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偉
摘要:拖延是高等教育與教育心理學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大量研究與調查數據表明,工作拖延普遍存在,而且這一習慣對工作效率、自尊和情緒都有消極影響。以在職成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剖析問題成因,給出解決策略,以提高自我情緒調控能力,改變學習、工作習慣。
關鍵詞:工作拖延 成因 行為習慣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B8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6-0248-02
在社會迅猛發(fā)展、“周圍人”變得越來強大的對比映照下,人們很容易缺乏自信,恐懼變化,無法專注眼前的事情,習慣懶惰,裹足不前。這些現象的背后,拖延習慣往往是罪魁禍首。拖延習慣的矯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對這一問題的探討與研究意義深遠。
一、拖延及拖延的特點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來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在明天之前把事情做好。學術上對拖延的界定根據研究對象和情境的不同,略有差異,部分學者認為拖延是錯過了成功、最佳完成任務可能性的行為。
其實拖延是對工作內容或任務存在抵觸心理,主觀上知道應該著手去做,卻一直擱置,遲遲不能進入工作狀態(tài)。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無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導致無法按時完成或是低質量地完成相應的工作內容或任務。
1.拖延具有普遍性
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毛病,作為一種心理傾向和行為習慣,既可表現在工作上,又可表現在生活中。
2.拖延具有習慣性
拖延作為一種頑固的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在大事、小事上都能表現出來。人們能夠意識到拖延的危害,極力想改變,但往往又被這種習慣支配,難以擺脫,這種習慣在潛意識中根深蒂固。
3.拖延具有危害性
拖延的危害性廣泛而嚴重。在拖延中,人們面對的事情、麻煩不會減少、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嚴重。在拖延中焦慮,在焦慮中拖延,工作效率低,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損失,亦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二、拖延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拖延行為的產生既有低嚴謹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動機等個體原因,也有對任務的厭惡和獎懲時限較長等情境原因。下面我們從拖延個體出發(fā),分析、探討拖延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1.低目標價值
主觀上認為所設定的目標價值不大,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和動力去做這件事情。內部驅動力的喪失會使完成一項任務變得異常艱難,而一個個小任務的拖延,往往造成總任務的失敗。
2.完美主義傾向
完美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總是期待自己足夠優(yōu)秀,當面對自己不擅長或沒有足夠把握的任務時,便習慣性地產生畏懼或焦躁情緒,便開始逃避或拖延;二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求有完美無缺的計劃和準備,當遇到實際困難會覺得計劃和準備工作還不夠完善,即便任務很簡單,也遲遲不愿意開始,于是便開始拖延。
3.自我形象保護
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有本能的自我形象保護機制,面臨重要任務時,有的人會為了避免由于任務失敗而讓自己顯得沒有能力,事先在心理層面為自己制造障礙,這樣,即便結果不好,也達到了保護自我形象的目的。拖延就是制造自我障礙的一種常見方式,由于拖延導致的表現不佳,人們只能將失敗歸因于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4.較低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人們對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結果的一種信念,是一種主觀的自我評估。一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積極樂觀、情緒飽滿,會更有興趣地關注問題的解決,促進良性循環(huán)的形成。與之相反,低自我效能會降低個體對成功的期望,損害動機,通常會低估自己對任務的勝任力,容易產生強烈的畏難情緒,最終妨礙任務的啟動,從而直接導致拖延。
5.缺乏自信和低自尊
低自尊的個體往往缺乏自信,曾經學業(yè)或工作上遭遇過的挫敗,會使其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從而容易興趣減弱、產生逃避心理,往往會以疲勞、狀態(tài)不好、時間不充足等為借口,通過拖延的方式緩解內心的緊張和焦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低自尊主要表現在擔心被他人評判或者自我評判,從而回避困難的任務,并避免一切對自身能力做簡單推斷的活動,而拖延成為應付這種恐懼的一個典型的心理策略。
