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霞
摘要:安全教育應始終在小學教育中占據最基礎、最重要的地位。就目前來看,我國對學生的安全教育還存在很多不足,小學生安全事故頻發(fā),應引起社會對于安全教育的廣泛關注。道德與法治課是與社會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一個學科,應充分挖掘其中的安全教育相關內容,教師在重視對學生道德意識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安全教育;滲透教育
引言: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想法觀念極易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而外部環(huán)境紛繁復雜,除了理性的正面教育,也有負面環(huán)境的熏陶。小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學校是他們生活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為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增強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促進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應將安全教育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中,教師應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引用身邊真實素材,讓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加強自我保護能力。
一、目前我國安全教育現狀
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健康成長”等觀念在各大中小學中廣泛傳播,安全教育始終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安全教育既包括生理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這說明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掌握,也要對學生內心進行引導,包括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際間關系指導、健全人格培養(yǎng)等。現階段,安全教育多停留在交通安全、用電安全、抵御災害等內容上,而對于新出現且日趨嚴重的網絡安全、性教育、心理健康等問題,涉及的相對較少。目前校園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其原因首先是課程設置有限,教學途徑單一,教育只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針對此問題,我們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實施安全教育,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滲透安全教育,更新教師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教師對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學生安全問題的頻繁發(fā)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安全教育價值非常高,教師挖掘其中的安全教育價值。
二、加強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安全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普及安全教育
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不夠健全,閱歷和見識有限,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不夠,安全意識十分淡薄。教師應經常與學生交流,時刻關注學生內心需求,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tài),并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與愛護,努力構建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以友好的身份走入學生的世界。教師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個性特征,引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進而提升學生處理各類安全事件和突發(fā)事件的能力,鍛煉學生隨機應變能力和安全防御能力,同時為提高道德意識、法治意識奠定優(yōu)質基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心,又由于年齡限制,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背后的安全隱患都全然不知。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必須承擔起提高學生安全意識的責任。同時,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上,要及早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讓學生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利和安全。
(二)采用現代化情景模擬教學方式
情景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一些威脅生命安全的事件及因素,還有所造成的惡劣后果,更深刻的意識到自我保護和防御的重要性。教師在進行交通法規(guī)安全教育時,可以在教室里模擬過馬路情景,讓學生實際參與到過馬路的體驗中,在該活動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如何識別交通信號燈,掌握過馬路的基本安全常識。在進行兒童防拐安全意識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陌生人和目標兒童,一名學生模擬陌生人,利用各種方法引用目標兒童,觀察學生在接觸陌生人的過程中,是否會被陌生人拐騙,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來具體指導學生一些防拐技巧以及遇到突發(fā)情況時的自救技能。在情景創(chuàng)設中增加學生的安全意識。例如,在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中,《大家排好隊》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排隊的情景,增加學生的道德意識和安全意識。按先來后到排隊是道德要求,在排隊過程中很有可能遇到小偷,學生要懂得保護好自身財產,警惕遇到小偷。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創(chuàng)設排隊情景,然后教師扮演小偷,觀察學生反應。
(三)使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挖掘素材
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是與社會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一個科目,且融入安全教育,需要學生能夠自己從生活中挖掘素材,意識到安全保護意識的重要性,使課堂不再脫離現實,在與學生交流中拉近與現實的距離。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教師要關注到學生知識運用化,其意義在于實現理論教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舉出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使學生有所感悟,有更多生活經驗,能夠準確且理性地對社會上一些違法行為做出判斷。例如,學生收到假幣或假貨,教師應指導其如何維權。如果在街上遇到歹徒,教師應指導其視具體情況而定,第一時間尋求幫助,切忌讓自身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例如,在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二課《周末巧安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問“同學們在周末會不會自由行動?那曾遇到過哪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不愉快的事情呢?” 引導學生說出例如遭遇小偷、被找假錢、買到假貨或過期食品等事情。如果學生沒有相關經歷,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經歷舉例或引用身邊人的事例。
結束語:
在素質教育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隨著社會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學生面臨的安全問題的性質也出現更多不確定因素,依托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教師可以更多的向學生傳授安全教育,強化學生安全意識。道德與法治教學尚未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學生安全教育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但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實際上也是對他們的一種保護。
參考文獻
[1]田嬌嬌.小學安全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孫靜.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德法融合策略的實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01:61-63.
[3]高雅玲.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