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
【摘要】目的:淺析胃腸道腫瘤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84例研究對象均是我院收治的胃腸道腫瘤患者,研究時段為2019年5月-2020年5月,分組基準為系統(tǒng)抽樣法,各42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和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比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更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更短,差異顯著(P<0.05)。結論:胃腸道腫瘤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可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積極作用于術后功能恢復,保證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實踐。
【關鍵詞】胃腸道腫瘤;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4-0-01
胃腸腫瘤是一種常見腫瘤類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在病情發(fā)展初期階段,所表現(xiàn)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很多患者診斷時,已經向中晚期發(fā)展。臨床中,外科手術治療為胃腸腫瘤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很多患者在采取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后,很容易引發(fā)不良現(xiàn)象,嚴重影響到患者預后效果及手術質量,會導致患者表現(xiàn)出全身性炎癥,還可能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見,傳統(tǒng)手術操作方式會對患者造成明顯創(chuàng)傷,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現(xiàn)階段,開始廣泛應用腹腔鏡手術,可降低患者出血量,減少創(chuàng)傷。我院圍繞胃腸道腫瘤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研究,現(xiàn)將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84例研究對象均是我院收治的胃腸道腫瘤患者,研究時段為2019年5月-2020年5月,分組基準為系統(tǒng)抽樣法,各42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區(qū)間21-57歲,中間值(39.12±2.37)歲,病程區(qū)間6個月-2年,中間值(1.23±0.41)年;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區(qū)間22-58歲,中間值(40.69±2.25)歲,病程區(qū)間4個月-2年,中間值(1.10±0.36)年。兩組患者的研究資料經過分析,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
給予患者氣管插管,輔助患者行全身麻醉,做好術前準備措施,指導患者呈平臥體位,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輔助其呈截石位,之后實施手術后續(xù)治療操作。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
與對照組行相同麻醉方式與體位,利用二氧化碳為患者創(chuàng)建氣腹,維持10-14mmHg氣腹壓力,選擇“5孔法”,在給予患者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治療時,切口位置在患者臍孔處,大約行9mm切口,設為主操作孔,選擇右鎖中線交叉與右側臍平線行切口,切口長度為5mm,輔助孔切口為左側肋緣下側,切口長度為5mm。直腸癌患者選擇腹腔鏡根治術行手術治療,是于臍孔處行切口,腹腔孔切口長度為10mm,主操作孔在右下腹10mm,輔助孔在右中腹5mm。使用超聲刀分離切斷結腸血管,對患者腸系膜根部血管位置的淋巴結加以清掃,在行手術操作時,需預防損傷輸尿管,完成手術操作后,縫合處理傷口。兩組患者術后均需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嚴格監(jiān)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84例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21.0,計量資料用(x±s)描述,采用t檢測,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描述,采用x2檢測,檢驗值P<0.05時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84例患者各項手術指標? 觀察組比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更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更短,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不斷加深人口老齡化趨勢,胃腸道腫瘤疾病患者開始提升發(fā)病率,雖然很多患者在發(fā)病過程中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癥狀,但隨著逐漸惡化自身疾病,可能表現(xiàn)出血便、腹部隱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現(xiàn)階段,正在不斷改變胃腸癌手術治療方式,對治療胃腸道腫瘤患者可起到關鍵性作用。給予胃腸道腫瘤患者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只能在患者切除腫塊后組織縫補,最大限度內切除腫瘤,保持完整組織,可便于患者術后恢復[2]。而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有著更加明顯的優(yōu)勢,不會明顯損傷患者機體,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加快愈合患者創(chuàng)口和機體功能。腹腔鏡手術治療措施,可依據患者腫塊大小及位置,合理制定切除計劃,從而進一步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在操作腹腔鏡手術時,應由腹腔鏡醫(yī)生準確辨認患者生理部位,確保治療安全性[3-4]。本次試驗主要對胃腸道腫瘤患者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與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可見,腹腔鏡手術可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提升治療有效率,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保證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胃腸道腫瘤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可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積極作用于術后功能恢復,保證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 張曉蘭.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外科手術治療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對比研究[J]. 實用醫(yī)技雜志, 2019, 26(3):59-60.
[2] 王建鋒, 王耿澤, 宋展,等. 內鏡黏膜下隧道法剝離術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對比研究[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35(5):361-363.
[3]汪勇, 王銳, 吳文周,等. 用內鏡聯(lián)合腹腔鏡腫瘤切除術治療胃腸道腫瘤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9, 17(8):127-128.
[4] 高艷. 胃腸道腫瘤患者外科手術后下床活動的精細化護理研究[J]. 養(yǎng)生保健指南, 2019, 000(01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