,提升實驗水平。
三、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課題,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合作學習對于改變學生生物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通過日常教學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使他們在合作展示中達成共識,樹立自信,提升合作意識與學習能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合作探究有諸多好處,但在課堂上也比較費時。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應事先運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以便在上課時節(jié)省板書時間,讓學生直奔主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我看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有以下優(yōu)勢。首先,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產生共同的疑問屬于正?,F象,教師應把握契機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課件,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對生物知識的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在講解有關生命起源的知識時,教師就可根據學生們的疑問“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通過信息技術展示更多有關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單細胞演變、生物的動畫或視頻,讓學生們依托直觀性、過程連貫性的展示加強合作,建立有共識的、直觀的生物知識體系。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其次,教師應基于生物教材展示的共識內容,通過信息技術發(fā)布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合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等,為其他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激勵其他學生參與良性競爭,保持他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有關生物進化歷程的內容時,不同小組的學生可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對不同生物進化的描述或圖片等,鳥類進化或者人類進化都可以,借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再次,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們運用信息技術增進彼此的交流。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的知識時,因實驗受到課堂環(huán)境的限制,并且周期較長,教師可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家里種植豆芽,組內成員分配任務,分別探究一種環(huán)境影響因素,觀察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整合結果。這樣,自然產生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的良好效果。
四、根據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教學,依靠信息技術實現自主學習
利用網絡的海量信息資源、同步和異步通信方式,超越時空的信息傳遞渠道,充分體現了個體的自主性。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的學習者,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以類似于科學探究的方式獲取信息、交換信息、處理信息,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蒸騰作用”的教學部分,筆者制作了一個資源豐富的課件,學生用“蒸騰是什么?”“蒸騰在哪里?”“為什么氣孔能完成蒸騰?”“植物蒸騰的意義是什么?”等問題被投入研究,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進行。利用“氣孔的開閉”等樹葉蒸騰與動畫的控制實驗,依其能力參與討論,讓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表達意見。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有他們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地方,他們可以反復檢查所需的內容,并努力幫助他們實現教學目標。具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和學習。透過生物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達到分層教學,讓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得到幫助,讓他們不會越變越糟,失去信心,也能發(fā)揮他們原有的力量;有學習能力的學生的能力得到滿足和培養(yǎng),使他們不停留在一般水平,造成人才浪費,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行為。
總之,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生物教學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應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通過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攻破知識難點,促使他們可以在課堂上直接觀察生物實驗過程,同時加強合作展示,使初中生物教學更生動、更趣味、更高效,為學生們減輕生物學習負擔,鍛煉實驗能力,提高生物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趙虎成.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整合嘗試[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11).
[2]趙新民.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的有機整合[J].考試周刊,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