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重要的任務之一。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從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重視基礎知識傳授、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思維能力;中學歷史教學;培養(yǎng)
“思維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知?!盵1]“思維是以已有的知識和客觀事物的知覺印象為中介,形成客觀事物概括表征的認知過程”[2]歷史思維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綜合獲得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皻v史思維能力是以唯物史觀為依據,從具體史實出發(fā),認識、解釋歷史問題,發(fā)現(xiàn)歷史規(guī)律的思維活動過程?!盵3]中學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眾多,其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是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要任務之一。本人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激發(fā)學習動機是利用一定的外在因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被充分的的調動起來,使?jié)撛诘臓顟B(tài)轉化為活躍狀態(tài),成為學習活動的積極因素。從而促進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積極探索獲得滿足感。
在學習過程中,難度過大或者過小的學習任務,都不能調動學生興趣,更談不上去調動學生的思維。只有在學習那些“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東西時,他們才會感興趣,并積極的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為學生服務,利用一切手段為學生提供史料、地圖、影像、數(shù)據等。教師引導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使學生會讀、會看,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積極的思考,進行深層次的探究。這個過程教會了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了他們歷史思維。
例如在教授“毛澤東思想”一課,當我們在講授到毛澤東同志在抗戰(zhàn)期間發(fā)表的一篇文章《論持久戰(zhàn)》時。設問:為什么毛澤東要提出持久抗戰(zhàn)?為什么不能迅速獲得抗戰(zhàn)的勝利?我們應該首先準備中國和日本兩份地圖,一份中日兩國各項數(shù)據比較表?!堆獞?zhàn)臺兒莊》和《太行山上》等影視片段。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持久抗戰(zhàn)的必然性和持久抗戰(zhàn)勝利的合理性。通過這樣的教學,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訓練了他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夯實歷史基礎知識和構建知識體系,培養(yǎng)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離不開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如果學生缺乏必備的歷史知識,沒有形成歷史知識體系,歷史思維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歷史思維培養(yǎng)和提高的過程。當然,如果僅僅有凌亂的不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也不能培養(yǎng)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只有將已有歷史知識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才有可能運用已有歷史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這就要求在平時教學中盡量的夯實學生歷史基礎知識。同時在講解歷史事件時,要注意歷史事件前后的聯(lián)系和事件發(fā)生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因素。通過教學使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并且構建成一個完整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內容時,我們應該說明清政府政治腐敗,洋務運動,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我們還要說明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同時,我們還要向學生說明當時整個世界的大環(huán)境。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主義階段。通過對比,學生也就能理解戰(zhàn)爭中中國失敗的必然性和日本要求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的必然性。學生同時也能理解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西方列強為什么要瓜分中國以及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學生的認識水平自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三、培養(yǎng)分析能力,促進歷史思維的提高
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和高中生群體的獨特性,以及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要做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教學中我們要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與具體的歷史問題相結合,分析歷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歷史事件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了他們歷史思維。
例如我們教授必修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課時,帶領學生讀教材思考為什么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什么能夠獨尊儒術?漢武帝是不是完全就采用了儒家而沒有利用其它學派的做法?通過帶領學生精讀教材,告知學生分析事件時要把事件放到當時的具體大環(huán)境分析。我們就能夠在充分閱讀教材的前提下,分析材料從而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受到了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分析材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總之,歷史是一門社會科學。它不僅僅教給學生一些基礎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它教給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觀察、思考人類社會的思維能力。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其實方法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三個方面外,還應有許多途徑,諸如開展第二課堂、開展紅色基地研學活動等。只要教師能夠了解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遵循中學生認知規(guī)律;然后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去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就能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媛媛:《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J],《考試周刊》,2007年,第46期。
[2]姚本先,桂守才,周策:《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頁。
[3]王雄:《歷史的理解與理解歷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5年第9期。
作者簡介:楊軍,1980年10月,男,安徽六安市,碩士,中學一級教師,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