6.缺乏組織規(guī)劃能力
面對一項工作內容或是任務,有些人往往缺乏條理清晰的實施計劃,先做簡單的、有意思的事情,結果造成對重要或緊急任務的拖延。
另外,具有這一慣性思維的人,往往自我控制力較差,在執(zhí)行任務時,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擾,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并習慣于找理由掩飾分心和行為控制失調,這也是導致拖延的另一重要原因。
7.成長過程中的不良情緒累積
如果小時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經常被家長或教師否定,在持續(xù)的壓抑中,便很容易形成一種自毀式心理機制。達不到外在要求時,會不停地盲目自責,便很自然地選擇拖延加以對抗,拖延的結果就是完成不了任務或者完成得一塌糊涂。長此以往,就會更加固化拖延。
三、針對拖延習慣的改變策略
作為一種回避性行為,拖延大大降低了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直接導致低的學業(yè)和工作成就,增加焦慮、恐慌、負罪感等不良情緒的困擾,大大降低主觀感受中的存在感、價值感及幸福感。因此,我們拋開生物因素、社會因素,而是從拖延現象本身出發(fā),梳理出一些改變拖延習慣的通用性策略。
1.確立具體目標
所謂具體目標就是可觀察、可操作、具體而實在的,而不是模糊而抽象的。確立的目標要務實,不要過于理想化,要改變不能做好就不做的觀念??梢酝ㄟ^任務的分化,使任務更簡單、更直接、更具可行性,并立即行動,勇敢邁出第一步,當已經著手去做,并開始逐漸投入,能夠從一個個分化出的小目標中找到成就感,反倒非常有助于避開不能完成計劃的恐懼,從而有效地避免可能發(fā)生的拖延。
2.提升自信
當面對考試、工作中的挑戰(zhàn)或生活中的壓力時,如果內在有“我可能不行”“我做不好”“我會失敗”這樣的負面信念,就會缺乏來自內心的動力,自然很難做好,而不好的結果又會印證最初的信念,強化自我否定。面對一項任務或者是自己的一個目標,要不斷暗示自己、激勵自己,梳理自己過往成功的經驗,經常向頭腦中灌輸自己的一些優(yōu)點,讓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
3.科學管理時間
做好時間管理尤為重要,擁有充足的時間,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我們才能取得想取得的成就。在任務開始之前,理性預計每個階段工作所需時間,客觀預估可能遇到的障礙,做出詳細的工作進度表,會極大地提升時間的利用效率??茖W管理時間,科學統(tǒng)籌任務,可以有效避免因無法完成任務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從而保證我們有足夠的精力與熱情繼續(xù)之前的計劃,有效遏制拖延產生。
4.不苛求完美
從心理層面首先要善于接納自己、寬容自己,接受不夠完美的一面,要打破“要么完美、要么完蛋”的心態(tài)。不存在完美的外在世界,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自己,能力會隨著學習不斷提高,任務會隨著腳踏實地的努力逐步完成,失敗或是不完美不應該成為退縮、放棄和拖延的理由。
5.增強意志力
關于應對拖延,外界的策略、方法、手段可以從技術上給我們一定的支持,但更關鍵的還是應該從自我控制入手。一個沒有自控力的人,在面對外界誘惑時,往往習慣于找各種借口,不能較好地堅持做好當下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提升對情緒、思維的控制能力,從主觀上改變消極的想法,遲疑的時候,要積極果斷地做出正向選擇,主觀上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督促自己不可懈怠。
6.培養(yǎng)正向習慣
習慣的力量有助于度過情緒的低谷,一個生活沒有規(guī)律與好習慣的人,很容易被情緒牽著走;一旦陷入低谷,就會使整個人節(jié)奏大亂,隨之伴生壓抑、煩躁、自責、沮喪等情緒,甚至影響睡眠。不規(guī)律的作息只會讓狀態(tài)更差,致使不良情緒持續(xù)積壓。對那些進入辦公室后工作有計劃有規(guī)律的人而言,努力做好當下的事情,已經固化為一種習慣,情緒低谷時,理性的認知和較強的時間觀念,以及通過設想任務完成后的成就感,會有效擺脫對自身情緒的過分關注,習慣的力量會克服自身的懶散、惰性,有效戰(zhàn)勝拖延。
7.學會自我激勵與獎賞
被認可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當無法得到外界的認可與鼓勵時,學會自我鼓勵與獎賞尤為重要。為了改變拖延習慣,可以不時地對自己的堅持和努力給予適當的獎勵,面對難題心理焦慮時,可以適當抽離,比如,聽聽音樂,看場電影,來一餐美食,或者是做做運動,爬爬山,跑跑步等。用“生理狀態(tài)”的滿足來彌補心理狀態(tài)的缺口。越是激勵自己,自己就會越有激情。
參考文獻:
[1]龐維國,韓貴寧.我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的現狀與成因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0(6):59-65+94.
[2]孟晨,嚴方喆,張玉先,等.某高校大學生拖延行為現狀調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14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