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質,提高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成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審判性思維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思辨中對歷史事件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诖?,本文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進行深入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
引言
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課程改革明確規(guī)定,課堂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審辯性思維是針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出來的,是符合課程改革基本要求的。
1高中歷史教學中審辯性思維缺失的原因
1.1高中歷史教材的局限性
長久以來,高中歷史教材作為承載歷史教師進行課堂實施的船舶而影響深遠,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依托”,它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依據(jù),也曾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徑。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以及科學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歷史教材以及歷史課程資源的靈活運用已為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一些先進城市的中學對歷史教材的運用也開始變得靈活起來,但是,歷史教材的局限性并未被此趨勢所取代,相反,在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教材的滯后性,對新的歷史思維尤其是審辯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仍然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用。
1.2高中歷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足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個人的素養(yǎng)與特質,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人格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首先,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直圍繞著教師旋轉,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同時也是課堂教學進行的核心,而學生在教學中少有發(fā)言權和主動權,而近代教學盡管開始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事實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卻依然收效甚微。中國教學向來以師為尊,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撼動的角色,而學生在這樣的傳統(tǒng)教學階級模式中,也鮮有能對教師的教學正面提出質疑,或者能就某些問題正面向教師提出質疑的,這為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性思維埋下了深深的根源。
2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
2.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
很多教師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在認識上都好十分陳舊,不少教師還是習慣性的在教學中采取知識灌輸?shù)姆椒āW生只是被動接受,并沒有主動思考,這樣的背景下學生不僅學習印象不深,無法對于很多歷史問題有自己的理解及視角,學生也會感覺到歷史課程學習的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在這一點上必須有所轉變,首先要嘗試調整與變化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學習探究精神,要讓學生有更多獨立的對于具體問題的探究與思考,并且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這些都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體現(xiàn),無論學生提出的質疑是否合理,教師首先要給學生的質疑以充??臻g,這樣學生的審判性思維才能夠形成,學生學習的方式和學科探究的能力才會逐漸得到強化。
2.2引導辯論,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
辯論是培養(yǎng)人們的審辯性思維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精講精練,巧設辯論,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性思維能力。如,在學習“戊戌政變”這一課時,關于“資產階級的斗爭性與妥協(xié)性”,許多學生都缺少深刻的認識。如,有的學生認為,資產階級沒有妥協(xié)性,譚嗣同以身赴死,就說明了這一點。戊戌變法的失敗,是社會形勢造就的。鑒于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為議題,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讓學生自愿分組,進行辯論,讓學生就資產階級的斗爭性與妥協(xié)性自由發(fā)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辯論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收集相關資料,明確觀點,指導學生在辯論時要注意語言的邏輯性、條理性與說服力。讓學生從戊戌變法的結局和影響、中國社會性質是否發(fā)生改變等方面得出結論。
2.3注重課堂內外教學的結合
審判性思維的訓練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總體來說,歷史課程的學習也不是僅僅在課堂內完成的。教師要注重課堂內外教學的有效結合,要鼓勵學生在課外和課下多進行補充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于很多歷史問題探究與鉆研的興趣。教師首先可以在教學設計上就留出一定的空間。比如,一堂課的教學結束后,可以結合本堂課的知識內容提出一些課外延伸問題,讓學生課下自行找尋資料加以解答。教師也可以在教學前給學生安全相應的預習任務,讓學生提前了解即將學到的新課,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網(wǎng)絡上或者透過其他途徑搜尋資料,加深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這些都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鍛煉。注重課堂內外的教學結合非常重要,這樣課程教學才會達到更理想的深度,學生的審判性思維也更容易得到培養(yǎng)。課堂內,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對歷史基礎知識有最基本的認識和了解。而課外活動在實踐操作等方面是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課外活動對于學生審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極有必要的,必須加以重視。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性思維,對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審辯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和歷史學科教學的理念與技術息息相關,只有將審辯性思維的培養(yǎng)融入到歷史教學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將其融入高中歷史教學體系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正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性思維的重要性,從多個途徑鍛煉學生的審辯性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辰.淺析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23.
[2]陳裕斌.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8(20):17-18.
[3]張智華.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學周刊,2019(23)
陜西省漢中市西鄉(xiāng)縣第二中學 李華德