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教學為例,論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樹立課堂教學大局觀,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明確教師個人教學主張,把握總體教學思路,明晰各階段教學目標和任務,提倡個性張揚,同時重視理性分析,貫徹教育教學原則。
【關鍵詞】教學主張 教學思想 《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92-02
教育教學主張是一個龐大而系統(tǒng)的體系,包括教師觀、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知識觀、質量觀等各方面教育哲學理論,也包括具體學科教學、學生德育工作、教研課改等實踐內容。教學主張是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信念,來源于教師個人的實踐和經(jīng)驗,一方面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即所見、所聞、所感加工、提煉為理論,另一方面,要用先進的理論反思、批判、引領自己的實踐與經(jīng)驗。以下,筆者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教學為例,談一談教師個人的教學主張及教學實踐。
一、明確教學主張
(一)基于性善觀,主張對學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坤慶指出:“教師有什么樣的哲學觀就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它深刻影響著教師對教育行為的選擇?!毙陨朴^和性惡觀,會對教師個人教育實踐行為產(chǎn)生不同影響。如果說孩子是一張白紙,那么他們到了教師手上時往往已被涂上一些色彩和圖案,教師應因勢利導,盡量幫助他們抹去一些不好的色彩,在已有的顏色和圖案基礎上協(xié)助他們涂上適宜的色彩和圖案。因此,教師要堅持性善觀,因材施教,以便學生接受各種有利因素的影響,明辨是非善惡。
(二)基于生本觀,主張個性張揚及理性分析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個體,而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正是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思考。筆者認為,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與現(xiàn)下“教為主導”的理念相吻合。“產(chǎn)婆術”又叫“蘇格拉底方法”,包括諷刺(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生陷入矛盾之中,然后發(fā)現(xiàn)和承認自己的理解有問題,從而產(chǎn)生求解的需要)、助產(chǎn)(啟發(fā)、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教師的作用是幫助、示范、引領,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自己。要充分發(fā)揮幫助、示范、引領作用,教師應先讓學生信服,兼顧情感與理性的交替引導。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發(fā)生很大變化,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迅猛發(fā)展,由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倡個性張揚的同時,還要重視理性的約束,即理性分析,對教材深度挖掘和邏輯推理,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作為教育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
二、把握總體教學思路,樹立課堂教學大局觀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在20多年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踐中,筆者秉持上課要有大局觀的理念,將初中三年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首先確定三年總的教學目標,然后明確每個學年的教學目標,統(tǒng)籌安排規(guī)劃,最后落實每一個單元、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偟慕虒W目標是:在學科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愿意主動學,不喜歡這門學科,但知道要學),提升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不灌輸,自主學、能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更高的格局和更開闊的眼光,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要大氣、不盲從,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即站在一個單位、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的高度,而不是以個人角度看問題)。不管哪個層級目標,都應以知識傳授為載體,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每個學年的教學目標,要依據(jù)教材各學年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而定。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知識性不強,學生應重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記筆記的習慣、寫作業(yè)的習慣、背書的習慣等);訓練基礎題型的解題步驟,初步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以生活熱門話題為載體,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八年級教材在延續(xù)七年級內容的基礎上,以法律常識為主,重點將真實的法律案例作為載體,逐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基礎技能重在鞏固良好的學習習慣,訓練法律題型的解題辦法和能力。九年級的內容主要是國情和國策,教師要以時事、國家成就為載體,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在技能方面,幫助學生在不同情境綜合利用知識和技能處理較復雜的任務,即培養(yǎng)學生綜合題型的解題能力。歸納起來,即以知識傳授為載體,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xù)地發(fā)展。
三、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教育原則
我校實施大班教學堅持均衡分班,每個班的學生成績兩極分化較嚴重。要尋求教學的平衡點,教師應該讓每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長足的發(fā)展。下面以八年級上冊第九課第一框《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教學為例,闡述筆者的教學主張。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在于內容太抽象、太理性,且知識點太復雜,涉及11個領域,教學重點是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涉及的三個知識點,即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我國所處的復雜形勢、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教學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認同國家的政策。針對這三個重點問題,筆者做出以下設計。
1.課堂導入。引導學生理性分析課題,把“總體國家安全觀”拆解為“總體”和“國家安全觀”兩個關鍵詞。
2.理解“國家安全”。課本沒有對此進行解釋,筆者給學生展示概念,并直接指出理解這一概念的重點。
3.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解決第一個重點問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時,筆者用直觀對比法,將抽象的觀點具體化,讓學生通過視頻和圖片,直觀對比動亂的埃及和我們國家繁榮發(fā)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局面,引導學生從視頻中自主獲取信息,即國家不安全導致埃及經(jīng)濟下滑、政局動蕩、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生活不如意等。另外,從南寧市人民安穩(wěn)幸福的生活現(xiàn)狀,感悟國家安全對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意義,增強學生對我們國家的認同感。這里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情感的滲透。
在解決第二個重點問題“復雜的國家安全形勢”時,筆者的指導思想是“事實勝于雄辯”,讓學生盡量多回憶自己平時看到的新聞,運用例證的方法讓抽象問題具體化。考慮到學生平時關注時政不多、經(jīng)驗不足,筆者準備了不少例子,如利用我國國家安全形勢的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國家安全形勢的復雜性,并在詳實例子的基礎上理性概括、歸納觀點,這樣既理解了課本關于國家安全形勢的觀點和描述,也為理解為什么國家提出“總體”(第二個關鍵詞)國家安全觀及其內涵作鋪墊。
當然,筆者在筆記的呈現(xiàn)上也花費一些心思,通過對關鍵詞不同顏色的顯示、有序的排列組合,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文字的理解,教給他們記憶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構建知識框架,明晰這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厘清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本次課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涉及的觀點,體現(xiàn)了筆者在教學中追求理解至上的觀念、重視理性分析的原則,即重視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和邏輯推理,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作為教育教學最關鍵的一環(huán),實現(xiàn)對知識的再現(xiàn)和運用,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簡介:王曉潔(1972— ),女,高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教育學學士,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