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珊
摘要:音樂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審美觀的途徑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初中教育中的一部分。初中音樂教學的質量將關系到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左右著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追求,音樂能夠為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影響,讓他們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目前,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教學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因此,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加入流行音樂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熱情,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流行音樂的過程中,將音樂中的積極情感融入到自身的成長當中。本文將主要探討在初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的現(xiàn)狀,并提出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未來的音樂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音樂教學;流行音樂;引入
引言:
人們始終沒有停止對藝術的追求,音樂藝術也貫穿著整個人類發(fā)展史,從最早為人們所知完整的音樂作品《塞基洛斯的墓志銘》,再到后來莫扎特的《帝王》,直到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目谒?,音樂儼然成為了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現(xiàn)在我國流行音樂發(fā)展逐漸趨向于簡單化,但是我國的樂壇仍然存在教育意義強,宣揚正能量的流行歌曲,將這些流行歌曲引入到初中音樂教學當中,不僅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品味,也可以提高他們的積極人格與素質。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音樂
音樂,是將樂音有組織有韻律的結合到一起,用以抒發(fā)作者的情感的藝術形式。音樂主要具備三要素,分別是旋律、節(jié)奏以及和聲,其中良好的旋律和節(jié)奏是音樂中的重中之重。音樂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其利用曼妙的音符繪制一個場面,情感自然流露,給人們特殊的聽覺享受。
(二)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最初稱為通俗音樂,由Popular Music翻譯而來。在《簡明牛津英語詞典》中,流行音樂的概念得到了確定,流行音樂是指那些主要面向普通群眾以及社會大眾的音樂形式。流行音樂也非一成不變的,經過不斷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例如爵士樂,說唱音樂形式等。無論何種音樂藝術,都具備音樂的三要素,并且擁有不同的受眾群體。
(三)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一般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中的情感、品質等內容,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組織地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與自身素質。目前我國的音樂教學穿插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同類型的音樂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初中音樂教育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
二、引入流行音樂的初中教學現(xiàn)狀
我國的教育方式長期處于傳統(tǒng)教學體系,流行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流行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導致學生對音樂方面的學習效率較低。
(一)局限性大
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大多數(shù)是圍繞國家規(guī)定的音樂教材為主,然而,教材上的音樂大多數(shù)都是民族性較強或者較為經典的曲目,初中又正處于學生的青春期,往往對這些傳統(tǒng)曲目不感興趣,無法深入理解經典音樂中傳達出的思想,而流行音樂在教材中占比又相對較低,缺乏學習熱情,不能為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帶來積極影響。
(二)教師觀念陳舊
許多教師對流行音樂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玩物喪志”階段,并沒有對流行音樂所具備的藝術性有科學的認知,不僅是音樂教師,各方面教師對流行音樂都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這樣的偏見導致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無法挖掘流行音樂中的優(yōu)勢,在教學的過程中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學習積極性低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往往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缺乏對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在日常的教學中,穿插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得到一絲休息放松的機會。然而,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往往偏向于經典曲目,青春期的學生多大多數(shù)不愿意去深入理解經典音樂的內涵,因此,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往往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引入流行音樂的初中教學策略
(一)歌曲選擇把握“度”
想要切實有效地將流行音樂引入到初中音樂教學當中,必須要對流行音樂進行嚴格篩選,在對音樂進行賞析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一味的宣揚流行音樂中的優(yōu)點,也要將流行音樂的弊端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流行音樂中存在的兩面性,讓他們能夠正確的認識流行音樂,學習流行音樂中所蘊含的積極情感。
歌曲也要盡量選擇有民族意義的歌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選擇民族音樂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們對于“一個中國”理念的認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家國情懷。流行歌曲的選擇也要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
例如歌曲《愛我中華》,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教師還要深入歌曲的內容,不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家國情懷,還要讓他們對歌曲中“五十六個民族”產生興趣,讓學生在課后也投入到相應知識的學習當中,并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操。
(二)開創(chuàng)多媒體教學
伴隨科技的發(fā)展,為了滿足當下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就必須有效結合多媒體教學方式。尤其在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學生帶入到音樂情境中,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進而提高自身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結合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教學氣氛,讓他們在課堂上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當中。
例如歌曲《感恩的心》,不同于其余的流行音樂,感恩的心MV中存在大量的手語表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播放《感恩的心》MV,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聾啞人的情感訴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同理心。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shù)剡M行手語教學,開展手語溝通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用學習到的手語交流,感受聾啞人的世界。
(三)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消除自身對流行音樂的偏見,將自己的音樂知識運用到流行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教師也要適當?shù)募訌娮陨淼慕虒W技能,例如學習電子琴、小提琴、或者我國傳統(tǒng)樂器古箏、古琴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為學生演唱歌曲,在學生合唱或者獨唱時,還可以為他們伴奏,讓他們對樂器產生學習興趣,讓師生關系更為融洽,讓整個音樂教學活動更加輕松。教師在教學前,也要深入了解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內容,并將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實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理解音樂所表達出的情感。
例如歌曲《外婆的澎湖灣》,教師就可以利用自身的音樂修養(yǎng),為學生講解歌曲的演唱方式,并且親自為他們演唱伴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沉浸在對樂器與歌曲的曼妙之中,產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要深入介紹葉佳修創(chuàng)作《外婆的澎湖灣》時的心態(tài)歷程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并介紹臺灣歌手潘安邦演唱《外婆的澎湖灣》時的情景與感情。
結束語:
音樂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也可以為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影響。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不僅可以將音樂中的積極內容傳達給學生,還可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教師也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學習更多的教學技能,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張靜.流行音樂對初中音樂教育的影響及策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2]向光澤.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現(xiàn)狀分析與實踐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9.
[3]呂瑩.初中音樂教材中當代流行歌曲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